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告别“博行情” 钢贸商闯入套利战场)
经济观察报记者 王雅洁
从业二十年的钢铁贸易的李静,最近两周在为螺纹钢库存调整发愁。
这些调整动作,因钢价异动而起。
2025年11月的钢铁市场,正在上演一场鲜见的期现分化大戏。
11月18日,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2601收于3079元/吨,当日跌幅达0.19%;然而,生意社平台显示,螺纹钢现货价格坚守在3164.34元/吨,期现价差(期现价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达到85.34元/吨的异常水平。
2025年8月以来,螺纹钢期现背离持续扩大。自8月初起,螺纹钢期货价格便开启下行通道,而现货价格相对“抗跌”,两者价差从不足20元/吨逐步走阔,至11月中旬已多次突破70元/吨,如今更是扩大到80元/吨之上的水平。
现货市场在“反内卷”政策与限产措施支撑下,因供给端收缩预期而异常坚挺;期货市场则沉浸在需求不足的悲观预期中难以自拔。
作为江苏无锡一家中型钢贸企业的业务经理,李静坦言感受到了企业的生存压力——担心现在所持现货会随着未来价格下跌而贬值,造成存货跌价损失,为了控制风险,只能被动维持低库存,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公司的经营规模收缩,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她说:“现在我们不敢保留太多库存,最多只能维持正常水平的三分之一。”李静所在的企业,已将螺纹钢库存从平时的2万吨压缩到不足8000吨。
市场的异常变化,正在加剧颠覆钢贸商传统的经营模式。“低库存运营”模式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贸易商的选择。
对于一些老牌的钢贸商来说,之前依靠信息差、价格差玩转市场的打法,已经玩不转了。
一家头部钢贸商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早在2023年,当钢铁行业大范围进行战略调整开始,就有一些钢贸商陆续启动转型。
真正关键的时间节点出现在2025年,在这一年,“反内卷”、粗钢产量调整等政策的层层加码,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博行情”的游戏规则。
当持续的期现背离,导致市场上普遍的现货购销价差无法覆盖贸易商的综合运营成本时,整个行业便开始进入盈亏平衡点以下的集体亏损区间。
上述头部钢贸商人士说:“2025年尤其残酷。”
横盘与跳水
市场异动源于政策与需求的博弈。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数据显示出市场供应的明显变化。我的钢铁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1月14日,钢材总库存已连续四周下滑,螺纹钢库存更是连续五周下降,较去年同期下降15.3%。华北地区一家钢厂生产部门负责人李先生透露:“我们现在严格执行限产要求,11月份的排产计划比原定减少了30%,这是近年来最大幅度的主动减产。”
供应收缩,现货价格坚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期货市场并不“买账”,自8月初以来,螺纹钢期货主力合约“跌跌不休”,累计跌幅已超过10%。
东海期货黑色金属首席分析师刘慧峰说:“这种程度的期现背离在历史上都属罕见,反映出市场对远期需求的悲观预期。”
根据上海钢联的统计,截至2025年11月14日,螺纹钢期现价差已连续47天维持在-50元/吨以下的深度贴水状态,这是自螺纹钢期货2014年上市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深度贴水期。
这种背离格局与以往的螺纹钢期货价格波动有着本质区别。
国泰君安期货钢铁研究员马亮认为,过去的螺纹钢期现背离多是短期现象,通常在一两周内就会修复。但本轮背离已持续一个多月,且价差持续扩大,这说明驱动因素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种期现背离现象在不锈钢市场同样存在。但与螺纹钢的“期货弱、现货强”不同,2025年7月初,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不锈钢期货主力合约2508的价格三日拉涨1.6%,而现货却需要让利成交,呈现“期货强、现货弱”的格局。
福建泉州一家钢铁贸易企业总经理陈志雄表示,过去判断钢铁价格主要看供需关系和成本支撑,2025年市场的逻辑与往年有本质不同——它不是由市场自发出清导致,而是受行业限产影响,限产已取代市场出清,成为影响价格的核心要素。
钢贸商谋变
面对钢铁行业鲜见的期现背离格局,这一变化让国内众多钢贸商面临严峻的考验。
作为连接钢厂与下游建筑、制造企业的中间环节,钢贸商是钢铁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如今,传统的低买高卖赚取差价的模式面临淘汰,钢贸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经营策略变革。例如,华东地区一家小型钢贸商因在9月份基于现货坚挺的判断囤积了一批螺纹钢,但随后期货价格大跌导致其现货难以按成本价售出,为回笼资金不得已亏损出货,一次决策失误就侵蚀了其近半年的利润,该公司一度面临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金融运作能力和精细化库存管理能力或许将成为相关企业生存的关键。
经济观察报获悉,一家金属矿央企已将在库螺纹钢库存较去年同期下调了约40%,同时组建了专门的期现联动交易团队。
低库存运营已成为贸易商的普遍选择。
李静证实了这一趋势:“我们现在只维持最基本的流水库存,不断货就行,绝不多囤一吨货。因为囤货资金成本太高,价格风险太大。”
这种低库存策略的背后,是贸易商对资金安全的高度敏感。
上述金属矿央企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该企业内部已经将控制资金占用列为首要经营目标,这一目标在2024年还不曾是首要目标。
在此背景下,大型贸易商的选择则更为多元和主动。
