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季度盈利7亿,汽车能否扛起小米大旗

来源:财闻 2025-11-19 18:16:3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季度盈利7亿,汽车能否扛起小米大旗)

2025年对小米汽车而言,是充满戏剧性张力的一年。这个诞生仅四年的品牌,在安全质疑的舆论漩涡与业绩突破的亮眼数据之间,展现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一个独特的剖面。

11月18日,面对外界的各种声音,小米集团(01810.HK)公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给出了强劲回应。

第三季度,小米汽车累计交付新车10.88万台,同环比大幅增长。得益于销售规模的提升,期内,小米集团智能电动车及AI等创新业务营收提升至290.1亿元,其中智能电动车业务实现营收283亿元,占集团总营收的25%;毛利率同比提升8.4个百分点至25.5%;单季经营收益达到7亿元,首次实现转正。


虽然小米汽车业务仅占集团总营收25%,但其所带来的生态价值远超这一数字。高盛指出的“生态整合能力”正是小米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当其他新能源车企仍在单打独斗时,小米已经构建起从手机到家居、再到汽车的完整智能生态闭环。这种生态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用户粘性,更创造了独特的成本优势。

前三季度,小米集团智能电动车及AI等创新业务累计实现营收688.5亿元,累计实现毛利173.1亿元,期内毛利率约为25.1%。经营亏损由第一季度的5亿元收窄至第二季度的3亿元,直至第三季度实现盈利。


小米集团在财报中提及,今年第三季度其毛利率同比提升的核心驱动因素包括: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小米SU7 Ultra自3月起正式交付,有效带动小米汽车单车销售均价上涨。

此外,其他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提升也贡献了积极作用。不过由于小米SU7 Ultra由上市热销期进入平销期,导致其对集团营收的贡献减少,叠加电池价格折扣减少,运输费用季末集中计提,这都导致第三季度小米汽车毛利率较二季度有所回落。

从SU7 Ultra切入高端市场树立品牌形象,到YU7瞄准主流SUV市场实现规模扩张,这种“由上至下”的产品发布顺序打破了传统车企的常规路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YU7起售价反而比SU7高出3.76万元,这种定价策略既避免了品牌内部竞争,又成功抬升了产品定位基准。


两款车型共同推动ASP从23.87万元提升至26.01万元,证明小米已经初步建立起品牌溢价能力。这种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高端到主流市场覆盖的能力,正是互联网思维在汽车行业的成功实践。

不过管理层的态度依旧保持谨慎,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在第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表示:“我认为今年第四季度(毛利率)的整体态势仍将保持稳定,但在2026年会面临较大挑战。”

较长的交付周期也短时间限制了业绩的快速增长,虽然小米也在不断的增加产能,但在小米汽车APP的订车页面,小米YU7锁单后预计交付周期为35-38周,小米SU7的交付周期为28-31周。


而舆论的漩涡也是小米亟需突破的困境。也许是担心相关言论在社交媒体平台被随意解读、引发舆论二次发酵,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此前鲜少在公开场合置评相关事宜。直至11月16日,他连发三条微博,正面回应外界对小米汽车安全性的质疑。

强势增长的业绩未能完全平息舆论的声音。小米汽车能否延续业绩增长势头,并以实际行动回应市场对安全层面的关切,仍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截至11月19日收盘,小米汽车港股下跌4.81%,报38.82港元/股。自9月25日雷军年度演讲以来,跌幅累计已达34.2%,市值蒸发约5500亿港元,同期恒生科技指数下跌12.11%。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一般,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