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心理学有个词叫:内耗型人格(内耗的本质,是用虚构的焦虑来消耗真实的自己))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夜深了,还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还在回想“今天的汇报表现太差了,在领导和同事们面前真丢人,我怎么这么没用”,“本来答应帮朋友的事突然没时间,他会不会觉得我是故意不帮忙?”“今天本来计划要读半个小时书,结果又没完成”。
如果你总是反复咀嚼着白天的小事、未完成的计划,还有对自己的不满,你可能属于心理学上的“内耗型人格” 。
但其实内耗的本质,是用虚构的焦虑消耗真实的自己。
就像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
“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
一、什么是内耗型人格
内耗型人格,是一种 “心理资源的过度消耗”,它是一个人在内心世界中不断进行自我对抗、自我批判,最后导致现实生活中的能量被大量透支,最终自己陷入 “身心疲惫却毫无成果” 的困境。
内耗型人格通常有这 3 个典型表现,咱们可以对照来自检一下:
1.完美主义:做事情总追求 “绝对正确”,哪怕 90% 已经做好,也会因 10% 的瑕疵陷入焦虑。
2.反刍式思维:对过去的失误、他人的评价过度纠结,比如和同事闹了矛盾,回来还总在想 “当时如果这么说就好了”,甚至过去很久的事情了,都会突然冒出来 “折磨” 自己。
3.提前焦虑:把未发生的事总往最坏的方向想。比如,计划周末旅行,总是先焦虑 “会不会堵车、天气不好”,最后甚至因为害怕麻烦而放弃行动。
二、内耗型的人如何停止和自己对抗
内耗的人,把心理能量都用在和‘对抗自己’上”,所以越是内耗,行动的能量就越弱。想要突破,关键要把能量从 “自我批判” 转向 “问题解决”。分享三个简单的方法:
1. 把 “想” 变成 “做”
内耗的人总喜欢 “在脑子里演戏”,比如担心 “找不到工作”,就会反复想 “找不到工作会怎样”,但越想越焦虑。这个时候,不如把自己适合的目标工作写下来,去为找工作做一些具体的计划。
当你把 “抽象的焦虑” 变成 “具体的步骤”,大脑就会从 “纠结” 转向 “执行”,内耗自然会减少。
2. 接受 “不完美才是常态”
内耗型人格的人总对自己说 “我不能错”,但“犯错是人类的本能”。心理学中有个 “70% 原则”:一件事只要完成 70%,就已经达到 “可用状态”,剩下的 30% 可以在实践中慢慢优化。
比如你担心 “会议上说错话”,可以提前告诉自己:“就算说错也没关系,没人会记得别人的小失误,大不了之后补充一句‘刚才那句话我想再完善一下’。”
试着把 “我必须做好” 换成 “我可以先试试”,把 “做错了怎么办” 换成 “做错了我能学到什么”。
3.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自己
内耗的人对自己往往很 “苛刻”,但对朋友却很 “宽容”。比如朋友没做好一件事,你会说 “没关系”;但自己没做好,却会骂自己 “没用”。
心理学有个技术叫镜子练习,就是每天睡前花 10 分钟,坐在镜子前对自己说 3 句 “鼓励的话”,比如:
“今天虽然没完成所有计划,但已经做到了 2 件事,很棒;”
“刚才和同事沟通时有点紧张,但已经勇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值得肯定;”
“就算今天有失误也没关系,明天可以继续努力。”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的自我关怀能降低 “自我批判” 的频率,帮你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
三、写在最后
许多人会觉得内耗是一种缺陷,会经常自责 “我怎么这么没用,连自己的想法都控制不了”。但其实,它可能是你的心理在向你发出 “求救信号”:它在提醒你,“你该停下来关心自己了”。
从明天开始,试着少对自己说一句 “我不好”,多对自己说一句 “没关系”;少纠结一次 “过去的失误”,多做一件 “当下的小事”。慢慢你会发现,当你停止和自己 “纠结”,反而更有能量去应对生活的挑战。
毕竟,你的人生不是用来 “和自己较劲的”,而是一场和自己同行,发现自己和突破自己的旅途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Sunny心理师 筑梦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