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财观察|以业绩比较基准为锚,再定义绩优主动权益基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黎雨辰
当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不再只是产品说明书里的一行“装饰文字”,而是真正挂钩基金经理薪酬的“硬约束”,公募行业的又一场变革掷地有声。
今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并将其与基金评价、基金经理绩效薪酬等相关联。
10月31日,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相关新规的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在业内看来,新规的发布有利于提高主动投资纪律性,促进公募基金形成更加稳定清晰的投资风格,更好发挥公募基金的价值投资工具属性。有利于引导行业机构回归“受人之托、代客理财”的初心,专注为投资者提供长期稳健回报,为资本市场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
从重规模再到重塑业绩比较基准,行业对公募基金的评价有了更科学的“准绳”。以业绩比较基准为标尺,当前市场中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又究竟如何?
业绩比较基准作为基金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贯穿基金投资运作全周期,是界定基金投资范围和风格的重要指标,也将在未来成为评估基金业绩的专业标尺。但从当前市场的产品表现来看,在新的评价标准下成为绩优基金,并非易事。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4日,全市场有数据显示的3731只主动权益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下同),近三年的回报率平均跑输业绩基准-7.26%,其中仅有1262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跑赢基准,占比不足34%。
进一步细分来看,超额收益在20%以上的产品共467只,超过50%的为107只,而超额收益超过100%的“顶尖选手”仅20只。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高超额收益产品实则为“基准错配”所致。例如德邦鑫星价值作为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其业绩比较基准选取了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截至三季度末的权益仓位却超过85%。
剔除此类产品后,统计显示,过去三年来全市场超额收益排名前5的主动权益基金,分别为华夏北交所创新中小企业精选、东吴新趋势价值、中信建投北交所精选、东吴移动互联和汇添富北交所创新精选。
而另一极端案例——宏利周期的业绩偏离则凸显基准约束的重要性。该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为中信周期风格指数*65%+上证国债指数*35%。过去三年来,这一基准涨幅达120.35%,而宏利周期同期的净值却近乎零增长,偏离度惊人。
高绝对回报率的基金,是否更容易跑赢业绩比较基准?整体来看,主动权益基金的绝对业绩和相对超额收益之间呈正相关,但在部分个体中也存在两者相悖的偏离现象。
例如有少数主动权益基金尽管累计回报不俗,却未能实现相对超额收益。宝盈人工智能过去三年涨幅达67.75%,但仍然跑输业绩基准18.38%。中证人工智能主题指数收益率占基金业绩基准的60%。
无独有偶,同泰数字经济过去三年以61%的回报率排于同类前7%,但同期相较业绩基准仍有1.63%的差距。该基金过去三年最大回撤-47.07%,远高于同类基金-36.62%的均值,处于同类后20%。
此外,中欧互联网先锋、博时移动互联主题、博时半导体主题、南方人工智能主题的回报率在达到50%以上的同时,依然跑输业绩比较基准。而如果仅按业绩排名,这些基金的同类排名反而相对居前,一定程度体现出当前评价体系中对超额收益关注的缺失。
此外统计显示,还有28只主动权益基金近三年尽管未能取得正收益,但依然跑赢业绩比较基准。记者注意到,这些基金几乎均为行业主题类主动权益基金,投资范围聚焦在医药、新能源、食品饮料三大近年一度调整较深的板块。
值得关注的是,规模较大的主动权益基金,并不直接和优秀的超额能力强关联。统计显示,全市场34只成立超三年的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中,仅14只近三年跑赢业绩比较基准,胜率约40%。
进一步聚焦头部规模产品,全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的主动权益基金共有5只,分别为易方达蓝筹精选、中欧医疗健康、兴全合润、富国天惠精选成长和睿远成长价值,而上述基金近三年相较业绩比较基准的超额分别是-23.21%、-13.27%、8.71%、-12.39%和-3.58%,仅有1只取得了超额回报,反映出规模扩张对策略容量带来的挑战。
从规模分布角度来看,截至9月30日,全市场成立满三年的主动权益基金平均规模为30.57亿元。而近三年取得正超额收益的1262只基金,平均规模仅为12.38亿元;超额收益超过50%的绩优产品,平均规模也仅为24.22亿元,明显低于市场整体水平。
这一结构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这一巴菲特的经典观点,小规模基金在策略聚焦、调仓灵活度方面仍具比较优势。
尽管单只基金的规模和其超额表现没有显著关联,但基金经理的总管理规模,一定程度依然影响着其主动管理能力。
统计显示,过去三年取得正超额的主动权益基金背后共有850位基金经理,而其中136位基金经理的在管规模超过百亿元。前20名中,百亿级别的基金经理更是高达11位,占比过半。
作为“资历”的基金经理从业年限,则和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没有显著关联。统计显示,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平均任职年限为7.12年,而过去三年取得正超额收益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为6.87年。
从公司维度看,统计不同机构旗下近三年取得正超额的主动权益产品数量,共有21家公募基金拥有20只及以上产品。其中,易方达基金以49只的数量居首,富国、嘉实、博时和景顺长城基金紧随其后,分别拥有45、38、38和37只。
今年以来,业内对此次新规落地早有预期,部分机构已提前行动。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年内共有132只基金产品出现基准变更,数量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权益产品超80只,占比超过六成,释放出行业加速规范的强烈信号。
而随着此次业绩比较基准指引的出台,公募行业生态也将迎来系统性重构,多项配套措施正加速推进。
据了解,为平稳实现存量产品基准调整,监管部门已初步设定一年过渡期,后续还将修订出台薪酬考核相关规则,进一步细化基金经理薪酬挂钩业绩比较基准的具体要求,从制度层面夯实“基准为锚”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操作层面,据记者获悉,基金业协会也已在近日向各公募管理机构下发《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及配套指标说明文件,为基准选择提供标准化依据。
具体来看,要素库将业绩比较基准划分为一类库与二类库,其中一类库包含69个基准指标,二类库涵盖72个,并统一按宽基指数、行业主题类、策略指数三大类型进行分类。此举旨在提升基准设定的规范性与可比性,杜绝随意设定、频繁变更等行为。
展望后续工作,华夏基金指出,指引及操作细则将要求基金公司严格依据产品投资策略设定合理的业绩基准,一经选定,不得随意交更,这将进一步约束基金实际投资行为与产品策略定位相匹配。也将要求基金管理人更加审慎选取业绩比较基准并采取措施管理实际投资与业绩比较基准的偏离,通过将业绩比较基准与基金经理考核相挂钩,建立以长期业绩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促使投资行为更加规范、透明。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胡立峰指出,我国基金业从1998年的“组合投资、强制托管、信息披露”的三个支柱起步。2015年股市波动期间新增“逐日估值”第四个支柱。此次2025年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为契机,通过《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征求意见稿)》,行业取得共识新增“基准为锚”第五个支柱,行业发展基础日益稳固。
而在这一背景下,基金评价机构的工作思路,则将会包含强化基准信息、提高基准对比的权重、强化长周期基准对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