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湾区“成长记”:超级城市群加速崛起)
南方财经记者李振 广州报道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CEO邱子源属于最早一批“30分钟跨城上班”的人。他家住深圳福田区,工厂位于中山南朗镇。
早在2015年,邱子源就带着扩大规模的需求把公司的制造基地从深圳搬到了中山。深中通道开通后,邱子源从深圳开车到中山的通勤时间,从原来两小时变成了30分钟。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像邱子源一样每天跨江甚至跨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得益于基础设施“硬联通”打通发展“大动脉”,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向“网络化”城市群演进。
一项最新的数据显示,大湾区内地高速公路车流量已突破800万车次,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每天的跨城通勤量超过600万人次。奔涌向前的车流、越织越密的路网,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从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再次成为中国构造城市群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支点。
香港建筑设计师陈宇已经明显感觉到,“轨道上的大湾区”飞驰而来,他的工作和生活半径已经被彻底改变了。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越来越像一座城”。周五在香港办公室完成图纸,驱车跨越港珠澳大桥,晚上就能在珠海与项目团队开会;周末还可以带着家人“大湾区一日游”,上午去中山吃乳鸽,下午就能到深圳看演唱会。
“以前感觉是‘出差’,现在就像在同一个城市里‘跨区’办事。”陈宇的感受,正是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的缩影。
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建设便按下了“快进键”,超级工程次第建成投运。
继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后,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也陆续建成通车,珠江口“天堑变通途”;广深港高铁后,“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城际与地铁也越织越密,将大湾区11座城市紧密编织在一起。
如今,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一小时生活圈”迸发强劲活力,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深度融合,共同构筑起大湾区迈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坚实骨架。
交通基础设施构建起的城市群骨架,在有效缩短城市间物理距离、促进产业协同与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城市的角色。
例如,深中通道的开通,中山的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在整个环珠江口上,若以中山为原点,100公里的半径内有5个国际机场、5个国际港口,还有前海、横琴、南沙三大自贸试验片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认为,深中通道的开通,直接让中山成为珠江口西岸的“超级接口”:东岸的各类资源要素由此跨过珠江,两岸城市之间的产业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和紧密,中山的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大变化,中山真正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山。
连同中山,大湾区的交通大变局让整个珠江口联“湾”成“圈”,实现了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在这个汇聚了8700多万人、坐拥14.79万亿元经济体量的连绵城市带,加速崛起一个世界级超级城市群。
基础设施“硬联通”只是融合发展的第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的“软联通”和“心相通”也在不断取得新突破。
11月2日,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个城市同步举行。这场跨越四地的火炬接力,不仅是体育精神的传播,更是湾区融合发展的高度浓缩。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的大型体育赛事,赛事筹办过程中,大量物资、人员和专业服务需要跨境流动,不仅为规则与标准的对接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场景,还进一步倒逼跨境基础设施的效能提升与无缝衔接。
11月5日,横琴口岸推出的“智能通关”(免出示证件通关)措施,实现“刷脸”代替“刷证”便捷通关。该措施的实施,正是粤港澳三地“软联通”不断深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以推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引领,高水平促进要素流通。在签证便利化、职业资格互认、税收、跨境社保医保、人才评价、医疗、金融、教育、事业单位开放等多个领域开展对接创新举措,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发展。
除城市间协同持续加密、人员交往日益频繁外,近年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向创新经济的转变。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观察到,大湾区城市群正是以“软硬联通”为基础,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形成了“香港研发—深圳转化—全球市场”的网络协同范式,释放出强劲的创新动能。
拿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举例,作为全球第四大激光打印机厂商,其通用耗材芯片产销量长期位居全球第一、旗下国产打印机品牌奔图出货量跻身全球前三。
作为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打印机全球20多万项行业专利基本集中在美、日等国的几个外国厂商手中。纳思达之所以能够成功打破专利垄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大湾区的协同创新优势。
“大湾区城市间人才交流密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本上很多科研难题都能协同解决。目前,纳思达的供应链70%以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纳思达董事兼副总裁张剑洲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产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粤港澳三地各有特点、优势互补,一旦这种互补演化为整体性的竞争优势,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将有可能上升一个新的台阶。”智谷趋势联合创始人史哲认为,目前“深圳—香港—广州”在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已经有了全国领先的企业、研究团队和成果,如果能够推动各生产要素在大湾区实现更加自由地流通,那无疑将会给这一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再一次腾飞的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