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9亿净利背后,昆仑万维的AI引擎转起来了)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柯基
2025年的秋天,AI赛道的热度极速升温。
AGI已是未来,聚光灯下,算力在奔腾,模型在迭代,人才在汇聚。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淘金时代”。
就在全行业为“百模大战”的壮观投入和“商业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而激烈讨论时,一份财报显得尤为突出。
10月29日,昆仑万维这家公司交出了2025年的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58.0亿元,同比增长52%。这个数字很亮眼,但还不够“刺眼”。真正刺眼,甚至可以说引领方向的,是它的收入结构:海外业务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58%,占总收入比重高达93%。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一场“赔本赚吆喝”的规模扩张。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180.13%,环比扭亏为盈。
这意味着,当大多数玩家还在国内市场为了一个生态位、为了一个“备案名单”而激烈内卷时,昆仑万维已经悄无声息地在世界的另一端,用AI技术,跑通了一条可以实现规模化、正向盈利的商业路径。
似乎,昆仑万维没有陷入那场关于“模型参数谁更高”的军备竞赛,他们绕开了最拥挤的主战场,打出了自己的节奏。
01
务实的哲学——“增效”与“降本”
这背后,首先是一种清醒的商业哲学。
昆仑万维的董事长方汉,将AI的价值判断被简化为两个最朴素的商业本质,即“增效”与“降本”。
对于ToC业务,核心是“降本”。
“降本”的重点不是在降低公司的研发成本,而是降低内容制作成本,以及,降低情感供给成本。
先看内容。方汉算过一笔账:传统人工制作一首音乐,成本约10万元;而AI音乐生成模型的推理成本,不足0.1元人民币。这是百万倍的成本降维。这种降维,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省钱”,它是在创造一个全新的、巨大的增量市场。
昆仑万维的AI音乐平台Mureka,就是这个逻辑的产物。
早在2025年3月,Mureka的年化流水收入ARR就达到了约1200万美元,这绝非是一个PPT概念。他们没有停下,随后在7月,推出Mureka V7,大幅提升了旋律质量和人声真实度,良品率从V6的43.4%提升到57.7%。8月,Mureka V7.5上线,专攻中文歌曲的“咬字”与“情感”。
真正的杀手锏在9月,Mureka上线了全新的「Agent Studio」功能。
功能足够的“傻瓜”,让用户忘掉那些复杂的prompt,只需要说出想法,哪怕只是一个情绪、一句吐槽、一个祝福,Agent就能自动生成歌词、匹配风格、完成演唱,让Agent完成从“工具”到“私人音乐工作室”的角色转变。
同样在9月,几乎是同一时间点,Mureka宣布与定制礼物歌曲平台SongMint达成合作。当一个用户可以为伴侣的生日,用几秒钟、几块钱,就创作一首录音棚级别的专属歌曲时,一个万亿级的个性化表达市场,才算真正被撕开。
昆仑万维正在带来一场有关“创作平权”的叙事逻辑。
SongMint团队坦言:“我们打造 SongMint的初衷是让每个人都能轻松赠送一份有意义的礼物。看到人们听到自己定制的歌曲时热泪盈眶——这就是我们梦想用科技创造的影响力。”
再看情感。这是方汉账本上的另一笔大账,隐秘且宏大。
现代社会,情感供给是刚需,但成本高昂。国内情感服务的最低时薪约50-60元。而AI大模型介入后,AI聊天提供情感供给的成本可降至1-2元/小时。
于是,昆仑万维的AI社交产品Linky出现了。它不只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它是一个基于自研NLP模型,强调“长文本、强剧情、长记忆”的AI陪伴应用。它持续优化的,是“人设一致性”和“剧情互动”,这是构建沉浸感和情感粘性的核心。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累计下载量突破2000万。Linky在2024年的单月最高收入就已突破100万美元,2025年依旧保持着双位数的月环比增速。
Mureka和Linky的成功,完美验证了“ToC降本”这条路径的务实与正确。
如果说ToC是“降本”,那么ToB,核心就是“增效”。
昆仑万维的ToB思路,同样不是兜售一个“AI助手”的空泛概念,而是要将其做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效率倍增器”。AI不应该只是“回答问题”,它必须“解决问题”,“执行任务”。
这正是“Agent”战略的核心。
昆仑万维的AI智能助手“天工超级智能体”(Skywork Super Agents),就是这个战略的承载者。
在2025年5月发布之初,它就凭借GAIA评测全球榜首的成绩备受关注。但昆仑万维的迭代快得惊人。他们很清楚,用户要的不是一个“万能聊天框”。
