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美的再“变法”)
$小米集团-W(HK|01810)$$格力电器(SZ000651)$$美的集团(SZ000333)$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美的又迎来新一轮人事调整。
据悉,美的智能家居事业群总裁赵磊,不再兼任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该职位由老将曹志杰接任。原美的副总裁柏林被任命为美的国际美洲区域总裁,其核心管理职务已由小天鹅国内营销总经理王春凯接任。
2月份,美的裁撤6个省级分公司,压缩管理层级推进DTC转型;7月份,整合冰洗厨电业务;8月份,清洁品类划转至洗衣机事业部;9月份,推动市场体系向“专业型”转型……
人事变化,往往是为了给战略调整铺路。
当下美的,面临两大战略调整。
1:集团转型。
老将曹志杰接任空调事业部总裁,意义明确,老将出马,意在求稳,空调业务越稳,美的接下来的集团转型就有更多时间窗口;
2:组织迭代。
一年几次调整,表明管理层的代际变化节奏加快,美的迎来组织架构转型的关键期。
今年5月份,一场分析师会议上,美的董事长方洪波被问到企业接班问题,方洪波透露“已经有六七个可随时接班的人了”。
“人年纪大了认知会退化,慢慢就会让人讨厌,可那时候自己不知道被讨厌,甚至还以为大家很喜欢。我一定不会让自己拖到那天。”方洪波说。
谁会是方洪波的接班人?
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有个答案。
人事变动背后,家电“卷王”转型
业绩是经营的结果,往往也是战略调整的原因。
三季报显示,美的三季度营收1119.33亿元,同比增10.06%;前三季度营收3630.57亿元,同比增13.82%。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18.7亿元,同比增8.95%。
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格力、海尔净利润分别为378.83亿元、214.61亿元、173.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18%、1.71%、13.56%;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美的增速是最快的。
一方面,美的出海业务以及产品多样化,为利润增长提供了空间,即便是作为家电“卷王”,也能卷出不错的利润增长。另一方面,前三季度的增长,也似乎表明,上半年集团推进的DTC直营转型有了积极效果。
只是,增长之外,亦有隐忧。
其中,美的上半年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出现下滑,智能家居业务毛利率为28.52%,同比下滑0.84个百分点。
下滑的原因,不难猜。
战略上,即便牺牲利润也要换规模。
就像新能源汽车替换传统燃油车,白电市场的未来,不在于守住既有的份额,而在于能否开拓更多的新市场份额。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能家居业务是整个集团转型的关键,不管是渠道端的DTC转型,还是几次的人事调整,本质上,都是为智能家居时代的战略转型铺路。
这个节骨眼上,赵磊不再兼任家用空调事业部总裁,一来是专注于更重要的智能化战略,为进一步提升毛利率做准备;二来,也有更多精力来应对潜在的挑战者。
这就引出毛利率下滑的另一个原因:竞争太激烈了。
美的未来的挑战者之一就是小米。
小米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小米空调全渠道出货量达到68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0%;卢伟冰表示,2025年空调销量将进入国内前三,计划2030年冲上国内前二。雷总打赌赢了董小姐,是不是接下来也要赢下美的?
在数据带来的危机感面前,美的是坐不住的。
在国内白电市场,空调这个品类,太重要了。就像三国演义里的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有数据显示,中国家电市场销售额的40%来自空调。可以说,空调不是个单一的家电品类,而是个入口品类。
而美的,是空调界的“丰田”。
“规模效应+垂直整合制造体系”的模式下,美的空调压缩机的自供比例超过80%,电机的自供比例超过70%。在行业里,美的是“卷王”。
空调市场,重要的不仅是成本,还有份额。
新时代里,能赢下市场份额的可能不是“卷王”,反倒可能是新技术、新生态,以及新的产品定义。
当手机重新定义了相机,干掉索尼的不是佳能,而是苹果。真正的颠覆者、创新者,从来都是其他行业里的“野蛮人”。
这一点,似乎也在家电行业上演。
家电领域,这种威胁是很具体的。上半年,小米来自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收入达710.51亿元,同比大增50.7%。
财报里,小米“贴脸开大”:“业绩创新高主要是由于智能大家电收入增加所致”;“二季度空调出货量超540万台,同比增速超60%。”
奥维云网数据显示,今年7月,小米空调线上市占率已达16.71%仅次于美的。
面对小米,美的其实不怕价格战。小米真正让人害怕的,是成熟的智能化生态体系和强大的品牌心智。
汽车行业里。丰田不缺成本优势,但转型新能源艰难,原因就在于垂直整合体系的惯性太强,很难战略转向。
所谓“百万槽工衣食所系”,集团转型,不是说整合渠道,做做“智能化”的品牌投放就能解决的。
这种惯性,也可能同样会反映到“人事变化”上。
比如,新一轮的人事调整中,柏林从副总裁到美洲区域总裁,表面是“助力美洲区域的精细化运营”,但从外界的视角来看,事情也许并非那么简单。
作为曾经执掌中国区域的核心高管,柏林亲历了美的集团2025年最为密集的组织动荡,推动中国市场的渠道改革。
也因此,市面上有观点认为,柏林职位的调整,可能也是美的集团渠道改革遇阻的某种信号。
改革有阻力,并不意外。
目前,美的在不断推进Mall店标准化建设,完成2000家门店数字化,搭建企业自营门店体系。
显然,直营化是一条必须走的路。
DCT模式转型之路上,势必要提高直营门店的占比,当核心网点实现直营化,就不可避免地会压缩渠道商的利润。
那么传统的渠道生态,与公司的转型战略的矛盾如何解决?柏林负责美洲地区业务之后,国内市场渠道改革如何向深水区推进?
