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从泳池机器人爆火,看激光技术裂变的N种可能

来源:互联网江湖 2025-11-18 11:08:2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从泳池机器人爆火,看激光技术裂变的N种可能)

$九号公司-WD(SH689009)$$比亚迪(SZ002594)$$光峰科技(SH688007)$

来源: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朋友去游泳锻炼身体,完事儿后正好看到一个机器人在清扫泳池,就跟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一样,全程没有看到人工操作。

回来忍不住发问,水下的机器人啥时候也这么强大了?以前怎么没见过。

这事儿深思过后,其实并不神秘,因为在国内,家庭和商用泳池保有量相对稀少,人工又便宜,这类机器人主要服务于B端场景,曝光度不高。

但在海外发达国家,和咱们普及率颇高的扫地机器人一样,泳池清洁机器人一直是潜在的刚需产品。

在近些年,得益于我国激光技术的突破,开始火得一塌糊涂。

海外市场爆火,技术突破解锁刚需潜力

简单来说,海外泳池清洁机器人的爆发,并不是凭空出现的热潮,让我们从市场和技术两方面来看。

一、泳池清洁暗藏懒人经济

先看市场情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泳池清洁机器人能在国外大火,是因为那边的生活方式和咱们完全不同。

老牌发达国家,因为地广人稀,人均住宅面积足够大,同时工作又不像我们这么牛马,休闲的时光多。所以,他们的家庭泳池保有量大,使用频率还高 。

根据灼识咨询的调研显示,2024年全球泳池(包括私人及公共泳池)总数约为3290万个,预计2029年将增加至3930万个,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为3.6%。其中,欧洲和美国的保有量共占据了62.6%。

不仅保有量巨大,这些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四季交替明显的地区,冬天过去,夏天一来泳池基本上都需要重新打扫一遍,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泳池清洁支出约129亿美元,2019-2024年CAGR为7.3%。

这么多刀乐,打扫两遍基本上就能买一个新的机器人了。所以,机器清洁泳池的需求是刚性的。

对人工刚性的替代需求,意味着泳池清洁机器人的市场天花板也很高,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无缆泳池清洁机器人出货量为200万台,2019-2024年CAGR达80.9%,渗透率仅为44.5%,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不过,市场大归大,即便再刚需,也需要优秀的产品来满足需求,这就要归功于激光技术的进步,让泳池清洁机器人的产品体验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技术进步催化市场爆发

过去,水下机器人自动化的难点有两个。

一方面因为水下是3D场景,定位导航、避障很困难,以前的产品就跟初代的扫地机器人差不多,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跑,结果就是它扫一遍,人还要扫一遍。

另一方面水下的通讯传输稳定性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水对电磁波的吸收和散射效应显著,导致传统无线信号(如Wi-Fi、蓝牙)在水下传播时衰减严重。

今年,光峰科技在9月份光博会上首发消费级水下蓝光激光雷达解决了这两个痛点。

具体来说,与常见的905nm、1550nm波段红外激光相比,蓝光激光被水体吸收率降低了近100倍,大幅提升了激光信号在水体中的穿透力与抗干扰能力,有效克服了传统红外激光易衰减、受环境光影响大的技术瓶颈

在最新的两款产品远眸D10、远眸T1中,他们将消费级水下机器人的有效测距能力提升至10米,标志着行业正式迈入“10米水下测距时代”。

测距距离的提升,意味着在三维的水下世界,无论多浑浊的水域,机器人能自己精密化的构图了,这是自动化的基础。

另一方面,蓝绿光通信在此技术的基础上也得到了强化,此后通过蓝绿光波段实现水下高速数据传输,稳定性和传输速度都远高于传统的Wi-Fi、蓝牙技术。

至此,水下清洁机器人的体验就得到了质的飞跃,无论水质多差,机器人完全可以像扫地机器人一样,从充电到清扫完全自动化作业。

总的来说,庞大的市场需求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国内科技企业在激光技术上的突破,才挖掘出了这么一片新的蓝海。

有意思的是,激光技术能快速落地并开辟新蓝海,核心不在于技术本身的孤立突破,而在于底层技术的“可迁移性”与“规模效应”。

说白了,当一项核心技术摆脱垂类束缚,具备跨场景复用的潜力,就能衍生出无限的市场可能。

比如光峰科技,在11月4日的投资者问答会上,就提到产品受到深海领域客户的高度关注,目前,公司接收到远洋勘探、船舶清洁等方面的客户合作需求。

再往前看,其实光峰科技的水下激光技术,也是通过多年来在不同场景中积累的核心激光技术衍生出来的。

这也引发一个更深层思考:现代科技企业的增长密码,是否正是源于这种 “底层技术的千机变”?

底层技术 “一核多能”,科技企业的跨界增长本质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曾总结过:我们是典型的想做A,但做成了B,后来在C上成功,有可能在D上变得伟大。

现代优秀科技企业的成长逻辑,其实和这句话的逻辑非常像。

就拿我们熟知的大疆来说,他们最初聚焦于航拍无人机,在飞行控制、环境感知、精准定位等领域积累了深厚技术。

这些技术看似只适用于航拍,却成功迁移至农业领域,比如农业植保无人机凭借精准避障、自主作业能力,将农药喷洒效率成倍提升,迅速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

后续大疆又复用了自己的避障和自动航拍技术,切入自动驾驶领域,从“天上”到“地上”,底层技术迁移让大疆不断开辟新增长曲线。

再比如九号电动车,在大众认知中,九号是做智能电动车的,是新一代鬼火少年和外卖小哥的忠实座驾。

但它在欧洲,已经成为自动割草机市场市占率前三的企业。

这背后的核心,是九号在智能控制、自主导航、电池管理等领域的技术积累。这些原本服务于电动车的底层技术,完美适配自动割草机的需求,让它在海外市场快速突围,成为 “跨界黑马”。

比亚迪的成长路径更是家喻户晓。从最初的电池制造,到将电池技术迁移至新能源汽车领域,再拓展至储能、光伏等产业,底层技术的“一核多能”,让它从单一电池企业成长为全球新能源巨头。

天眼查APP显示,其2025年营收已经突破5600亿元,印证了底层技术跨界的巨大价值。

从大疆到九号,再到比亚迪,都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无限场景的开拓,说白了,当前“通用型技术”已成为科技行业的主流趋势。

就像工业时代的电力、信息时代的互联网,这类技术不局限于某一个细分领域,而是能作为基础能力,赋能多个行业的发展。

对企业而言,掌握通用型底层技术,就意味着拥有了穿越行业周期的能力。因为市场需求会变、赛道热度会退,但底层技术的价值不会过时。

比如光峰科技,今天能赋能水下机器人,明天能支撑深海勘探,后天或许能切入更广阔的海洋工程、医疗健康等领域。

这种 “技术千机变” 的能力,让企业无需依附单一赛道,而是能在不同领域间灵活切换,不断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最后,光峰科技、大疆、九号的探索,不仅是中国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更揭示了一条清晰的成长路径:在核心领域扎根沉淀,打造 “可迁移、可复用” 的底层技术,再通过规模效应降低落地成本,最终实现跨场景赋能。

这不仅能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更能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企业将循着这条路径,以底层技术为根,以规模效应为翼,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书写更多属于中国科技的“千机变”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优秀,盈利能力一般,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