10月的阿里云栖大会上,一位参观者在Skywork展台体验了全新的Document AI功能后感叹:“以前用AI生成文件,得下载到Word里去排版,现在在AI上就能编辑了,几分钟就搞定,而且效果更美观。”
如此细节的场景,正击中了“AI Office”的痛点,过往的AI大模型或智能体,生成的往往只是“半成品”,而Skywork要做的,是“一站式生成”可交付的“成品”。
可这还不够,9月,天工超级智能体在海外版产品中,正式上线了AI Developer(Vibe Coding Agent)。这是一个面向非专业开发人员的工具,支持用自然语言快速生成、部署和管理全栈Web应用。
昆仑万维的AI,正在从一个“内容生成器”(AIGC)向一个“任务执行官”(AGI)进化。它不再只是你的“笔”,它正在成为你的“手”,甚至你的“初级研究员”。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一人公司”时代的生产力。
同样,这个“增效”逻辑,被用在了昆仑万维的传统优势板块,即浏览器。
浏览器,一个看似已经“死去”的赛道。但在AI时代,它恰恰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流量入口。
昆仑万维旗下的Opera,没有在旧地图上修修补补,而是推出了一个颠覆性的产品:Opera Neon。
这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而是一个“主动的智能协作者”。它内置的“Neon Do”和“Neon Make”功能,可以在本地直接执行任务,不依赖云端,从而提升安全性和响应速度。
Opera Neon的目标,是重新定义“浏览器”。
“ToC降本,ToB增效”——方汉的这个账本,算得极其清楚。昆仑万维的所有AI产品矩阵,从Mureka到Linky,从Skywork到Opera Neon,都不是拍脑袋的产物,而是这个务实哲学的精准落地。
02
全球化引擎——
揭秘DramaWave的“AI+营销”增长飞轮
哲学和战略,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引擎”来执行。
三季报中,昆仑万维93%的收入来自海外,这代表了一种能力,即全球化的AI商业化落地能力,成为了全球化业务增长的核心力量。
这个引擎,在昆仑万维的短剧平台DramaWave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短剧出海,可谓是2025年最火热的赛道之一,DramaWave的表现异常“凶猛”。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DramaWave的年化流水收入(ARR)已突破2.4亿美元。2025年8月,它已跃居海外短剧平台收入榜第三位,稳居出海短剧第一梯队。
这背后,是一套可复制的“AI+营销”增长飞轮。
昆仑万维,本质上是用AI重塑“买量”。
在昆仑万维的规划,这个飞轮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内容生产的AI提效。传统的广告素材制作,耗时耗力。DramaWave引入AI技术,自动批量生成成百上千条不同创意的短剧广告视频。同时,AI技术还被深度应用于内容本土化,例如多达18种语言的智能配音和字幕自动生成。这直接解决了出海的最大难题,并实现了“降本增效”。
第二步,智能分发的AI决策。海量的AI生成素材,为规模化的A/B测试提供了充足弹药。AI系统实时监测各素材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中的点击率、转化率,并据此自动优化投放策略。
表现好的素材,算法加大投放,并生成相似风格的变体;效果差的素材,立刻替换。
这样一来,它就实现了一个高速闭环的“广告素材的自我进化”。
第三步,增长闭环的形成。AI技术重构了“内容生产—智能分发—用户增长”的整个链条。
“我们将AI视为提升短剧产业营销效率的基础设施,”DramaWave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以AI为核心打造从内容生产、智能分发到用户增长的闭环出海能力。”
这套打法,让DramaWave的广告投放ROI和用户转化率大幅提升,其超越了传统依赖人工经验和巨额预算的“买量”模式,变成了一台精密、高效、能自我迭代的“增长机器”。
这套方法论的胜利,也让昆仑万维对“增长”有了更深的思考。
方汉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出海,普遍存在对“买量模式”的路径依赖。但在AI时代,这套打法正迅速失效。
必须探索“非买量增长”的路径。
昆仑万维的思考,已经深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极其前沿的领域:GEO(Large Model Search Optimization),即“大模型搜索优化”。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AI(而不是传统搜索引擎)来获取信息时,如何针对大模型进行内容和产品优化,以获得更好的推荐和答案呈现?