这些都是接下来美的需要面对的问题。
美的不需要第二个“方洪波”
战略转型之外,这次美的人事变动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管理层年轻化”。
2024年的财报中,美的高管年龄结构大都在40岁往上。其中,方洪波58岁、王建国48岁、副总裁柏林43岁、副总裁赵磊39岁。此外,美的副总裁兼CFO钟铮43岁,副总裁李国林48岁,副总裁兼CPO赵文心42岁。
这次人事变动中,提拔了75后曹志杰、90后宋姚,被外界视为美的加速干部年轻化。
好的一面来看,积极推进干部年轻化,有利于品牌理解年轻人的需求,并且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似乎意味着,今天的美的,迫切需要新的变化、新的血液和活力。
2012年,方洪波接任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出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2012年到2024年间,美的营收从1000亿增长到4000亿。
在当年接班时,方洪波说,自己是美的历史上的一个过客。
这个“过客”治下的美的,远比当年要强大。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在家用空调等9个品类中,美的系产品在国内线上与线下市场份额均位居行业首位。2024年美的集团家用空调线下市场份额为35.9%,线上市场份额为33.2%,均排名第一。
这十年,美的有成功,但也会被质疑。
比如,2018年,方洪波公开反思集团层面对高端品牌不重视错失高端市场;
2017年完成对库卡的收购后,库卡的业绩便出现了下滑趋势,甚至一度陷入亏损的困境,2023财年库卡机器人业务营收也出现下滑。
2025年上半年,美的to B新兴业务中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毛利率仅16.93%,该业务营业成本同比增长30.42%,高于营收增速1.81个百分点。
过去留下的沉疴仍需要革除,未来的变化也同样需要快速适应。
这一些都需要更年轻、更有冲劲、更愿意承担风险的管理者,来接替方洪波完成开启美的下个十年的改革。
如果要给方洪波治下的美的做个总结,“家电巨头的13年的蜕变成长”就颇为贴切。但展望未来十年美的改革,美的需要的不只是业务上的一场“蜕变”,也需要一场彻底的估值重构。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2024年8月美的赴港上市。如今,美的港股市值超过6800亿港元。
对于一家营收破4000亿的企业来说,这样的估值,可能有点低了。
从最近一年的股价表现来看,2024年9月最高价78.68港元;10月一度冲高到96.73港元,比IPO的发行价涨了76.5%,此后,美的港股始终在波动。目前,美的集团市盈率在13-15倍左右,市净率约2.7倍,处于相对低位。
深究其因,可能还是在于市场担心美的的成长性。
一方面,家电行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国内。过去美的赢在规模,但在经营质量上,还有提升的空间。
比如,海尔智家国内的毛利润率比美的要高。Wind数据显示,针对三星、索尼、松下、海尔、海信以及美的集团这六家企业的毛利率水平,美的集团以24.12%位列最后。
深究其因,除了此前方洪波反思的“痛失高端化”的原因之外,可能还在于,智能化业务的节奏有点慢了。
实际上,在方洪波接任美的当年,海尔就曾经提过将家电升级为“网器”的战略,后来,海尔改名海尔智家,彻底转型智能化,推出三翼鸟智能化品牌。在传统家电里,海尔是转型最快,也是最灵敏的那个。
智能化于美的集团的意义,其实不止于市场营收的增量,也在于估值逻辑的重构。
今天的美的差的不是业绩,而是估值。
即便业务上分为智能家居业务(To C家电)和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To B)两大板块。业务布局涉及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智能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等领域,但今天的美的似乎依然没有摆脱家电企业的标签。
美的估值逻辑的变化,关键不在新业务,其实还是家电业务。
用方洪波自己的话来说:“家电业务已进入存量阶段,要穿越周期就必须进行产业升级,找第二增长曲线。”
但小米的汽车业务、家电、IoT业务的增长已经表明,新业务是“长出来的”而不是“买出来”的。
在美的生态之上,如何培育生长出来真正的第二支柱业务,可能是未来方洪波继任者需要深思的问题。
实际上,今天家电市场远没有到天花板,也还有新的机会。
2024年美、中人均GDP分别为8.55万美元、1.35万美元,居民人均月用电量美国是中国的5.6倍。发电量方面,2025年的预测数据,中国约是美国的2.2倍。
也就是说,宏观数据上来看,中国人对家电的需求,其实并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我们大多数时候用家电,还是集中在、空调、洗衣机等更刚需的产品上。
接下来,新的智能家电不断涌现,智能家电产品价格进一步下探,新的市场需求会不会被激发出来?
到那时候,美的又该如何把握住增长的机会?
时间终会给出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