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亿石药,暗礁浮现)
《投资者网》蔡俊
石药集团(01093.HK,下称“公司”)内部的隐秘角落,被揭开。
11月,公司公告执行董事潘卫东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事件源于两年前的一次重组交易,监管层的披露则将交易牌桌下的操作曝光。
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的资产注入与BD交易,石药系整体市值超1000亿元。但硬币的另一面,公司传统核心业务承压,创新药兑现仍有时日的困境也存在。千亿市值的焦虑,展现了转型过程中估值与业绩的博弈逻辑。
东窗事发始末
东窗事发,始于石药集团的资本运作。
2023年12月,公司子公司石药创新公告,大股东恩必普拟择机增持其股份,上限不超过1亿元。一个月后,石药创新宣布拟重组关联企业石药百克,相关工作由时任石药创新董事长的潘卫东牵头。
2024年9月,潘卫东辞任石药创新董事长。今年4月,石药创新公告,鉴于该重组事项自筹划以来历时较长,医药行业及资本市场整体环境等情况发生了一定变化,决定终止重组事项。
整个交易运作,前后共耗时近一年半,最终戛然而止。彼时,市场还在猜测交易的桎梏,一个共识的看法是标的石药百克的资产前景不明。
根据公告,2024年上半年石药百克收入仅9.22亿元,核心产品“津优力”自省际联盟集采以来,单价从1349.22元/支下滑到1053.12元/支。对此,深交所在反馈文件中也一直质疑标的盈利的可持续性。
如今,隐藏在交易牌桌下的操作揭开,又让市场重新审视这笔关联收购。重点有两方面,其一是内幕操作的来龙去脉,其二是石药系的运营、资本操盘逻辑。
中国证监会经调查认为,重组交易公开前,潘卫东利用恩必普的证券账户,累计买入石药创新274.26万股股份,累计金额近1亿元。由此,潘卫东构成内幕交易,因此被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证券,并处以500万元罚款。
回溯重组时的股价表现,因标的在研管线覆盖GLP-1类药物(如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药物,正好踩中市场热点,石药创新的市值从400亿元最高突破过600亿元。
由此,市场发出最大的疑惑:公司历时多年、付出重大人力财力的创新药转型,是不是仅仅为一场资本游戏?
千亿市值如何炼成
石药集团的创新转型,于2022年前后通过撬动资本市场,向市场频繁展示。
当时,新诺威(“石药创新”更名前)先后收购公司旗下的石药圣雪、巨石生物,合计金额超26亿元。2019年,公司成功拆分主营功能性原料的新诺威上市创业板。但该子公司的业务既不能持续增厚业绩,更不能打开估值想象的天花板。
因此,新诺威在公司的资本操盘下逐渐变为创新药的资产载体。收购标的主营各类抗癌药,成功被注入上市公司后,新诺威的市值从不到100亿元,迅速飙升至350多亿元。同时,该子公司也更名“石药创新”至今,保留证券简称和代码。
之后,石药创新启动石药百克的资产注入,市值继续连创新高。尝到资本的甜头后,公司做出两处改变。一方面,公司向“二代接班”逐渐过渡。另一方面,公司自身也开始活跃于资本市场。
2024年5月,公司披露了最新一期董事会成员名单。实控人蔡东晨之子蔡鑫,首次出现在董事会名单中。蔡鑫毕业于普渡大学药剂学,加入公司后担任执行总裁兼营销决策中心总裁。新高层落地后,公司对组织架构实施调整,以更扁平化的方式推动创新转型。
今年以来,公司多次发起对外BD交易,合作方包括百济神州、阿斯利康等。其中,公司与阿斯利康达成战略研究合作,合作推进新型口服候选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对此公司将获得1.1亿美元的预付款,以及后续里程碑、销售提成等。
当时,正值创新药企接连发布海外合作公告,资本找到久违的燃点,行业板块整体进入上行通道。在此影响下,公司市值从700多亿港元一路突破1000亿港元。实际上,若计入石药创新,石药系的整体市值早已破千亿。
但这种“资产注入—BD公告—市值上涨”的互动路径能否兑现业绩,或许是市场关心的焦点。其实,当众多企业以预告式BD推动股价上行后,资本的态度开始回归理性,短期反弹可能不会带来真正的估值修复,创新研发的实质进展与商业化成果才是那把钥匙。
看不见的暗礁
身为老牌药企,石药集团在“仿创转换”的关键周期,一举一动都牵动资本市场神经。
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股东应占呈报溢利分别为132.73亿元、25.48亿元,各自同比下降15.6%、27.9%。子公司石药创新方面,今年前三季度营收15.93亿元,同比增长7.71%;归母净利润亏损2404.89万元,同比下降117.26%。
无论资本运作如何长袖善舞,或者BD交易如何火热,都无法在传统业务下滑与创新药兑现间快速过渡。一方面,公司的大单品、“现金奶牛”恩必普正面临专利悬崖与仿制药围剿的双重冲击。另一方面,创新药交易也隐藏暗礁。
并购金融服务公司SRS Acquiom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创新药BD交易中,里程碑付款的实际兑现率仅为22%,全额兑现率更不到5%。换言之,公司约150亿美元的潜在交易总额,更多是未来价值的期货贴现,而非确定性收益。而且,恒瑞医药通过BD授权收入重返增长轨道,三生制药以60.5亿美元将PD-1/VEGF双抗卖给辉瑞。同行之间的对比,又反过来影响资本对公司的估值判定。
说到底,仿制药转型创新药或验证“慢即是快”的哲学。恒瑞医药用10年时间将创新药占比从不足10%提升至50%以上,背后是扎实的自研体系搭建与持续的研发投入。临床数据的积累、商业化的构建都需要时间沉淀,无法仅凭资本驱动加速完成。
对公司而言,转型的关键在于“内部造血”与“外部输血”的平衡,既需聚焦核心技术平台,提升自研产品的转化效率,更要重新梳理资本运作与BD交易的完成效率。(思维财经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