(原标题:多年亏损的东软集团迎新掌门,创新业务或导致增收不增利?)
作者:尹 燃
编辑:蒋希音
近年来,涉足智慧医疗业务的东软集团(600718.SH)业绩持续萎靡。据同花顺iFinD披露的数据,东软集团扣非归母净利润继2022年亏损5.3亿元、2023年亏损1.47亿元后,2024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仍亏损0.36亿元,三个完整年度的扣非归母净利处于减亏但仍亏损的状态。
另据2025年半年报,东软集团呈现增收不增利的局面。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46.89亿元,同比增长9.08%;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269.98万元,同比下降206.04%;基本每股收益为0.05元/股,同比下降42.43%。
目前东软集团即将迎来三季报的披露,从今年股价的走势来看公司似乎仍难言乐观。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在业务盈利、创新布局、资金链、研发投入及长期股权投资等方面的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这家老牌软件企业正站在战略抉择的十字路口。
营业收入喜人但扣非净利亏损
从东软集团以往的财报来看,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与智慧城市是公司的两大核心主营业务板块,贡献超过了3成的营业收入,但今年的半年报显示,两者似乎均已没有当年之勇。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东软集团增收不增利;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东软集团近四年来首次在上半年出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的局面。
当然类似的尴尬场景已经并非首次出现。此前在2024年东软集团年报发布时,公司就因“营收与毛利率双增但扣非净利润持续亏损”的现象引起上交所的监管问询。对此,东软集团回应称,主要是由于创新业务公司对归母净利润的负向影响及列报规则的影响,而不是公司主营业务自身盈利的问题。
然而时隔半年,以“医保信息系统市场占有率第一”著称的东软集团,就陷入“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新兴业务未形成支撑”的转型困局。
东软集团2025年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医疗健康及社会保障业务收入下滑、智慧城市盈利空间受挤压、智能汽车互联业务毛利率下滑。更值得一提的是,东软集团的盈利能力高度依赖政府补贴与金融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总额达9,897.02万元,占净利润比例高达175.88%。
从拆细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东软集团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应收账款。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东软集团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与同期归母净利润差距极大。
再以东软集团的医疗健康板块为例,财报中是将其与社会保障业务合并统计。从2025年半年报来看,东软集团该版块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80亿元,同比微降1.37%,成为四大业务中唯一负增长板块,毛利率44.73%,同比下降2.52个百分点。
从业内人士的点评看,东软集团这一细分增长停滞源于行业红利消退与内部响应滞后的双重压力:医保信息化、电子病历等领域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竞争,地方医保局预算收缩背景下价格战常态化。尽管东软集团报告期内新签近20个千万级项目,DRG/DIP领域新增20余份合同,但政府类项目“签约-实施-验收”的长周期特性,导致新增订单难以快速转化为营收,无法对冲存量业务下滑压力。
东软集团突围创新不利的缩影还不止于此。
为寻找新增长引擎,东软集团参股了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医疗)、熙康云医院控股有限公司、望海康信(北京)科技股份公司、东软睿驰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融盛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5家创新业务公司,但这些布局不仅未达预期,反而成为东软集团业绩的“拖油瓶”。根据2024年年报,东软集团对该等公司持股比例计算,该等公司对东软集团净利润的负向影响合计达1.73亿元,成为净利润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最近的一份8月底华泰证券发布的“营收稳增,新签AI合同同比+50%”的点评报告,关键在于这样的合同所带来的收入何时才能入账?这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楚。
捷报频传背后现战略扩张“后遗症”
那么,财务层面面临困境的东软集团,在产业层面的情况又如何呢?至少从公司发布的消息来看,其在近期捷报频传。
例如8月东软集团东软医疗获批首台光电子计数CT;进入10月份,公司中标多个项目,包括中标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采购项目、中标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采购项目、中标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采购项目等等。
但东软集团上述喜报背后的问题却一并呈现,一方面是政府项目长周期导致订单转化滞后,另一方面是创新业务投入拖累利润,难以快速缓解公司所面临的困境。
深挖背后的原因,或许其根源还是在于战略扩张“后遗症”。近年东软集团采取“收购扩张+技术押注”策略,但效果不佳。比如,今年上半年东软集团斥巨资收购上海思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思芮科技)57%股权(交易对价为3.97亿元)及云南慧彩科技有限公司51%股权(交易对价为3,702.60万元),直接导致公司商誉从392.81万元激增至1.93亿元。
还需要指出的是,思芮科技原为董事长刘积仁的资产,后转手给第一大股东大连东软控股有限公司,此次收购受到了媒体质疑。
在面临种种问题的背景下,今年5月,东软集团完成了一次低调却关键的权力交接,此前一直担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的刘积仁退居幕后转任荣誉董事长,由荣新节接棒担任董事长兼CEO。
有媒体曾在报道中指出,对于新上任的荣新节而言,当务之急是做好“战略减法”,从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中聚焦核心赛道,集中资源打造技术壁垒。在AI浪潮全面铺开的背景下,东软集团的转型窗口期已极为紧迫,若继续延续“跟随布局”的节奏,不知道能否面对新一轮的产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