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进博会观察|中国市场需求驱动创新 跨国公司押注本土化)
沈建缘/文
作为有吸引力的市场、卓越的产业集群以及日益高效的创新中心,中国市场正日益展现出其独特性。为此,在华跨国公司正在大力押注本土化,积极与各方合作,加大投资并探索新兴商业模式。
构建本土价值链
随着国内经济稳步恢复长期向好以及一系列促进开放和吸引外资政策的持续发力,外资在华发展的条件、环境及前景均展现出越来越好的态势。美国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发布的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从2023年的第7位跃升至第3位。吸引跨国企业引入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品或加强在华研发,确保在细分市场的持续竞争力。
本届进博会上,旭化成围绕“汽车智造”“数字发展”“健康生活”“低碳绿能”等领域,展示了与中国市场需求及社会课题相呼应的相关技术。由铜氨连续长纤维无纺布加工而成,原料取自棉籽绒的环保材料铜氨纤维带子纱 Bembreez于进博会实现中国首次亮相,是旭化成在可持续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
旭化成中国总代表五十岚弘之表示,“旭化成始终重视的并非‘将技术带入中国’,而是‘与中国共创’。未来,我们将继续贴近市场,创造革新性解决方案。”
据旭化成研发本部部长松崎修介绍,中国市场对企业技术研发具有导向作用,此次展出的乙腈电解液、树脂玻璃硬化涂层剂技术,均源自对中国汽车市场需求的挖掘。针对中国产业政策及区域需求,旭化成计划推进 “技术落地 + 联合创新” 模式。通过技术许可、联合研发等方式,与中国企业及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电池、水电解等技术的应用;在医药领域,聚焦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肾脏疾病,拟通过引入中国创新药企的在研化合物等举措探讨海外市场布局可能性。
此次进博会期间,旭化成推出的VELVET SOUND车载音频解决方案,已与中国客户围绕高品质音频打造开展多项合作,目前,旭化成已在深圳、上海设立车载领域的共创中心,苏州、上海等不同领域的实验室和技术中心也已投入运营,形成本土化研发支撑体系。
第八届进博会期间,立邦展台规模从去年的300平米扩大到了500平米,围绕“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好房子、汽车制造、可持续”等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带来了一系列的场景化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全球首发 “立邦低空飞行全域涂装解决方案”、中国首展“立邦新能源动力电池包涂装解决方案”、中国首展产品“让建筑降温的立邦辐射致冷涂料”等。
目前,立邦在全国已经拥有超过70多个生产基地、10个研发中心。今年5月,投资超过7个亿,立邦全球最大的汽车涂料生产基地在天津滨海投产,年产能可达到13万吨。去年进博会全球首发,能净化城市空气的光催化涂料,今年已在立邦广州工厂启动产线建设并在年底投产,为明年规模化市场应用做好准备。
“对立邦来说,中国绝对是全球最重要、也最有机会的市场。”立邦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钟中林表示:“我们在中国市场看到了非常更多的‘创新红利’。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的试验场。我们坚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我们会继续加大投入,深耕中国市场,与中国共同成长。”
深耕本土研发与智造
中国同样是波士顿科学的战略型市场,去年10月,波士顿科学中国区首个生产制造基地在临港新片区的生命蓝湾医药特色产业园开业。短短几个月后,就有4款产品的型检样品下线,明年将实现量产。
2022年开始,波士顿科学在研发、生产等方面加速与本地市场的融合,也陆续推出了多个中国研发、中国生产的医疗器械。这些基于中国本土的产业链布局也呈现出多路径并行的鲜明特征。“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战略任务,
中国政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制度性创新,已经成为医疗创新落地的“加速器”。波科在提升自身中国研发中心和临港生产基地之间的协同效应,也与本土伙伴在研发与原始创新、生产与供应链协同、商业化模式迭代等层面开展更深入的协同,实现价值重构,将本土生态圈作为重要一环嵌入全球创新链,让中国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惠及世界。本届次进博会上展出的波科神经调控领域的产品GX1,未来计划由其国内合作伙伴先瑞达进行本土生产,目前样机已经下线。
当下的中国正在沿产业价值链不断升维拓展,正在跻身国际供应链枢纽,成为世界医疗版图的关键变量。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市场,还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份额占全球30%,能够为创新技术提供“研发-量产-普及”的全链条规模支撑。
美敦力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今年展台面积与展品数量同样创历届新高,带来7款首展产品,全球首展产品Stedi超硬导丝* 是美敦力新一代用于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导丝,在具有高硬度和稳定的强支撑力的基础上,采用创新预塑型设计,为TAVR手术提供支持。亚太首展的美敦力全球首款闭环可充电脊髓神经刺激系统Inceptiv* ,曾被《时代》杂志评为2024年最具突破性的创新之一。还有5款中国首秀展品。
美敦力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杰夫·马萨表示,“在践行企业使命的过程中,中国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美敦力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更是驱动全球医疗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除了加速引入全球创新产品外,美敦力也实现了从“展商”到“投资商”的升级。2025年6月,在美敦力康辉常州科技园诞生的NIM-ECLIPSE术中神经监测系统获得日本PMDA批准上市,正式进入日本市场,并于9月完成首台临床落地,成为“中国智造”走向全球的典范。美敦力康迪外科手术一体化基地,以及美敦力临港医疗科技产业基地,都是美敦力中国本土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本届进博会上,美敦力宣布启动首个本土化TAVR手术AI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智能疗法的全新生态,也为行业探索AI与医疗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之前,10月25日,美敦力在华首个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在北京国际医药创新公园(BioPark)正式落地,该基地有望成为连接美敦力全球创新力量与中国本土生态伙伴的关键枢纽。
农业与食品企业嘉吉,同样是进博会的“全勤生”。在前七届进博会上,嘉吉已累计签署超过300亿美元的意向合作协议,今年,顺应中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智能化趋势,嘉吉展出了五十余款动物营养及健康解决方案,其中,三款首发产品将进一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嘉吉还与青莲食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黑猪肉品质创新研发。嘉吉还计划与各行业伙伴在谷物、牛肉、动物营养、铁矿石等领域签署多项战略采购与重要合作协议,预计总金额将超过30亿美元。
2024年6月,嘉吉正式启用全新升级后的上海创新中心,升级投入约400万美元,面积扩大至原有两倍多,并配备先进的尖端技术设施,为中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和食品工业行业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两个月前,2025年9月,嘉吉投资总额约5亿美元的嘉吉南通粮油工厂迁建项目正式启动,这是该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又一重要里程碑。2025年7月,嘉吉阳江FR3天然酯生产基地二期工程也正式投产,项目一、二期总投资超800万美元。专注于生产用于配电及电力变压器的FR3天然酯绝缘液。
对于深耕中国的大型跨国企业而言,加速本地化,不仅需要在产品研发、生产上贴近中国需求,更需要积极融入本地生态,与头部的本土企业深入合作。而中国在完整的产业链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方面的显著优势,将帮助跨国企业实现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