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存款还在“搬家”,降息窗口是否会在四季度打开?)
11月13日,央行公布2025年10月金融数据。
截至2025年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5.13万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在上年同期基数提高的背景下,仍保持较高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72万亿元,同比增长8.5%,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1—10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0.9万亿元,同比多增3.83万亿元。
但如果从单月数据来看,10月金融数据仍有波动。2025年10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200亿元,同比少增2800亿元;10月社会融资增量8150亿元,同比少增5970亿元,社融余额同比从9月的8.7%降至8.5%;10月M1同比从9月的7.2%降至6.2%,10月M2同比从9月的8.4%降至8.2%。
如何看待10月金融数据的波动?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从金融数据可以看出,在季节性效应、政策影响以及中长期趋势变化下,10月信贷增速延续回落,但社融、M2增速仍维持在相对高位,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仍有力。
温彬进一步指出,伴随经济金融结构变迁,当前企业融资渠道已从过去更多依赖于银行贷款,转变为综合运用债券、股票等更丰富的市场化融资方式。相应地,社会融资规模的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在今年以来的社融增量中,除贷款外的其他融资方式占比已经超过一半,单一的贷款指标,已很难完整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全貌。
“特别是近两年,地方专项债置换融资平台贷款、中小银行改革化险与中长期经济结构演变的趋势叠加,进一步阶段性下拉了贷款增长。因此,应更多关注社融、货币供应量这些金融总量指标,注重中长期趋势变化。”温彬说。
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表示,10月的金融数据维持着两个特点:一个是流向工业领域的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持续少增,这对应着供给端的回落,另一个是居民存款减少且非银存款抬升,也就是常说的“存款搬家”。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表示,观测居民“存款搬家”的三个指标均显示居民存款搬家并未停止:居民存款增速本月转为下降、居民存款增速与M2增速差值收窄、非银新增存款滚动12个月求和数在10月再次上升。
张迪认为,10月金融数据显示股市“赚钱效应”进一步带动居民存款搬家,是值得市场关注的积极信号。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测算,2020年以来至2025年10月,居民部门累计超额储蓄规模约2.54万亿元,较9月的2.89万亿元环比下降约3508亿元,降幅较上月有所扩大,印证“居民存款搬家”并未结束。
“结合股市成交活跃和非银存款的大幅多增判断,目前超额储蓄的主要去向仍以金融资产配置为主,向实物消费和大额耐用品支出的传导仍然偏弱。”李超说。
10月金融数据中另外一项指标也引起关注,M2与M1回落的同时,剪刀差出现扩大。10月M1-M2剪刀差为-2%,较上月进一步扩大0.8个百分点。
具体而言,10月人民币存款增加6100亿元,同比多增10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34万亿元,同比多减7700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09万亿元,同比多减3553亿元;财政存款增加7200亿元,同比多增1248亿元;非银存款增加1.85万亿,同比多增7700亿元。
李超预计,四季度降准、降息的概率下降,更大幅度的宽松政策预计将预留至2026年年初,为全年经济平稳开局蓄力。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建议,今年底明年初应加快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其中就包括,在今年12月尽早下达明年专项债额度。提前下达2026年2.8万亿元化债额度,提早完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及时为地方补充化债资源;提前下达2万亿元地方专项债券额度,前置发行、尽早满足重点领域与重大项目的持续资金需求。
此外,连平建议四季度适度降息。当前美国已开启第二阶段的降息周期,中国降息存在阶段性的窗口期,建议11—12月适时下调政策利率0.1—0.2个百分点,2026年下调0.2—0.4个百分点,推动LPR继续下行0.2个百分点以上,促进信贷合理增长,刺激消费与投资需求扩张。
在房地产方面,连平建议出台增量政策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11—12月进一步下调房贷利率,加大个人住房财税优惠政策,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0.5个百分点;下调二套房贷款加点利率幅度0.2—0.5个百分点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