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权威解读 | 首部立体化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2.0及标准化路线规划》)
前言 在第二届低空产业高峰论坛上,《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2.0及标准化路线规划》(以下简称“标准体系2.0”)正式发布。该文件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指导,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编制,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组织实施。
标准体系2.0立足深圳实践,采用“纵向三层+横向两翼”的立体化设计,构建A–H八大子体系,突出“体系化、协同化、动态化”三个特点,完成从结构设计到实施路径的整体升级,形成一组可落地、可评估、可复盘的标准群,系统支撑低空经济全链条、全要素、全流程的城市级复制与可审计推广。
本次宣贯将围绕政策落实、体系完善、路径可行三条主线展开,重点通过标准化手段,把“规则—技术—场景”深度嵌入低空经济运营全过程,以标准构建深圳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制度化优势。
本次宣贯内容主要涵盖三个核心方面:
1.编制背景: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深圳城市定位,梳理标准体系2.0出台的政策动因与实践基础;
2. 体系框架:
系统解读标准体系2.0的总体架构、逻辑升级和A–H各子体系定位;
3. 实施路径:
明确未来三年“怎么干、先干什么、何时见成效”,提出可操作的推进抓手与分阶段安排。
一、编制背景:
政策引领与实践需求的双重驱动
首先从编制背景讲起,重点说明标准体系2.0形成的政策环境与实践基础。
(一)国家战略与城市定位的必然要求
国家高度重视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发展。自2010年后,围绕低空空域改革和通航产业培育,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政策意见,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低空飞行“松绑拓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把低空经济纳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布局。与此同时,《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重要政策法规相继出台,明确提出要“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支撑”,为各地开展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清晰方向。
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国家改革开放“试验田”,在低空经济领域既要在技术创新上勇立潮头,也要在规则标准上树立标杆,用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审计的标准体系,为城市级低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
(二)产业发展与体系升级的现实需求
2024年,深圳成立全国首个市级低空经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Z/TC 11),并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1.0版)》,初步构建起“基础共性+专业技术+安全管理”的三维框架。
但随着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发展”,在实践中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逐渐暴露出三大突出问题:
1. 标准覆盖不全:对全生命周期、全链条关键环节的覆盖仍不充分,难以支撑快速扩张的产业实践;
2. 协同机制不足:跨部门、跨区域在空域、基础设施、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标准打架”“规则空白”等现象;
3. 动态适配能力不强:面对新业态、新场景快速涌现,原有框架在迭代效率和扩展能力上存在短板。
上述问题迫切要求对原有体系进行升级,推动从“平面化罗列”迈向“立体化治理”,从“有标可用”迈向“优标善治”。
二、体系框架:
从“要素堆砌”到“生态协同”的创新跃迁
(一)清晰认识低空经济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形态
低空经济不是一条单一产业链,而是由“城市融合体系、空域资源体系、低空管理体系”三大支柱共同支撑的开放复杂“巨系统”。
该系统上承国家顶层设计和分类放管政策,中间依托城市建设、交通服务、公共安全等一体化布局,下连通信导航、监视气象、法律法规等治理手段,通过“规则先行+协同机制”把政府、市场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长期、可持续的制度基础。
(二)升级动因:在系统复杂性与治理可控性之间找平衡
低空经济是典型的城市级“巨系统”,呈现出主体多元、链条冗长、场景复杂、跨界融合等特征。标准化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核心支撑”。
回顾深圳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我们始终坚持“标准先行”的战略思路。从1.0到2.0的升级,不只是技术层面的微调,更是基于一年多调研论证,对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对新形势新需求的主动回应。
标准体系2.0的核心目标,是针对“碎片化、风险高、扩展弱”等痛点,构建一个“需求牵引—能力供给—治理支撑”相互闭环的标准体系,让标准真正成为支撑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骨架”和“底盘”。
(三)升级点1:“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立体网络
标准体系2.0从“平面罗列”升级为“立体治理”模式,遵循“应用牵引、底座支撑、安全兜底”的思路,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立体化网络。
