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广东激活“镇能量”:如何批量制造“千亿镇”?)
南方财经记者于长洹 东莞报道
汽车行至东莞长安镇乌沙社区时,街道上方矗立的带有OPPO标识的绿色牌匾格外显眼。在长安镇,vivo和OPPO的元素随处可见,成为一抹亮色。
镇域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长安镇,接连诞生了手机巨头OPPO、vivo、步步高等千亿级企业。全球每8台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产自这里,平均每分钟有195部智能手机在此出产,这里崛起了一条规上产值超2300亿元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2024年,长安镇继佛山狮山镇、北滘镇之后,正式跨入“千亿镇”行列,成为广东第三、全国第六座“千亿镇”。
镇域经济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承接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上世纪90年代,广东发展出“一镇一品”的特色镇域经济,解锁一大批特色产业。30年后,广东镇域经济依然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并且发展内涵已深刻演化。
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千亿镇”的阵容折射了广东经济活力。广东“千亿镇”诞生于放权赋能的生态,成长于“链式进化”的路径,是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一环。
当前,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正纵深推进,广东的“镇能量”正一步步抬高镇域经济的天花板,让“长板”更长。广东拥有超过一千座建制镇,如何让大量尚未进入千强榜的镇成为腰部力量,进而激活这一“潜力板”?
全国仅有的6个“千亿镇”中,广东独占3席,佛山狮山镇和北滘镇、东莞长安镇相继跻身千亿镇行列。
透视三个“千亿强”镇的发展历程,它们的长成是基于产业的成功;产业的成功,是基于集群的打造;集群的打造,则来自龙头企业的牵引。
从 “千亿镇”的发展路径来看,“千亿镇”往往“标配”千亿级产业集群。智谷趋势首席研究员黄汉城认为,过去沿海城市兴起的“退二进三”大浪潮中,每一个“千亿镇”都坚持制造业当家,至少有1到2个代表性产业集群。
走进东莞市宇瞳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一片片晶莹剔透的光学镜片在自动化生产线上流转,经过多道复杂工艺,最终成为机器视觉、安防监控等领域的“智慧之眼”。
“长安镇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2+3’的产业特色。”长安镇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林云辉介绍,“2”指的是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五百亿级的五金模具产业;“3”则是以宇瞳光学等为代表的智能视觉、新能源汽车配套、电子大健康这三个百亿级的新兴产业。
培育一家龙头企业,聚起一条产业链,打造一个特色产业。这样的发展路径,在“东莞第一镇”长安体现的淋漓尽致。在OPPO、vivo两大龙头的带动下,长安智能手机上下游产业蓬勃发展、配套齐全,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一位手机行业从业人士告诉南方财经记者,在长安镇,1小时车程内可以采购到市面上几乎全部的电子元器件,还可以快捷完成“产品原型—产品—小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这里已经形成供应体系和制造体系无缝对接的超级产业链。
“千亿镇”不仅经济规模大,经济密度也很高。2024年6个GDP“千亿镇”人均GDP平均超过20万元,单位面积GDP平均为8.6万元/平方公里。
在北滘镇,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是全国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基地。随着美的库卡、博智林机器人、海创大族机器人三大龙头集聚,北滘机器人产业集群正迈向千亿级台阶。在92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智能家电、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是“顶梁柱”,机器人战新产业是新增长点,北滘亩均产出再创新高。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看来,广东“千亿镇”的发展路径,离不开几个核心逻辑,即立足鲜明的产业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进行产业布局;另外,通过各镇自身的禀赋去进行优化整合,走出跨镇域的协同发展之路。
当前,广东镇域经济面临发展不平衡问题。从2025年全国千强镇榜单区域分布来看,广东共有134个镇入列,其中有124个来自珠三角地区,其中东莞28个、广州25个、佛山20个、中山13个、珠海10个、江门10个、惠州6个、肇庆12个。与珠三角的经济强镇相比,粤东西北地区的强镇存在较明显的数量、质量差距。
广东“百千万工程”已进入深水区,镇域经济的发展对广东经济的底盘稳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东的思路是:从镇域切入,推动产业链条逐步下沉,将更多的发展红利扩展到欠发达地区。这就要求,广东能够批量制造更多的经济强镇。
广东下一个“千亿镇”将花落谁家?从现有的经济数据来看,广东第四个“千亿镇”大概率还会在东莞和佛山两个万亿城市中诞生。2023年,东莞虎门镇地区生产总值738.8亿元,佛山大沥镇地区生产总值622亿元,构成了广东冲刺“千亿镇”最有力的竞争者。
早在2023年,佛山就提出建设“千亿镇街”,力争到2027年,推动桂城、祖庙、大良、荷城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到2038年,“千亿镇街”数量将达到十个;而东莞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形成2个“千亿镇”,到2027年形成4个。
除了东莞和佛山外,广东多地正重点打造一批GDP超百亿元的镇街:中山提出力争5年内打造2个GDP700亿元以上镇街、3个GDP300-700亿元镇街、5个GDP200-300亿元镇街;惠州则加快建成一批在全省有影响力的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经济强镇。
另一方面,让非珠三角地区培育出更多镇域经济的腰部力量,事关广东的区域发展平衡大局。在林江看来,广东应鼓励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专业镇联动发展,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同时,区别于珠三角强镇聚焦于新兴产业,非珠三角地区的镇域应分类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广东镇域经济的新打法,要通过区域协同、产业链重构形成跨镇域协同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