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日子不好过,中信银行总能制造“惊喜”)
文源 | 源媒汇
作者 | 童画
编辑 | 苏淮
不出意外,中信银行的营业收入又下降了,但净利润还是增长了。
近日,中信银行披露了2025年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565.98亿元,同比下降3.46%,其中第三季度营收降幅扩大至4.43%;归母净利润增长3.02%,达到533.91亿元,第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升至3.53%。
在此前发布的2025年一季报、半年报中,中信银行均是“营收降、净利升”。
除了中信银行,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出现“营收降、净利升”现象的,还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则是“营收升、净利降”,另有4家股份行“营收净利双降”,仅浦发银行实现“营收净利双增”。
中信银行这份看似韧性十足的业绩答卷,究竟是经营质量的真实改善,还是财务数据的精妙调节?拨开数字迷雾,其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潜藏的风险,值得深究。
01
营收下滑背后的“双重挤压”
天眼查显示,中信银行成立于1987年4月20日,注册资本为489.35亿元,法定代表人是方合英,其也是该行董事长。
图片来源:天眼查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中信银行在2007年4月登陆上交所和港交所,实现“A+H股”同步上市。
上市十余年以来,中信银行曾有过两次营收同比下降的财年,分别是2009年和2023年,而这两年的净利润也是同比增长的。
一般来说,一家企业的营收与净利润的反向走势,本质上是会计报表中“收入端承压”与“支出端收缩”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报的财务数据来看,作为银行业的核心收入来源,净利息收入与非息收入双双承压,背后是息差收窄、资产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的集中爆发。
净息差的大幅收窄,是营收下滑的首要推手。2025年三季报显示,中信银行的净息差降至1.63%,较2024年同期下降16个基点,在9家A股上市股份行中降幅最大——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的息差降幅均未超过14个基点,民生银行甚至实现2个基点的微增。
息差的恶化,直接导致中信银行利息净收入的下降,该行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1077.02亿元,同比下降2.06%。
从中信银行资产与负债的结构性失衡可以一窥端倪。在资产端看,该行2025年前三季度贷款及垫款总额为57824.8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623.53亿元,增长1.09%。但是同期的客户存款总额为60673.29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2890.98亿元,增长5.00%。
存款增速明显高于贷款增速,这种源于资产端收益与负债端成本的“剪刀差”,挤压着中信银行的营收。
同时,中信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488.96亿元,同比下降6.40%,成为另一种挤压该行营收的力量。
在非利息净收入中,中信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56.88亿元,同比增长5.75%;汇兑收益16.77亿元,同比增长6.21%;其他业务收入12.46亿元,同比增长417.56%;其他收益5.50亿元,同比增长141.23%。
但是,中信银行的投资收益为218.27亿元,同比下降0.98%;资产处置损益为0.42亿元,同比下降70.42%;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21.34亿元,而2024年同期这一数据为37.36亿元。
图片来源于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报
对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下降,开源证券认为,主要受市场波动及基数影响,对营收形成一定掣肘。
02
净利润增长的“财富密码”
2025年前三季度,尽管中信银行的营收下降,但是归母净利润还是同比增长3.02%。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分析中信银行的利润表可见,尽管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降3.46%,但是同期营业支出降至911.79亿元,同比下降8.57%,而营业支出的下降主要得益于两项——业务及管理费、信用减值损失。
其中,业务及管理费为447.53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19.49亿元,同比下降4.17%;信用减值损失为447.14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少66.29亿元,同比下降12.91%。
图片来源于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报
上述两项业务支出的大幅减少,尤其是信用减值损失的减少,使得中信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达到654.19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加29.35亿元,同比增长4.70%。这一调整直接增厚了利润表——在银行业的核算逻辑中,信用减值损失的收缩会直接转化为当期利润,一举扭转了中信银行营收同比减少56.12亿元的局面。
从数据贡献度来看,信用减值损失减少的66.29亿元,为营业利润增加额29.35亿元的2倍多,是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长的绝对核心驱动力,其影响要超过业务及管理费的缩减。
由此可以看出,中信银行净利润的增长,并非来自核心业务的突破,更多依赖缩减信用减值损失。
但这种利润释放,是以风险抵补能力下降为代价的。截至2025三季度末,中信银行拨备覆盖率已降至204.16%,较2024年末下降5.27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同步降至2.36%,较2024年末减少0.07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于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报
回溯上半年数据,中信银行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95.9亿元,同比少提48.3亿元,拨备反哺利润的特征极为明显,三季度依然延续了这一策略。
中泰证券认为,中信银行的净利润“拆分来看,息差、手续费和税收的贡献边际提升,规模、其他非息、成本和拨备的贡献边际下降”。