这是一个全新的蓝海。昆仑万维对GEO的关注,证明了这家公司的战略思考,已经开始领跑行业。
03
决胜的基石——
“全栈布局”与“学术验证”的护城河
应用层的繁荣,哲学的务实,引擎的高效。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之上。
昆仑万维的护城河,是其“算力基础设施—大模型算法—AI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如果说DramaWave、Mureka、Linky这些应用是流淌的“血液”,那么昆仑万维正在构建的,是自己的“肌肉”和“骨骼”。
“肌肉”,是其庞大的、以开源为核心的大模型矩阵。昆仑万维选择了一条更聪明、更开放的道路:他们没有把所有资源押注在一个‘万能’的通用模型上,而是构建了一个分工明确、彼此协同的AI模型矩阵。
方汉认为,中国企业只要在这些垂直领域扎下心来认认真真建设垂类数据,建设垂类的智能体是大有可为的。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价值6500亿美元的企业级应用软件市场即将被AI智能体颠覆。预计到2031年,客服中心、销售团队和营销类应用的AI智能体渗透率将接近100%。
为了让AI看得更准、理解更深,他们推出了Skywork-R1V 3.0多模态推理模型,它在MMMU、EMMA-Mini等多个权威评测中取得了开源最优成绩。为了让AI的‘品味’更好、反馈更准,他们开源了Skywork-Reward-V2系列奖励模型,在七大主流评测中全面夺魁。
他们甚至在探索“造物”。当行业还在卷2D图像的时候,昆仑万维已经用Matrix-3D模型,实现了单图像生成可漫游的高质量三维世界;而Matrix-Game 2.0更是业内首个实现了实时长序列交互生成的开源方案。
在视频领域,SkyReels系列的多个模型也在HuggingFace上引发了开发者的热烈反响,累计下载量已经超过25万次。
最能体现他们“务实”思路的,或许是Skywork UniPic 2.0:一个仅以2B的轻量参数规模,却实现了超越多款7B至12B大参数模型性能的统一模型。
为什么要开源?
在AI时代,开源是构建生态、吸引开发者、树立技术标准的最快路径。昆仑万维的开放姿态,正在为他们构建全新的护城河。
“骨骼”,则是其底层的AI算力芯片。
财报中只有一句简单的话:“公司AI算力芯片业务保持良好进展,研发工作按计划推进。”也就是说,昆仑万维要的,是全栈的自主可控。从最底层的“镐和铲子”,到最上层的应用,他们要打通一切。
基础学术理论的成就,让这些“肌肉”和“骨骼”足够强壮。
2025年9月。全球最顶尖的机器学习盛会NeurIPS 2025,昆仑万维有多篇论文被录用。
这还远远不够。其中,有两篇被选为Spotlight论文。
翻译一下:这很硬核,是对其研发能力的“第三方权威背书”,意味着已经形成了科学严谨的方法论体系。
两篇Spotlight论文,一篇是关于《Improving Multi-Step Reasoning Abiliti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提升LLM多步推理能力),另一篇是关于《Establishing Linear Surrogate Regret Bounds for Convex Smooth Losses》(建立线性代理遗憾界)。
这证明了昆仑万维在AGI的核心领域——如多步推理、LLM自我验证、强化智能体多轮决策能力(他们的另一篇GiGPO论文)——其研究实力已经达到了世界前沿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上述学术成果也是其“Agent”战略(Skywork, Opera Neon)最坚实的弹药库。
04
结语:务实者的胜利
昆仑万维的三季报,58亿元的营收,93%的海外占比,1.9亿元的净利润,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数字,它们是昆仑万维“ToC降本、ToB增效”的务实哲学、“AI+营销”的增长飞轮、以及“全栈布局+学术验证”的技术护城河,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AI战争已经进入了下半场。
上半场,比的是谁的模型参数更大、谁的发布会更炫、谁的“通用能力”更接近GPT。
下半场,比的是谁能最快实现“技术-产品-商业”的闭环,比的是谁的P&L(损益表)更健康,比的是谁能在垂直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昆仑万维没有在“百模大战”上消耗,而是凭借清晰的商业账本和独特的全球化引擎,在93%的海外市场,为自己打下了一片广阔的、能盈利的疆土。
这为所有仍在AI淘金时代中探索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关于“如何出海”和“如何盈利”的“昆仑策”。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