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年市级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产业投资基金、基础设施投资类公司等公开程度普遍较低)
财政透明度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11月20日,清华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发布《2025年中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课题组通过在网上采集全国296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市政府公布的一百多项财政透明度相关指标,分析和研究我国市政府财政公开情况。
自2013年起,课题组对我国市级政府年度公共财政公开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依据自主提出的衡量中国政府财政透明度的全口径指标体系,每年持续发布研究结果。该指标体系包括四部分:第一,使用财政资金的政府与其他公共部门的机构公开情况;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以及社保基金等政府四本账目的公开情况;第三,其他重要的财政信息公开情况;第四,财政公开的全口径、用户友好和一站式服务的状况。
结合近年政策调整与实践发展,2025年指标体系在原有框架基础上进行了两项重要调整:其一,删除了因政策调整已进入存档阶段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PPP)”指标;其二,在“四本账”的社保基金部分,根据统筹层次变化增设了“是否按统筹层次公开”的计分项,同时保留按公开项目与科目数量计分的规则,既适配部分社保基金统筹层次调整的现实情况,又鼓励各地尽可能全面公开社保基金相关内容,以兼顾规范性与全面性。
研究结果显示,2025年我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呈现“整体提升、差距收窄”的特征。全国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平均分达到59.1分,较2024年有所提高;最低分显著提升,各城市间发展差距持续收窄,反映出财政公开工作向较为均衡的方向发展。从分布结构看,得分60及以上的城市数量增至144个,其中132个城市得分处于60—70区间,12个城市超过70分。高分城市规模较往年扩大,财政公开的普及性与整体质量同步提升,但无城市突破80分,表明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建设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从具体指标表现来看:
第一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机构公开情况”保持稳定,多数城市政府能够持续完善相关机构信息的公开内容。
第二部分“政府四本账”的公开持续规范。绝大多数城市政府能够按要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本经营和社保基金的基础信息披露。但在细分领域仍存在明显短板,突出表现为部分城市政府未公开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部分省份的城市在“一般公共预算”中未公布税收情况或仅公布税收总数而缺乏明细项目,影响了信息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其他重要财政信息”仍是整体透明度的薄弱环节。其中,“产业投资基金”“科创投资基金”“政府投资类公司、基础设施投资类公司、城建投资类公司等”的公开程度普遍较低,集中体现为缺乏专栏,且可供查阅的有效信息十分有限。在绩效评价方面,“部门绩效/项目绩效目标与评价公开”指标显示,部门和项目自评的公开水平稳步提升,但第三方预算绩效评价报告仍较为欠缺,仅少数城市在此方面取得突破。
报告还发现,财政透明度呈现明显的“省域集聚”特征,省内各城市政府在财政信息公开的内容、格式和完整性上呈现高度一致性:部分省份普遍存在政府网页无法跳转、预决算报告附表缺失、内容缺漏等共性问题;另有部分省份通过建立统一预决算平台,实现了省内各城市公开内容与形式的标准化。然而,市级政府在完成基本财政信息公开之外,应进一步丰富公开内容;此外,应在本地门户网站提供统一平台入口或链接,方便公众查询。
报告认为,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的持续提升,是贯彻落实《预算法》和健全现代预算制度要求的重要体现。然而,重点领域公开不充分、部分内容查询便捷性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表明各地财政公开工作在深度、广度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报告建议,各地应进一步推动全口径债务信息公开、持续提升信息发布的用户友好度,推动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工作向高水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