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耕海拓链 激活6万亿海洋牧场新赛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7 19:07:3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耕海拓链 激活6万亿海洋牧场新赛道)


南方财经记者 冯玉怡 郑康喜 珠海报道

一艘智能养殖平台漂浮在湛江湾蔚蓝波涛间,晨光透过甲板上的光伏板洒向宽阔“渔场”。工程师从平台控制舱里远程操作监控系统,渔民则在智能设备协助下查看鱼群摄食状态。这是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里的寻常图景。

近年来,广东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落实“疏近用远、生态优先”原则,将传统渔业升级为集高端制造、数字科技于一体的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数据显示,广东已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139个,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海水鱼养殖产量常年占据全国近一半,海水鱼苗产量连续七年稳居全国首位。

中国蓝色经济版图里,一场全产业链协同、高度智能化的产业升级正在涌动。据测算,未来动物蛋白需求增长中,如果一半由渔业提供,将撬动一个6万亿级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大产业。

面对这一史无前例的蓝色机遇,中国渔业大省广东正加快全链条布局,成为“战略抢跑者”。目前,广东正探索一套涵盖硬核装备、智慧软件和全景融合的完整体系,旨在将“粤字号”海鲜推向全球市场,打造支撑“海上新广东”的新发展路径。

“工业化”思维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

去年底,广东出台《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这是全国首个涉及海洋渔业全链发展的总体规划。规划锚定“可持续、全要素、全链条”,明确以装备创新、核心技术攻坚、智能养殖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深远海养殖成规模、产业配套成体系。

广东的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见:以系统“工业化”思维,重塑海洋牧场产业链。2023年以来,广东累计开工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近140个,重力式深水网箱、桁架平台等装备保有量在全国领先;全省完成5678个重力式网箱和11个桁架类网箱建设,实现万亩规模向百亿产值突围。

现代化海洋牧场对海洋环境的征服,首先是一场工程硬仗。广东以“工业化”思维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渔业在深远海面临的缺装备、缺平台、缺能源“三缺”困境。

广东拥有雄厚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础,已形成涵盖设计、零部件制造、总装建造及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这里汇聚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等领军企业,在浮式平台、深水半潜平台、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等高端领域具备强劲竞争力,为深远海养殖装备提供了坚实的“硬核”保障。

在珠海桂山岛的深远海域,一座巨大的半潜式钢铁平台“格盛1号”,正傲然挺立。它的结构设计足以抵御强台风侵袭,平台上方的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平台提供24小时100%的清洁电力。养殖人员通过监控屏幕查看鱼群,几乎看不到传统渔业的忙碌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自动化作业。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网箱,而是一座自给自足的“深海工厂”。

在湛江,恒兴集团等企业共同布局,联合共建了“海塔1号”“恒燚1号”等平台,进一步巩固了湛江在重力式深水网箱和深远海装备领域的集群优势。

装备创新的同时也为广东海洋牧场带来价值聚变。珠海聚焦装备制造、湛江深耕种业及网箱养殖,阳江则强化苗种与平台研发……广东初步形成种苗、饲料、平台、加工、物流、文旅相互嵌套的全产业体系。

在种业方面,广东建立了先进的体系,其海水鱼苗和水产饲料产量位居全国首位。装备制造实力突出,已成功部署“德海1号”、“海威系列”等多个桁架式养殖平台,并自主研发了水下清洗机器人、无人投喂船等配套智能设备。在产业链下游,广东依托精深加工企业,加速推进海产品向高附加值的预制菜转型,多个省级产业园投入运营。同时,海水产品贸易活跃,已将“粤字号”海鲜出口至北美、欧盟、东盟等地,实现了产业价值的全球化延伸。

步入智能养殖新时代

如果说先进装备是广东海洋产业的躯干,那么AI、5G和大数据就是驱动牧场高效运营的“大脑”。

数字化浪潮下,广东养殖业告别“凭经验吃饭”的历史,从智能监控、AI投喂,到远程水质预警、全场景数据治理,连接起设备“神经网络”和渔民“指尖大脑”。

在湛江雷州湾深处,“海威2号”半潜式桁架平台静静地漂浮。岸上的智慧渔业指挥中心内,工作人员正紧盯着屏幕。水下的高清摄像头、光纤声学传感器和溶解氧传感器集群,源源不断地传输着鱼群的实时数据。AI系统根据鱼群的游动姿态和水质参数,自动调整投喂器的速率和量。平台技术人员介绍,这种智能系统不仅将人工成本降低了60%,更通过精准投喂,使平台单个养殖周期优质鱼类收获量可超100万斤。

