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节水稻改写种田剧本 撂荒地亩产超600公斤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2 18:14:2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节水稻改写种田剧本 撂荒地亩产超600公斤)

近日,广东四会罗源镇引进的“旱优78”节水抗旱稻迎来丰收。

与传统水稻相比,节水抗旱稻能节水50%,减少甲烷排放90%。这一品种,由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带队成功研发。

一直以来,以“超级稻”为代表的高产路线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而罗利军团队另辟蹊径,从节水抗旱角度出发,把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三个特性整合到水稻当中,育成新型稻作类型,冲破了撂荒地、新改地、山坡地等传统水稻种植“禁区”,为复垦地粮食生产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基于其环保特性,团队还向全世界提出水稻“蓝色革命”观点,即通过创新培育节水抗旱稻,实现旱种旱管的稻作生产模式,使水稻生产摆脱对水的过度依赖,大幅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促进水稻生产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方式转型。

凭借着这股“钝感力”,节水抗旱稻如今已种遍我国大江南北。截至目前,这颗良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覆盖长江上游、中下游稻区以及华南稻区,甚至在云南海拔2000米的地区都能种植。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源自中国的创新品种已进入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肯尼亚、马达加斯加、多哥、乌干达、加纳、安哥拉、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陆续开展了筛选试验、示范种植和应用推广,为保障粮食安全、应对气候挑战作出贡献。

罗利军向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种到1亿亩。”

聚焦广东,这场“蓝色革命”正加速推进。2024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正式成立,后在肇庆、江门等地建立起示范基地。按照规划,广东将在五年内通过推广节水抗旱稻实现撂荒地复耕100万亩,新增稻谷产量4亿公斤。

两个70%开启的水稻革命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而水,是水稻产量的一大“紧箍咒”。

1998年,罗利军在国际水稻研究所做访问学者时,一组数据深深震撼了他:农业用水占全球总用水量的70%,而水稻用水又占农业用水的70%。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超级稻研究如火如荼,罗利军选育出我国首个三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协优413”,被列于我国“七五”期间农业的重大成果之一。而这两个70%,则改变了罗利军的科研轨迹。“我国水资源匮乏,我们必须找到让水稻既节水又高产的方法。”

2002年,罗利军在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带队开始节水抗旱稻的系统性研究。

既然要减水,那么干脆种植旱稻行不行?不行,因为旱稻亩产量太低。罗利军解释道:“在长期的进化和培育过程中,水稻丢掉了一些重要特性。节水抗旱稻要做的就是在最好的水稻品种基础之上,把旱稻的节水、抗旱、易种三个特性整合到水稻当中所育成的新型稻作类型。它既非水稻也非旱稻,却可像水稻一样在水田栽培,也可像小麦一样在旱地种植。 ”

按照这一思路,罗利军带领团队从全球23万份水稻基因资源中逐一分拣、筛选。经过无数次的田间试验,2004年,世界首例杂交节水抗旱稻组合终于诞生;2009年,“节水抗旱稻”这一理念在国际大会上正式提出;2016年,“节水抗旱稻”这一术语通过行业认定并对外颁布。从此,节水抗旱稻成为一种新类型的栽培稻。

在传统农业中,节水、高产、优质往往构成难以调和的“不可能三角”,而节水抗旱稻却取得了突破。

在节水性上,传统水稻每公斤产量需消耗1吨水,而节水抗旱稻可实现旱地种植,节水率达50%以上。“我们这个品种,只要保证在出苗、分裂、孕穗灌浆三个阶段灌溉三次‘跑马水’,就能保证亩产600公斤以上。”罗利军表示。

此外,在一般稻田里,被水层覆盖的土壤会滋生大量厌氧菌,产生甲烷等温室气体,而节水抗旱稻在环保方面有突出贡献。罗利军表示,其独特的“旱直播旱管”模式,无需将稻苗浸泡在水中,能减少化肥使用量30%,降低面源污染,更能显著减少稻田甲烷排放90%以上,为农业领域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6月,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导的节水抗旱稻甲烷减排方法学,成功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审议,成为中国农业领域首个被国际采纳的碳减排方法学。

