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点追踪】黄金税收新规落地 强监管下黄金行业将迎“洗牌期”?)
金吾财讯 | 11月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自2025年11月1日起至2027年12月31日,对在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的标准黄金实施一系列增值税政策调整。
根据公告内容,会员单位或客户通过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交易标准黄金时,卖出方销售标准黄金可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在实物交割环节,按“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和“发生实物交割出库”进行区分:未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交易所免征增值税;发生实物交割出库的,区别标准黄金的投资性用途和非投资性用途,分别按规定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以及免征增值税、买入方按照6%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政策。
华泰期货认为,短期来看,新规可能推高金价进而压制实物需求;长期则有助于黄金投资市场规范化,增强其金融属性,提升在资产配置中的地位。在全球金融波动背景下,中长期黄金需求预计不会受税制压制。此外,持有成本上升或促使居民财富更多流向实体经济或资本市场,进一步助力经济复苏。
中信建投表示,此次税收政策改革通过提高非交易所渠道流通的合规成本,实质性引导黄金交易集中至上金所、上期所等官方平台,强化对交易数据的收集、资金流的监控以及票据流的可追溯。这一平台集中趋势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黄金市场的透明度、标准化程度与监管效率,为中国官方交易平台在全球黄金市场中争取更高层级的话语权创造现实路径。
细究来看,本次税改的影响覆盖了黄金从交易所会员单位流向终端消费者的全链条税负结构,无论是中间流通环节的企业,还是最终的消费者,都将感受到税负调整带来的变化。
由于以会员身份向上海黄金交易所采购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变,而上金所会员主要包含了国内主要的银行、黄金精炼企业、大型金店等,大部分投资品需求从以上单位购买为主,因此金条类买入价格受影响相对有限。但与此同时,新政也限制了金条类产品后续的流通空间,使得其在二次交易或流转过程中的灵活性有所降低。对于投资金销售企业而言,以往存在的免税套利空间将随着新政的实施而消失,这一变化可能会推动投资金市场的需求向头部企业集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兴业证券表示,黄金投资有望向交易所集中,基准金影响力增强。利好银行等交易所会员的黄金投资产品,如积存金等,将带来增量投资需求。
对于非投资金饰品销售企业而言,新政带来的短期影响可能直观。此前,非投资性用途黄金适用“增值税即征即退+开设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政策,而新政实施后,调整为“增值税免税+开设普通发票+按6%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的模式。从积极层面来看,这一调整减少了企业的资金占用压力,企业无需再先缴纳增值税而后等待退税,资金流转效率得到提升;但从消极层面来看,许多非会员的金饰品牌企业,其原材料采购中有较大比例来自具备会员资格的供应商,新政实施后,这些企业计算抵扣的进项税额扣除率从原来的13%降至6%,扣除率的大幅下降将直接导致企业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相应增加,在短期内可能会使企业的利润端面临较大压力。
与非投资金饰品销售企业相呼应,作为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黄金珠宝集散中心之一的深圳水贝市场,其汇聚了数千家黄金珠宝相关企业,日常交易活动十分活跃,且其中许多交易涉及的是未在交易所登记交易的黄金产品,这类交易恰好处于新政调整的覆盖范围内,因此市场内的数千家小企业都将直面政策调整带来的挑战。
除了中小微企业,龙头企业的利润也将受到新政影响。花旗指出,在最极端情况下,黄金采购成本可能上升7%。若黄金零售价格维持当前水平不变,预计这一政策将对老铺黄金、周大福、六福珠宝2026财年的净利润分别产生15%、26%及6%的负面影响。
从首饰金的终端销售来看,毛利率越低的企业,对本次增值税制度调整越敏感。中信建投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若零售产品工艺附加值较低,毛利率仅为5%,则终端含税售价需要提升5.5%才能覆盖抵扣差额;而当零售产品工艺附加值高,毛利率高达50%时,税负抬升幅度收敛至3.8%,呈现出“边际递减”的效果。
国金证券表示,短期非上金所会员珠宝企业利润下行压力增加,上金所会员珠宝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长期来看,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具备定价能力的品牌具有更强业绩韧性。制度红利再分配下,政策有意引导交易走场内、简化退税流程、减少资金占用的设计,也是未来黄金首饰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重要制度抓手。
最后落到消费者层面,新政带来的影响也将逐步显现。花旗与大摩均认为整个行业很可能会提高价格以转嫁成本压力。而这一价格调整对大众市场产品的需求冲击可能更为显著,普通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价格上涨可能会导致其购买意愿下降。
但中信建投提到,对于近两年不断快速增长的定价黄金产品,这一轮税制调整带来的影响和近期金价的波动相比影响并不显著,如果消费者有追涨金价的情绪,则影响相对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