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业绩波动研发投入持续增加,洽洽蓄力谋长期价值)
日前,洽洽食品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虽面临短期承压,但在库存管理、现金流质量、研发储备、资金效率及产业链战略布局等关键维度展现出显著积极信号,特别是研发费用大幅增加,推出大量新品,谋求长期价值。
核心指标突出
公告显示,洽洽食品前三季度实现总营业收入45.01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3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其中,第三季度洽洽食品营业收入为17.5亿元(四舍五入自17.49亿元),净利润为7936万元。
对于休闲食品企业而言,除营收和利润外,存货周转效率、应收账款回收能力都是衡量消费品渠道健康度、终端动销及经营风险的核心指标。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更舍得投入。
在存货周转效率、应收账款两个维度上,洽洽食品表现突出。其中存货大幅去化,资金占用显著降低。截至三季度末,洽洽存货金额为6.43亿元,较期初15.46亿元减少58.42%,主要系原材料库存减少所致。
这一变化不仅降低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减值风险,更体现出洽洽“以销定产”策略的精准落地。通过优化供应链计划,减少冗余备货,提升库存周转效率,释放流动资金,符合消费品行业“轻库存、高周转”的健康运营逻辑。
应收账款收缩,渠道回款能力强劲。报告期内,洽洽食品应收账款金额2.44亿元,较期初4.18亿元下降41.68%,核心原因是“本期收到的货款增加”。
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下游经销商或终端渠道动销顺畅、资金状况良好,洽洽食品对渠道的信用管理与回款管控能力增强,既减少了坏账风险,也保障了经营性现金流的稳定回收,是消费品企业“渠道健康度”的直接正向信号。
研发费用持续增加
在研发投入上,洽洽也在持续加码,并且更大胆,谋求未来的长远布局。
休闲食品行业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迭代与品类创新”,研发投入是企业长期增长的“护城河”。报告期内,洽洽食品研发费用达6279万元,较上年同期4717万元增长33.11%。核心原因是“对新品研发的投入增加”。这一举措精准契合消费品行业趋势。
近五年,洽洽食品研发费用持续增加,从未因收入和净利润下滑而减少。
从供给端看,研发投入有助于洽洽在瓜子、坚果等核心品类外,拓展新的增长曲线,避免单一品类依赖,为长期营收增长储备产品动能。
7月底,洽洽食品在品类上创新发布了多款跨界新品,包括山野风味瓜子、瓜子冰淇淋、鲜切薯条、魔芋等;数据显示,洽洽食品鲜切薯条上市一年不到收入已达几千万元;魔芋制品则先在海外试销。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这是一次颠覆性的创新。这在洽洽26年的发展历程中是前所未有。这次创新实现了从单一品类到矩阵式产品生态的全面升级,从风味创新到营养功能的深度升级,从休闲零食到生活方式的场景升级。
这也是其研发费用增长的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新品挑大梁的是“95后Z世代”的一群人,产品也是为这代人打造。场景化产品能够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丰富的情绪价值
谋长期迎合情绪消费需求
尼尔森首席增长官郑冶认为,中国快消品消费量并未萎缩,反而持续增长。2024年增速达6%。消费者行为、生活方式变化导致需求重构,需从“满足口腹”转向“满足身心需求”。
中国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全球领先,更倾向“做减法”,追求便捷化。更重要的是产品要提供“情绪价值”。这就导致零食品类特性增速快,迭代加速。消费者需求从“消磨时间”转向“情绪与心理满足”;大单品模式式微,新品迭代速度加快,需持续以创新响应消费者好奇心。
洽洽的创新更大胆。洽洽食品在三季度业绩报告发布的同时,也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创味来以1.6亿元出资(持股40%),与洽洽食品控股股东合肥华泰集团共同设立上海坤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聚焦“休闲食品产业链投资”。
洽洽食品曾表示,中短期策略还是聚焦坚果、瓜子,同时孵化第三大品类,该品类市场容量较大。目前,行业内还没有一个市占率很高的大品牌,洽洽食品未来有望做到这个细分品类的数一数二。
从消费品行业逻辑看,这一布局不仅能通过产业链投资整合优质资源(如原料种植、渠道建设、技术研发等),还能借助控股股东的资金与投资经验,拓展品类边界、完善供应链布局,实现“主业+投资”的协同效应。
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洽洽的关键指标。其中现金流是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尤其在消费需求波动期,稳定的现金流储备与高效的资金利用能力,是企业抵御风险、把握机会的关键。
洽洽食品三季度经营现金流净额保持正向,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未减。尽管年初至报告期末洽洽食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5.81亿元,同比下降52.95%,但绝对值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核心驱动因素是“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增加”(与原材料采购节奏相关),而非“销售收现能力下降”。
同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达52.31亿元,与45.01亿元的营业收入规模匹配度较高,说明主营业务仍具备稳固的现金创造能力。
在朱丹蓬看来,洽洽食品2025年前三季度虽面临短期业绩波动,但在“降库存、强回款、增研发、优资金、拓链条”等关键领域的积极动作,已为后续抵御行业波动、实现高质量增长奠定基础,长期价值逻辑清晰。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