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星巴克中国易主,博裕资本60%控股,130亿美元估值背后的市场变革)
国际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从未停止,但星巴克这次控股权的转移,标志着跨国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正式宣布与中国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而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
交易背景:巨头转型的必然选择
这项备受关注的交易终于尘埃落定,结束了长达数月的市场猜测。从2024年7月底开始,星巴克就在全球股东会上首次放出明确信号——正探索在中国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到了今年7月,星巴克在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上透露,超20家机构对收购感兴趣。
决赛圈的竞争异常激烈,包括博裕资本和凯雷集团在内的多家机构进入最后一轮竞逐。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表现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已面临明显压力。根据10月30日的最新财报数据,星巴克在2025财年全年,中国市场净收入高达220亿元人民币,增长了近5%。
但另一方面,研调机构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市占率从2019年的34%降至去年的14%。
这一数据的变化,清晰反映了中国咖啡市场竞争格局的巨变。
精心设计的价值分配
这次合作的结构经过精心设计,既确保了星巴克对中国业务的持续参与,又引入了本土战略投资者的灵活性和市场洞察。
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60%的股权,基于约40亿美元的企业价值获得相应权益。
星巴克则保留了40%的股权,并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
最具创新性的是星巴克对中国零售业务总价值的计算方式——超过130亿美元的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
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这种结构保证了星巴克即使在出让控股权后,仍能长期分享中国市场的增长红利。
从亲力亲为到放手本地化
对星巴克而言,这笔交易远非简单的资产出售,而是其中国战略的根本性调整。
星巴克从一个需要亲自上阵搏杀的将军,变为一个坐收品牌授权费和少数股权收益的品牌所有者。它锁定了利润基础,放弃了战场指挥权。
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星巴克美国总部承认,在如何高效、低成本、快速地应对中国本土咖啡战上,它已无力完全胜出。
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
星巴克执行副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也表示,与博裕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助力星巴克充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
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跨国品牌中国战略的范式转移
星巴克的这一决定,延续了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战略调整的轨迹。
2017年,麦当劳中国将中国内地和香港所有店面的特许经营权出售给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和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凯雷投资,变身金拱门。
2016年,运营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中国从百胜餐饮集团拆分,同时引进春华资本等本土投资者。
这两家餐饮巨头在引入本土化资本方后,都大幅加快了中国市场的开店速度。
从2017年至今,麦当劳中国的门店数量从2000家增长到近8000家;而肯德基则从7000家左右扩张到超过12000家。
这一模式的成功,无疑为星巴克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挑战与机遇的双向奔赴
博裕资本接手星巴克中国控股权益后,将面临多重挑战与机遇。
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最核心的诉求是财务回报,这意味着它必须在未来几年内,对星巴克中国业务进行全方位的效率提升和战略调整。
2万家门店的目标是一个并不轻松的“军令状”。为实现这一目标,合资公司很可能加速推出更本土化的产品,并可能探索包括开放加盟在内的多种业务模式。
这种扩张是否会稀释星巴克的品牌调性,以及如何平衡全球品牌标准与本地化创新,将成为双方合作中需要不断磨合的关键问题。
此外,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强调的“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也预示着星巴克在中国可能会推出更多针对本地口味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融入中国消费市场。
星巴克独领风骚、定义中国咖啡市场规则的时代已然落幕,未来的行业叙事,将由资本力量与本土市场的底层逻辑双向共振、共同谱写。
来源:经理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