广东的智慧化建设得益于“软硬结合”的战略。5G通信模块的应用,确保了深远海养殖平台与岸上指挥中心的高速数据传输。

凌晨三点的阳江海陵岛,一批刚孵化出来的石斑鱼苗正借助智能水质调控系统、分布式传感器迎来“生命第一餐”。渔民在手机App上查看AI推送的病害预警和个性化投喂建议,不必像以往那样“靠天吃鱼”。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平台上的‘渔书’AI模型,把过去靠经验判断的问题全部数据化,像水质异常、饵料投放都能精准调节,有效减少损耗。”一位阳江渔业合作社带头人在分享养殖体验时感慨。这款由中国联通与华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发的“渔书”大模型,正成为渔民的“智能顾问”。

实际上,广东先是在养殖智能装备、信息化监控等环节实现突破,近年又向AI赋能的智慧决策、精细管控全面迈进。例如湛江“海威2号”、珠海“格盛1号”平台均已配置智能监控、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巡检等装备,实现水质实时响应、全程生态溯源。广东正步入海洋牧场智能养殖新时代,成为全国数字渔业标杆。

构建“海洋牧场+”融合模式

广东对“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理解,早已超越单一渔业养殖、装备创新的局部突破。不仅实现了“一条鱼”对整条产业链带动的垂直整合,还在跨界融合方面,通过“海洋牧场+”模式,联动高端装备、海洋能源、数字信息、文旅休闲等多元产业,为海洋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外部增长空间。

具体来看,广东将海洋牧场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波浪能开发相结合,同时融入休闲渔业和生态观光等业态,探索三产融合、渔能融合、渔旅融合等发展新模式。

以海洋牧场+新能源的“渔能模式”为例,阳江通过创新驱动,调动三峡、华电、中广核等央企力量,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与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一体化规划、同步竞配,打破了单一资源开发模式的瓶颈。

全球首台“导管架+网箱”渔风融合一体化装备“明渔一号”建成投产。该平台实现了“风电发电、网箱养鱼”的共生,首批金鲳鱼的成功捕获验证了其商业可行性。此外,国内首创的渔风融合“华电泓胜一号”智慧渔业养殖平台项目也已启动建设,总投资约1亿元,设计养殖水体达6万立方米。

“渔能融合”解决了深远海养殖的绿色动力问题,“海洋牧场+生态”模式,则将海洋牧场打造成兼具经济产出与环境修复功能的“蓝色银行”,实现高品质发展与资源之间的平衡。

走进千帆(台山)数字海洋牧场的生态净化区,可见一片生机勃勃。这里采用的专利生态净化系统,确保了生蚝品质达到国际生食标准。牧场内养殖的生蚝,不仅肉质饱满,其强大的滤食功能还承担着净化水体的“生态责任”。最终,每年5万吨的废弃蚝壳,通过工业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有机肥,反哺陆地农业。

潜入深圳大鹏湾的海底,一片复苏的“蓝色奇迹”浮现眼前。科研人员通过攻克的珊瑚礁修复技术,让曾经衰退的海域重焕生机,成片的石珊瑚在海底静默生长,形成鱼群栖息的理想家园。在海面上,一座智能化海上综合平台如同一艘未来游轮,静卧海湾。这里不再是单一的渔业设施,而是集高端休闲、文化演艺于一体的“海洋会客厅”。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海底酒店的奇妙夜景,或在观光区俯瞰水下生态的勃勃生机。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全场景、全链条深度融合,正是广东打造世界级蓝色经济高地的关键路径。通过科学配置种业、装备、能源和流通各端资源,才能最大化产业集群效应。

广东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轨迹,是中国式现代化海洋经济的一个缩影。从工业化装备到智慧化AI、再到融合型全链条,新模式的不断创新,让“蓝色粮仓”真正跃升为高质量增长极。


文案:喻淑琴 设计:吴怀宽 黎旭廷    实习生:李雪瑶 苏晓媛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