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银行理财三季度规模破32万亿 行业竞合中探路“收益确定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3 21:1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银行理财三季度规模破32万亿 行业竞合中探路“收益确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欣

10月23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季度报告(2025 年三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稳步攀升至32.13万亿元,同时理财公司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而在同期上海苏河湾大会上,工银理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茜也围绕行业规模增长背后的挑战与转型方向展开分析,指出大资管行业全面竞合时代下,银行理财需重构资产配置逻辑,在不确定性中探寻“收益确定性”。

《报告》显示,银行理财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全国181家银行机构与32家理财公司共存续理财产品4.39万只,同比增加10.01%;存续规模突破32万亿元大关,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其中,理财公司成为绝对主力,存续产品3.06万只、规模29.28万亿元,同比增幅15.26%,在全市场规模中占比高达91.13%,专业化运作能力进一步凸显。

产品结构与资产配置方面,固定收益类产品仍为市场主流,存续规模31.21万亿元,占比97.14%,较去年同期微升0.05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规模0.83万亿元,占比2.58%,同比增加0.03个百分点;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7万亿元、0.02万亿元,契合当前投资者对稳健收益的核心需求。

资产投向同样以固收类为主,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40.4%、27.5%、13.1%,同时行业杠杆率降至106.65%,较去年同期减少0.84个百分点,风险管控成效明显。

在服务实体经济与国家战略层面,理财行业表现突出。截至三季度末,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1万亿元;助力“双碳” 目标方面,三季度累计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77只,募集资金超200亿元,存续规模近3000亿元,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等特色主题产品存续超200只、规模超1000亿元。

此外,投资者收益与参与度也同步提升,2025年前三季度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5689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收益1792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9 亿个,同比增长12.70%。

尽管规模稳步增长,但吴茜指出,当前大资管行业已进入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保险资管 AUM均超30万亿元的全面竞合时代,过去支撑理财行业增长的资产配置逻辑正逐步失效,行业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亟待转型突破。

首先是“低利率、高波动、资产荒”环境下的配置范式变革。吴茜表示,长期以来理财配置以固收类资产为主,曾享受到了利率下行红利,但“低利率”时代到来后,底仓资产收益走低,各类资产波动放大且常呈“高相关性、同向波动”特征,产品净值对利率变动敏感度显著上升,“仅靠单一资产做高、做稳收益的难度极大,β躺赢时代一去不返”。在此背景下,多资产、多策略成为行业共识,构建新的资产配置范式成为探寻确定性的关键。

其次是居民财富再配置中的差异化定位考验。居民财富再配置为资管行业带来增长机遇,但今年债市震荡、股市向好的环境下,保险与公募规模增速高于理财,这一现象折射出理财的差异化特征。吴茜解释,投资者风险偏好已呈现明显分层,理财客户的核心诉求是“净值稳、波动低、回撤小”,叠加理财自身的负债属性,决定了行业需以“绝对收益”为主要目标,而当前市场环境下实现这一目标的难度大幅提升。

最后是“净值化 3.0”时代的业绩稳定性要求升级。随着稳估值资产与方式逐步退出,理财产品净值对市场波动的敏感度大幅上升,过去“资产驱动的模式已无法实现“稳健低波,吴茜强调,行业必须转向“策略组合能力驱动,通过低相关资产分散配置、多元策略工具化组合,在反映市场波动的同时提升业绩稳定性与一致性。

面对行业变局,吴茜提出未来转型方向:需结合理财资金在负债端、产品端、资产端的特点,构建符合客户风险收益需求的工厂化、工业化管理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流程化控制、标准化输出,打造风险可控、可复制性强的资产配置新范式。

具体来看,这一体系需解决三大核心问题:

一是将“模糊的投资艺术”转化为“精准的工程图纸”,解决配置指引如何科学有效的问题。“多资产、多策略”首先要解决投资团队能力提升的问题,“平台化”需要完善分层决策机制,明确各个层级的分工和权限,通过在投委会层面构建一系列资产配置参考组合,发挥基准和中枢指引作用,通过“点阵图”等方式发挥集中研讨、分散决策的效果。

二是将“手工作坊式操作”升级为“标准化流水线生产”,解决过程管理如何精准到位的问题。通过建立“统一视图组合管”和“动态回撤预警管理”两套流程体系,实现体系化管理和规则化投资,强调“客户需求-产品定位-投资人员-投资策略”的一致性,由专业团队对投资交易过程进行全面监测、预警和纠偏,以基准作为组合规则化管理的参照系,强化实际管理与策略目标的知行合一,落实稳健、规则的交易行为约束,通过策略工具化、工具产品化,全面提升产品“良品率”和业绩一致性。

三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体系,归因反馈如何及时高效的问题。工业化的目标不是取代人,而是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多策略体系,以一位或多位核心投资经理为中心,沉淀出多个风格清晰、稳定的投资小组,成为策略组合的一环。通过投资经理画像和业绩归因分析两类管理工具,长期跟踪刻画不同投资团队和投资经理的风格特征、能力图谱,科学衡量投资绩效,识别收益来源,刻画投资能力,不断反馈赋能投资经理形成清晰稳定的投资框架,推动策略持续迭代升级。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银行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较差,盈利能力优秀,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