上海五矿钢铁正在利用期现价差开展套利交易。一名熟悉该公司操作的业内人士透露,他们在期货深度贴水时,会在现货市场收购符合交割标准的螺纹钢,同时在期货市场建立空头头寸,锁定价差收益。据其了解,近期他们通过这种方式锁定的利润大约在每吨80到100元。在过去,期现套利也在业内出现过,但是如今这一轮的期现套利与过去相比,不仅在政策环境、市场预期、套利策略、风险管理以及市场参与者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还更加注重长期政策驱动和综合风险管理。这些变化使得期现套利不仅能够捕捉短期价格波动,还能在长期政策预期下获得稳定的收益。
比如,在政策环境的变化上,过去期现套利主要受市场供需关系和价格波动的影响,政策因素相对较少。现在行业限产成为影响期现套利的重要因素。例如,2025年“反内卷”政策背景和行业限产措施导致现货市场供应减少,现货价格相对坚挺,而期货市场则因需求预期减少而出现深度贴水,这为套利提供了新的机会。
不过,这种操作对资金规模和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并非所有贸易商都能效仿。上述熟悉该公司操作的业内人士说:“这需要充足的现金流来支付现货货款,还需要专业的期货团队来管理头寸风险。中小贸易商大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刘建清说:“过去贸易商主要赚取信息不对称的利润,现在必须找到新的机会,要么向上游延伸做供应链服务,要么向下游深耕做终端服务,单纯的搬砖式贸易模式已经做不下去了。”
生存之战
当市场的异常波动从图表和数据,传导至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时,贸易商的生存之战便打响了。
对于唐山一家钢贸集团的总经理张海荣而言,2025年第四季度,是其从业生涯中资金链最紧绷的一个季度。
他说:“表面上看,螺纹钢现货价格坚挺,我们手里的存货是升值的。但实际情况是,有价无市,库存变现极其困难。”
他的公司目前持有近1.5万吨螺纹钢现货,按照当前市价计算,价值约4700万元。这批货物占用了该公司近80%的流动资金。
资金压力首先来自库存本身。
以往,他所在的企业库存周转快,资金一个月能滚动2到3次。但是现在,销售周期被迫拉长,同样的资金规模,效率折损过半。这相当于隐性融资成本大幅上升。
更直接的压力来自银行端。
张海荣表示,往年这个时候,公司都能获得银行续贷,但今年多家合作银行表示需要“重新评估”,并将针对钢贸行业的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了1.5到2个百分点。
仅此一项,他所在的企业每月就需要多支付超过10万元财务费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25年7月30日公布的数据,上半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97%,在工业行业中排名靠后。这一数据揭示了钢铁贸易商面临融资困境的深层原因——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弱化导致信贷风险攀升。
银行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中钢协数据显示,尽管上半年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3.26%,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低基数上的恢复性增长,且利润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这种盈利状况难以支撑银行对钢贸行业信贷风险的良好预期。
在河南郑州,钢贸商刘建清的困境则更为直接地体现在“回款”二字上。
他的公司主要服务于本地及周边的中小型建筑承包商。
刘建清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说:“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给核心客户的账期通常是30天,现在普遍延长了。”
他回顾2025年9月的催款记录后发现,一个本地建筑公司的项目,合同约定货到45天内付款,但如今已逾期超过一个月,对方以“业主方工程款未到位”为由拖延。
这已经不是个例。
刘建清表示,2025年10月,其所在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已达到历史最高的83天,而去年同期仅为52天。
为此,他不得不和团队专门成立了一个三人催款小组,但效果甚微。他们甚至不敢轻易停止供货,怕一旦停供,之前的欠款就更难要回来了。
新生存法则
与以往的建筑行业周期性不景气不同,本轮困境的特殊性在于“反内卷”政策引发的市场结构性变化。在行政限产导致供应收缩,而房地产需求持续疲软的双重挤压下,钢贸商的经营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
面对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钢材贸易商们正在做出艰难但必要的选择。
张海荣的选择是“去库存”与“金融化”。他正不惜以略低于市场均价的速度出货,目标是在一个月内将螺纹钢库存从1.5万吨降至8000吨以下。“哪怕每吨少赚几十元,也要尽快回笼资金,现金为王。”
与此同时,他开始积极探索利用期货工具进行风险对冲。
11月以来,他已经在期货市场为剩余的半数螺纹钢库存做了卖出套期保值。虽然期货贴水严重,做套保账面亏损,但这相当于花钱买保险,锁定了库存贬值的最大风险,保证了公司的现金流不断。
此外,张海荣还开始接触供应链金融平台,尝试将部分货权清晰的库存进行质押融资,以解燃眉之急。
刘建清则果断停止了对两家回款最慢、风险最高的建筑公司的供货,尽管这意味着每月损失近千吨的销售量。在他看来,必须壮士断腕,否则会被拖垮。
他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集中服务于三家合作超过五年、信用记录良好的大型国企背景建筑商。他说:“虽然他们的采购价格压得低,利润薄,但付款及时,能保证公司正常运转。”
刘建清开始尝试拓展新的业务模式,比如与钢厂协商,尝试做“代销”业务,自己不占用资金囤货,只赚取固定的服务费。模式变了,利润薄了,但至少风险可控,能先活下来。
在这场生存阻击战中,无论是张海荣的金融化操作,还是刘建清的客户结构调整,能够快速适应新规则、稳住资金链的贸易商,才有资格谈论未来的机会。
张海荣说:“没有人知道这场背离会持续多久,但我们知道,过去那个靠价格波动赚差价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