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三季报净利暴跌九成,口子窖做错了什么?)
能否在寒冬中打破专权思想的坚冰,重塑产品力、渠道力和品牌力,将决定口子窖们能否等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对于区域酒企而言,这场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线。
白酒行业步入调整期,口子窖深陷战略与管理困局,使其成为本轮财报季中跌幅最惨烈的白酒上市公司。
10月28日,口子窖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愕然的三季报。第三季度营业收入6.43亿元,同比下滑46.23%;归母净利润仅2696.51万元,同比暴跌92.55%。
业绩失速:高档酒坍塌与渠道失灵
很难想象,高档白酒这个口子窖曾经的利润引擎,如今已成为业绩下滑的主要推手。前三季度,口子窖高档白酒销售收入29.6亿元,同比下滑近28%,呈现加速下滑态势。中档白酒同样未能幸免,收入加速下滑。
唯一的亮点来自低档酒。第三季度口子窖明显加大低档酒投放力度,销售收入4500多万元,从半年报的同比下滑转为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5%。这种产品重心的被迫下移,恰恰折其高端市场的失守。
渠道困境同样触目惊心。前三季度口子窖的批发代理收入同比下滑近30%,经销商拿货意愿大幅降低。这种渠道信心的崩塌,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口子窖产品动销的深度担忧。
与徽酒同行对比,口子窖的掉队更为明显。古井贡酒上半年收入已超过138亿元、归母净利润超36亿元;迎驾贡酒上半年收入超31亿元、归母净利润超11亿元。口子窖前三季度总收入仅31.74亿元,净利润7.42亿元,已明显落后于昔日同级别的竞争对手。
战略失策:“大商制”反噬与品牌空心化
省内外市场同步下滑。前三季度,口子窖在安徽省内、省外分别实现营收25.87、5.3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7.24%和23.93%。这一数据打破了“省外扩张能弥补省内下滑”的想象,口子窖面临的是系统性困境。
分析问题的根源,可追溯至口子窖长期依赖的“大商制”渠道模式。这种与经销商成立合资公司的独特模式,在行业上升期以极低的渠道成本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在调整期,它却成为转型的最大枷锁。
当古井贡酒通过深度分销“一店一策”地精耕市场时,口子窖的渠道体系却显得臃肿而迟钝。管理层早已看到深度分销的趋势,却因担心损害与现有大商的关系、牺牲短期利润,而未能进行根本性变革,错过了转型的最佳窗口期。
在产品层面,口子窖的管理层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保守。过度依赖“口子窖5年、6年、10年”等几个核心大单品,面对消费升级,其高端化尝试远不及古井贡酒的原浆系列成功。
与此同时,口子窖在品牌建设上陷入了长期失语的尴尬境地。在白酒竞争早已进入“心智争夺战”的今天,对比古井贡酒连续多年冠名央视春晚、高举高打强化全国化品牌形象,以及迎驾贡酒持之以恒地深耕“生态酿酒”概念、成功占领消费者“生态喝好酒”的认知阶梯,口子窖的品牌战略显得支离破碎且模糊不清。其品牌传播未能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新时代,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一个看起来“老旧”的口子窖?
