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航天强国开启新征程:商业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新
10月23日晚间,新华社发布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路线图”,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将“航天强国”与其他“强国”并列表述。
分析人士指出,相比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此次公报新增“航天强国”表述,释放出航天产业被抬升到前所未有战略高度的信号。
市场反应积极,10月24日,商业航天概念高开,全天持续活跃,通易航天、航天智装、中国卫星等十余只个股涨停,航天环宇、中天火箭等涨幅超15%。
政策催动万亿规模市场
市场普遍预计,随着“十五五”规划临近,商业航天板块有望迎来新一轮估值重构。
从政策脉络看,自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并强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意味着航天产业发展从探索期迈入成长期,政策与资源倾斜力度提升。
地方政府方面,在“十四五”期间,二十余个省市将航天/商业航天纳入中长期发展布局:上海出台《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形成“箭星网端”格局;海南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文昌国际航天城方向,涵盖国际航天发射中心、国际航天交流合作平台等布局;贵州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围绕具有比较优势的航空、航天等产业,加强研发设计、工艺制造、装配集成、测试实验等制造技术系统工程研究。
中航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我国已进入“十四五”后期,伴随“航天强国”进入建设落地阶段,我国有望出台更多支持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向航天产业倾斜相对更多的资源,其中以火箭与卫星为代表的空间基础设施及应用有望成为“航天强国”下的重要发展领域。
从国际市场看,SpaceX已经证明商业航天的可行性和巨大潜力。中国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制度优势,有能力在商业航天领域长足发展。国泰君安研报认为,商业航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正从导入期转向成长期,政策支持有望推动其快速发展。参考SpaceX估值约2100亿美元,并结合主要运营商的星座组网计划,国内市场规模有望达万亿级。
赛迪研究院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亦认为,中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实现快速发展,并有望在“十五五”末或“十六五”时期迎来成熟期。
产业化提速
政策红利频出的同时,近期卫星发射密集,星座组网提速。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完成68次轨道发射,进入2025年,根据泰伯智库发布的上半年进展数据年报,截至6月我国完成35次火箭发射任务;下半年卫星组网频率进一步加快。
9月24日,吉利星座第六个轨道面以“一箭12星”方式在山东日照附近海域成功发射,至今在轨卫星达64颗,完成一期组网部署,成为我国首个完成组网并具备规模化应用能力的低轨卫星星座。
10月11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和02试验星等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0月17日,长征六号甲在太原成功发射,将千帆极轨18组卫星准确送入轨道,为千帆星座第六批组网任务;千帆星座在轨卫星已达108颗。
10月23日,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主要用于开展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今年以来,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已成功发射六批次,为6G融合的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架构积累数据。
与低轨星座批量上天的节奏相比,运力与组网仍需扩容与提效,呈现“星多箭少”的供需现状,这一瓶颈正由相关火箭企业蓄势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多型可回收或部分可回收大推力液体火箭有望陆续首飞或开展关键试验,包括朱雀三号、天龙三号、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与力箭二号(首批为一次性发射)等。
其中,朱雀三号首飞任务备受关注:10月18日至20日,朱雀三号遥一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液氧甲烷火箭2号发射工位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第一阶段——加注合练及静态点火试验;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垂直状态操作演练,随后返回技术区,为正式入轨发射及一子级回收做准备。
此前,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总指挥戴政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蓝箭的技术战略包括两条主线:一是对朱雀二号改进型进行运力提升与成本优化,以满足当前市场需求;二是重点研发朱雀三号,目标实现一子级回收与复用,从而显著降低发射成本。
蓝箭航天创始人、CEO张昌武亦公开预测,“未来3年内,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高光时刻。可回收火箭技术成熟,运输成本有望降至每公斤3万元以下。”蓝箭航天是国内首家取得全部准入资质的民营运载火箭企业,2018年实现国内首次民营运载火箭发射。
融资与IPO升温
资本市场层面,今年以来天兵科技、深蓝航天、星际荣耀、东方空间等完成新一轮融资;卫星侧,垣信卫星已启动50—60亿元新一轮融资,微纳星空启动IPO辅导。整体看,一级市场对商业航天仍保持热度,产业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市场化、资本化的新阶段。
伴随政策红利与核心技术突破,多家头部企业近期陆续启动上市辅导:10月17日,江苏天兵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兵科技”)与中信建投证券签署辅导协议;10月23日,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星河动力”)完成IPO辅导备案。
梳理来看,目前我国共有8家商业航天企业进行IPO辅导备案,涵盖商业火箭领域的星际荣耀、爱思达航天、蓝箭航天、中科宇航、天兵科技、星河动力,以及商业卫星领域的微纳星空、屹信航天。商业航天企业的IPO潮,反映出产业发展已进入关键转折点: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化运营需要大量资本投入,资本市场的加持将加速产业成熟进程。
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政策驱动下,行业正由探索迈向规模化、市场化、资本化的新阶段。星辰大海不再遥远,商业航天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