与以“解决有没有”为主的1.0版本不同,2.0更加聚焦“协同发展”和“协同治理”:
• 纵向上,打通基础共性、专业技术、全生命周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空中交通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标准对制造、运行、应用的全过程贯通;
• 横向上,强化综合保障和安全管理两大支撑体系,避免“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提升执行的可行性与协同效率。
通过纵横打通,2.0体系实现对低空经济全领域覆盖、全流程闭环、全要素协同。
(四)升级点2:从“基础支撑”转向“协同与防控并重”
在升级过程中,标准体系2.0更加突出“协同治理”和“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围绕“碎片化、风险高、扩展弱”等痛点,2.0体系通过引入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固化关键流程规范;以场景应用带动规模化发展,以基础设施标准夯实发展底座,以全域安全守住发展底线。
最终,让这套标准体系像“骨架”一样,一方面支撑起新技术、新业态的成长,另一方面托住安全运行的底线。
(五)标准体系2.0框架:从“平面”到“立体”静态升级
在总体架构上,标准体系2.0构建了“底座—核心—应用—保障”四维结构,形成“纵向三层+横向两翼”的立体化布局:
•底座层:A 基础共性体系、B 专业技术体系,奠定规则与能力基础;
• 中间层:C 全生命周期体系、D 基础设施体系、E 空中交通管理体系,承载运行核心功能;
• 顶层:F 场景应用体系,牵引体系持续优化和结构升级;
• 两翼:G 综合保障体系、H 安全管理体系,为体系提供资源支撑和安全兜底。
基于这一架构,2.0体系实现了三重转变:
1. 从“平面框架”向“立体生态”转变;
2. 从“框架覆盖”向“全生命周期贯通”演进;
3. 从“基础支撑”向“协同与防控并重”升级。
(六)标准体系2.0框架:从“框架覆盖”到“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升级
在静态结构之外,标准体系2.0还对“演进机制”进行了系统设计——不仅“搭框架”,更要“建机制”。
2.0体系以A–H八个一级子体系为主干,配套若干二级、三级子体系,实现多层级、全覆盖、可演进的目标。与1.0相比,2.0在三方面实现了动态升级:
1. 从“功能覆盖”转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补齐空中交通管理等关键环节;
2. 从“单一支撑”转向“协同防控并重”,构建资源配置与风险防控的双轨机制;
3. 从“静态框架”转向“动态演进体系”,建立“需求—研发—应用—迭代”的长效机制,让标准体系可以随产业发展持续更新。
(七)A–H八大体系的定位与衔接规则
在具体规则设计上,标准体系2.0遵循“上位优先、单向引用、禁止环状依赖”的基本原则:
• 基础共性体系(A)优先级最高,作为其他体系的统一基础;
• 中层体系(C、D、E)按类别确定优先顺序,确保责任界面清晰;
• 场景应用体系(F)起到补充和牵引作用,不替代上位规则;
•综合保障(G)与安全管理(H)可按类别叠加,其中安全管理体系在出现冲突时具有最终优先级。
通过这样的体系定位与衔接设计,确保各子体系边界清晰、衔接有序、逻辑统一,为后续标准制定和执行提供可操作的“路线图”。
三、实施路径:
三年三步走的标准化攻坚计划
最后一部分聚焦“怎么落地”。未来三年,将在2.0体系框架下,分阶段推进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力争实现“每一项标准都有牵头单位、有实施路径、有评估反馈”。
(一)阶段目标:2026—2028年分三阶段推进
标准的价值在于应用。围绕2.0体系落地,将按三年“三步走”推进:
• 2026年:攻坚年
重点补齐“底线标准”和“基础能力”,围绕安全监管、运行规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快制定一批急需紧缺标准。
• 2027年:协同年
聚焦“跨环节衔接不畅”问题,强化跨部门、跨区域、跨场景的标准协同,推动标准从“点上突破”向“面上覆盖”转变。
• 2028年:提质年
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推动从“局部试点”向“全域推广”、从“短期项目”向“长期机制”升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评估、可审计的“深圳经验”,服务全国推广。
(二)实施抓手:“三位一体”推进机制
围绕“谁来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标委会提出“三位一体”的推进机制:
1. 先行先试:标准—工程一体化推进
考虑到标准制定周期较长,对紧迫领域同步推进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在工程实践阶段就同步形成《专项指南》《技术文件》,实现“边试点、边固化、边提升”,推动标准随着工程一同落地。
2. 宣贯培训:把“纸上的文件”变成“手上的能力”
建立“宣贯—解读—实施—评估”的闭环机制,面向企业、园区、科研机构、运营主体及公众等不同群体,分层分类设计培训内容,提升一线执行人员对标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比例。
3. 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标准化人才梯队
构建“基础—专业—管理”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鼓励各方共建“低空经济标准化培训与研究基地”,持续壮大市级专家库规模,培养一批懂技术、懂场景、懂治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标准实施提供长期的人才保障。
深圳低空经济标准化工作,已经从“有标可用”迈向“以优标促善治”的新阶段。
结语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标准为笔、以创新为墨,把“规则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书写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圳答卷”,为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创新高地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来源: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