品牌形象的模糊,直接导致其品牌溢价能力的持续衰减。当一家酒企无法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超越产品本身的情感价值与文化认同,便只能在渠道压货和价格促销中艰难求生,而这正是口子窖当前困境最深刻的写照之一。
治理困境:专权与保守
口子窖并非典型的国企改制出身,其核心决策层长期由创始人徐进与范博组成的"双子星"把控,高管团队呈现出显著的内部化、元老化特征。这种高度稳定的领导结构在保证早期战略延续性的同时,也导致了决策视角的固化与创新能力的匮乏。
管理团队的单一来源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路径依赖。绝大多数高管均从内部晋升,缺乏在全国性酒企或跨行业顶尖公司的任职经验。他们的职业生涯成长于口子窖传统的"大商制"模式之下,对既有体系形成深度依赖。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和本土化背景,使其在面对新消费群体和数字化渠道时显得认知滞后。
专权与保守直接导致了三个战略后果:决策层倾向于控制风险而非开拓创新,改革措施在执行层面遭遇惯性阻力,以及难以通过引入外部顶尖人才来弥补能力短板。
管理团队的构成本身,已成为口子窖应对行业变局时需要突破的核心瓶颈。
更令人担忧的是对新事物的漠视。在直播电商、社群营销成为酒业新渠道的今天,口子窖的数字化布局明显落后。其传统的渠道体系与线上新渠道之间存在割裂甚至冲突,未能有效融合。当竞争对手通过数字化工具直接触达消费者时,口子窖仍然过度依赖那个日益老化的渠道网络。
口子窖在财报中解释,业绩下降主要是因为“白酒市场消费疲软,高档产品营业收入减少,平均销售单价略有下滑致毛利率降低”,同时“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下降幅度均小于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这一解释虽印证了行业寒潮的现实,却也暴露了其在成本控制与战略调整上的滞后。
“刮骨疗毒”:渠道改革的生死考验
口子窖已意识到“大商制”的弊端,开始推动渠道扁平化与终端精细化改革,包括试点终端联盟体模式和加大厂方营销人员对核心终端的掌控。
这一转变方向正确,但过程必将伴随剧烈阵痛。改革直接触及原有大经销商的利益,可能引发渠道动荡;同时,建立高素质的地推团队和数字化管理系统需要大量投入。
若改革步伐过猛,可能在新体系未建成时便导致传统渠道崩盘;若改革过缓,则难以扭转市场颓势。
面对产品老化问题,口子窖正尝试构建“兼香高端”战略,并布局次高端价格带。然而,在消费者认知固化的背景下,品牌高端化面临严峻挑战。
其新推产品能否突破原有价格天花板,关键在于能否为“兼香”品类注入独特的价值内涵,并配以与之匹配的品牌传播体系。若口子窖能够聚焦资源,打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新大单品,或许能在细分市场找到突破口;否则,可能陷入“推新品-遇冷-再推新品”的恶性循环。
口子窖在巩固安徽大本营的同时,正尝试通过差异化产品布局省外市场。在省外市场,口子窖不仅面临各地域强势品牌的阻击,还要应对全国化名酒的挤压。其品牌影响力有限,渠道掌控力薄弱,若采取激进扩张策略,可能陷入“投入大、产出小”的困境。
更可行的路径或是聚焦少数有基础的核心省份,采取“精耕细作”的策略,逐步建立省外样板市场。
所有改革的落地,最终都依赖于组织能力的支撑。口子窖正在推进营销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这是触及根本的关键举措。
未来,口子窖能否建立与现代市场竞争相匹配的人才引进机制、激励机制和创新容错机制,将决定其改革能否真正落地。若能在保持品质优势的基础上,成功激活组织活力,口子窖或可迎来“老树新枝”的第二增长曲线;否则,任何战略规划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行业变局:区域酒企的生死考验
口子窖的困境并非个案,而是区域酒企在行业调整期的典型写照。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度分化:一线名酒凭借品牌优势逆势增长,下沉抢占市场份额;地方性小酒企凭借本地市场亲和力固守一方;而区域酒企则陷入两头受压的尴尬境地。
随着理性饮酒观念普及和消费观念转变,白酒消费场景正在减少,商务宴请、个人消费均呈现降频降级趋势。在渠道变革方面,传统烟酒店渠道衰退与数字化渠道兴起,要求酒企具备更强的渠道管控和数字化转型能力,而这恰是许多区域酒企的能力短板。
面对严峻形势,口子窖的扭转难度不容小觑。回顾历年财报,口子窖三成以上的利润都是一季度兑现的,这依赖于春节销售旺季的表现。但在前三季度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即便四季度能止住下跌趋势,口子窖今年盈利要保持在10亿元以上仍面临巨大挑战。
截至2025年10月29日午盘,口子窖每股价32.22元,跌幅1.38%,市值已从2021年高点约519亿元,一路跌至2025年10月28日收盘的195亿元,累计缩水324亿元,蒸发比例超过62%。
白酒行业的调整期如同一场寒流,而口子窖的财报只是最先结冰的水面。其困境本质上是一场管理决策的危机:从渠道模式的路径依赖,到产品战略的保守,再到公司治理的僵化,多个关键战略节点的连续失误,最终在行业寒潮中集中爆发。
能否在寒冬中打破思想的坚冰,重塑产品力、渠道力和品牌力,将决定口子窖们能否等到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对于区域酒企而言,这场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线。
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受限于数据与认知局限,无法保证内容的绝对准确客观,如有异议请联系文轩。
电邮 :Mr.Wenxuan@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