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销量向上、股价向下:赛力斯港股“冰火两重天”透露什么信号?)
文/秦楠
来源/万点研究
11月5日,赛力斯正式叩开港交所大门。此次登陆港交所,H股IPO发行1.09亿股,以每股131.50港元的发行价实现募资净额140.16亿港元,刷新国内车企港股净募资纪录,成为国内首家“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然而上市首日破发、后续股价连续受挫,就连A股市场也未能幸免,一时形成的“双跌”局面却是颇为意外。但从长远视角审视,赛力斯在海外拓展、国内高端市场突破、以及与华为深度绑定等方面具备多重优势,股市短期下跌或只是市场波动的“小插曲”,其未来发展潜力仍然不可小觑。
01 首日破发后反弹近期波动中调整
虽然股价下跌并波动调整,但这与赛力斯亮眼的基本面、却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5.34亿元,同比增长3.67%,这表明公司的业务规模在持续扩大,市场拓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而观察归母净利润指标,更是达到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利润获取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市场表现上,赛力斯同样可圈可点。
10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1,456辆,同比增长42.89%,创下单月销量新高,这充分显示了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具体到车型,问界新M7年度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连续12个月蝉联中国新势力车型销量第一;问界M9发布12个月累计大定突破20万辆,连续9个月蝉联中国市场50万以上月度销冠。
02 港股投资者的徘徊不定或源自“绑定”基因
现阶段投资市场的“不买账”,港股股价始终低位徘徊,原因肯定是多层次的。而作为与华为深度绑定的车企,赛力斯港股上市后,市场担忧其独立性不足、过度依赖华为。
2025年,问界全系销量成绩斐然。10月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1456辆,同比大幅增长42.89%、创历史新高并首次突破5万辆大关。其中,问界系列销量48788辆,同比增长43.84%。
从合作深度剖析,赛力斯与华为绝非简单的“技术供货”关系。研发端,问界全系的核心竞争力几乎被华为“深度烙印”。
智能驾驶依赖华为ADS3.0,智能座舱采用鸿蒙4.0,车机芯片选用华为海思的麒麟系列。2024年,赛力斯研发投入中,35%用于与华为的联合迭代,这一比例比其他智选车伙伴至少高出15个百分点,足见双方在研发上的深度捆绑。
在生产端,则呈现出“分工协作”模式。赛力斯重庆工厂承担制造重任,自动化率高达95%,产能利用率超120%,具备月销3万辆的强大交付能力。但核心供应链环节,如电池选型、芯片采购等,均需华为协同对接宁德时代、海思等资源,赛力斯在供应链上对华为存在一定依赖。
颇为有看点的是营销端,更显“华为气息”。2025年前三季度,问界72%的销量来自华为渠道,余承东等华为高管频繁站台宣传,让“买问界=买华为智能汽车”的观念深入人心。
市场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从数据层面观察也能看出端倪。2024年,赛力斯毛利率仅为18%,远低于理想的25%和蔚来的20%,其主要原因即是华为收取技术授权和渠道分成。不过,这种担忧过度放大了“依赖”,忽视了赛力斯的不可替代性,它并非单纯的“代工厂”。赛力斯重庆智慧工厂的柔性生产线,能同时生产3款不同平台车型,交付周期比行业平均快20%。而在专利方面,赛力斯也在电池热管理、底盘调校等领域拥有2000多项自主专利,M9的空气悬架调校由其主导,也确保着华为智驾的平顺性有效落地。
归根结底,港股投资者的焦虑源于担心赛力斯成为“华为的附属品”,但数据表明双方是“共生关系”。华为需要赛力斯的制造和场景落地能力,赛力斯需要华为的技术和渠道赋能。这场合作,既是赛力斯崛起为千亿市值车企的跳板,却也成为其难以摆脱的“独立性”考验,其命运与华为战略棋局紧密交织,随着华为智选车生态扩张,这场博弈正进入新阶段。
站在华为“巨人肩膀”上,赛力斯的核心挑战依然突出,成败远未可知。
03 出海远征同样面临风险与挑战
尽管赛力斯港股出现短期下跌调整,但从长远视角审视,发展前景依旧光明。多重优势为其构筑起坚实的成长壁垒,也有望成为中国汽车出海浪潮中的“新BBA”。
赛力斯港股IPO募资净额约20%将用于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意义非凡。其计划在2026年前于欧洲、中东设立100家体验中心,并与华为共建覆盖80%海外高速干线的超充网络,这一系列举措为其海外拓展勾勒出清晰路线图。
在全球化布局上,赛力斯已覆盖欧洲、中东、美洲及非洲多个国家,成功打入挪威、德国、英国、瑞士等欧洲关键市场。怀揣着成为全球顶级豪华品牌的雄心,但这条通往“BBA”宝座的道路也绝非坦途。
首先是贸易壁垒与本地化运营的博弈。美国及一些地区高筑的关税壁垒,以及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使得单纯依靠整车出口的模式成本高昂且难以持续。为规避这些壁垒并贴近市场,本地化生产几乎是必由之路。
然而,这意味着一系列巨额投入,土地、厂房、供应链本地化以及应对可能更为复杂的劳工和环境法规。这些都将直接侵蚀本就处于赛力斯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海外业务利润率。
而最难跨越的,是品牌认知与用户信任的建立。
尽管问界M9在国内成功吸引了部分BBA用户,但在欧洲街头,“AITO”品牌的认知度可能不足5%,甚至常被误认为是日本品牌。欧洲豪华车用户有70%倾向于选择提供“品牌直营和长期质保”等安心服务的品牌。
目前,赛力斯在海外的销售与服务网络尚在起步阶段,与宝马能48小时内完成维修的效率相比,其平均维修等待时间长达21天,这极大地影响了用户体验和品牌口碑。众所周知,在欧洲市场建立信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长期的、持续的品牌投入,短期销量往往不是首要目标。
真正的全球豪华车品牌,是需要构建出多级别、多场景性能的产品矩阵的。目前赛力斯主力车型相对集中,存在“一招鲜”的风险,尽快构建覆盖不同价位的产品体系或是迫在眉睫。而在技术层面,虽然华为赋能优势明显,如ADS智驾系统、鸿蒙座舱等,但若想掌握长期主动权并突破潜在“代工”印象,必须在自研域控制器和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层面加大自研投入。
从过去的“小康”,走到现在的“AITO问界”,赛力斯已完成初步跃升,这是巨大的成功。今日的赛力斯,续写着一家传统车企的命运,也重塑了汽车行业的合作模式。但其最终能否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长期发展模式,仍需时间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