但是,中信银行未来信用减值损失的可调节利润空间有限——当前204.16%的拨备覆盖率虽高于200%的行业安全线,但已接近监管底线,后续进一步缩减的空间极小。
从合规性来看,中信银行当前拨备水平超过标准,且未出现损失准备缺口,其会计处理符合监管要求与相关规定。但需明确的是,合规不等于可持续,这种通过会计估计调整实现的利润增长,本质是财务数据的“账面优化”,而非真实经营能力的提升,业绩增长的含金量不足。
中信银行这种增长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其又是否存在通过调节成本或拨备释放利润的情况?针对当前经营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后续将推出哪些实质性改革措施,以实现营收与净利润的良性增长?就这些疑问,源媒汇日前致函中信银行,至发稿前未能获得回应。
实际上,中信银行这种“节流而非开源”的增长模式,难以支撑公司长期发展,过度依赖减值缩减增厚利润,可能掩盖资产质量的潜在压力。若后续经济环境波动导致不良贷款集中暴露,需补提大额减值准备,将直接侵蚀未来利润,陷入“营收下滑-依赖减值调节-核心能力弱化”的循环之中。
03
资产风险隐忧开始显露
中信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表象”下暗藏风险。
从贷款五级分类的角度来看,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中信银行的正常类贷款为56211.36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1.10%;关注类贷款为944.06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0.89%。
但值得警惕的是,在拨备下降的同时,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度末的不良贷款余额已增至669.39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54亿元。尽管不良贷款率看似稳定在1.16%,实则是“不良余额上升+拨备下降”的危险组合。
在不良贷款中,中信银行的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金额分别为173.38亿元、259.75亿元、236.26亿元,分别较2024年末增长11.64%、-5.94%、1.23%。
图片来源于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报
尽管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连续四个季度维持在1.16%,但这一数据的可信度存疑。一方面,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增加,若不是贷款规模同步扩张,不良贷款率早已突破当前水平;另一方面,关注类贷款还在增长,但在经济复苏尚未稳固的背景下,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的迁徙压力始终存在。
重点领域贷款的风险敞口更值得关注。2025年前三季度,中信银行的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3883.38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66.67 亿元,其中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980.31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28.82亿元;对公房地产融资余额939.16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15.41亿元。
另外,中信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10790.92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65.11亿元。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在《中信银行2025年跟踪评级报告》中指出,要密切注意外部环境对中信银行业务经营、盈利水平及资产质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业务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
资本充足率的结构性分化,确实也暴露了中信银行规模扩张的后遗症。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中信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9%,较2024年末下降0.13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03%,较2024年末下降0.2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3.01%,较2024年末下降0.35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于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报
这种分化背后,是风险加权资产的快速增长。中信银行2025年三季度末的风险加权资产为75421.30亿元,较2024年末增加4733.94亿元,增长6.70%,显著高于核心一级资本的补充速度。在信贷投放乏力的情况下,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更多可能来自非信贷资产,而这类资产的风险权重往往更高,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本消耗。
在盈利调节与营收下滑的背后,中信银行的风险抵御体系正面临多重考验。不良贷款余额与拨备覆盖率的反向变动、资本充足率的结构性分化,以及重点领域贷款的潜在风险,共同构成了不容忽视的风险图景。
当市场为中信银行3%的净利润增速欢呼时,不应忽视其营收连续下滑的本质——这并非“提质增效”的成果,而是“信用减值损失减少+管理费用下降”的短期效应。在银行业“息差降中趋稳、风险逐步暴露”的行业周期中,中信银行的盈利增长在未来将面临更多挑战。
结合最新财报和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华创证券调整此前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中信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4%、3.0%、4.1%(前值为1.5%、3.0%、5.0%),这意味着卖方机构对中信银行2027年的盈利增速预测较为悲观。
对于投资者而言,判断一家银行的价值,不仅要看净利润的增速,更要关注营收的增长质量、资产的风险成色与资本的充足程度。中信银行若不能尽快扭转营收下滑的趋势,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仅靠财务调节撑起的盈利增长,或将在行业分化中失去成长的韧性。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