“稻坚强”带来种粮新方案

广东虽然水资源丰沛,但季节性缺水客观存在,个别地区耕地撂荒现象偶有发生。

而这一创新成果,为广东开发边际土地提供了解决方案。今年8月7日至9日,节水抗旱稻“我选我秀”新品种评选暨边际土地复耕应用现场观摩会在沙浦基地举办。经现场测算,边际土地复耕再生稻头季亩产达640.9公斤。

2024年以来,在华南农业大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院的推广下,节水抗旱稻在广东年种植面积已超1万亩,构建了覆盖阳江、惠州、肇庆等全省13个地市的节水抗旱稻品种测试与试种示范网,初步建立撂荒地复耕全程解决方案。

在广东惠阳地区241亩沙质撂荒土地上,节水抗旱稻品种“旱优73”以亩产逾500公斤的实测数据颠覆传统认知——全程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实现丰收;广州市增城区撂荒果林的赤红壤旱坡地上,在仅施用基肥且完全依赖自然降雨补给的情况下,节水抗旱稻“旱优78”亩产达到356.1公斤。

“节水抗旱稻完全可以解决广东撂荒地问题。”罗利军坚定地表示。通过有效利用撂荒地等边际土地资源,该品种的推广能在不挤占现有良田的前提下显著提升粮食产能,为应对全球粮食危机提供了创新路径。

节水抗旱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对农民而言,节水抗旱稻的优势还在于种植轻简、收益可观。

从种植方面来看,罗利军表示,节水抗旱稻最大的优势是种植简单、产量稳,能大幅减少劳动量。不同地方综合成本不一样,比如安徽宿州推行麦稻两熟制,在小麦成熟前用无人机撒播稻种,收割后稻苗自然生长,免去耕田、耙地、大量灌溉环节。“尤其在广东这样多雨的地区,更是能实现少灌水甚至不灌水,成本大大降低。”

不过,广东洪涝天气多发,节水抗旱稻还在洪涝中表现出卓越的抗逆性,成为成功推广的另一关键因素。今年6月,肇庆怀集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而当地种植的节水抗旱稻在洪水退去后完好无损,反观周围的玉米等作物,却损失惨重。

“大家都知道有个‘猪坚强’,节水抗旱稻根系很发达,抗洪涝能力很强,也可以叫‘稻坚强’。”罗利军说。

从收益方面看,其品质也具有市场竞争力。明星品种“旱优73”的品质和“美香占2号”不相上下,曾获得全国第二届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金奖,具备市场竞争力。在肇庆怀集,种植企业测算后发现,每亩纯利润能够在600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节水抗旱稻无需插秧的特性,能够无缝对接“无人农场”模式。罗利军说:“已有企业家在一片撂荒地上展开了节水抗旱稻的无人农场实验,如果按亩产500公斤,3.4元一公斤来算,利润将达到800元/亩。”

罗利军表示,未来3至5年有望在华南地区完成100万亩撂荒地复垦复种、新增粮食4亿公斤的阶段性目标。

实际上,节水抗旱稻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国界。2022年至2024年,“旱优73”分别通过布隆迪、乌干达、越南的品种审定,标志着节水抗旱稻这一中国原创稻种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在非洲,该品种表现格外亮眼。2024年,节水抗旱稻在非洲乌干达的推广面积已达6万亩,单产达到每亩500公斤,相较当地种植的水稻品种高出约30%;在马拉维,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旱优73”连续两年试验示范喜获成功,实收产量比当地对照品种高出3倍多,马拉维农业农村部官员表示,如果马拉维广泛推广种植中国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旱优73”,同时将荒芜的土地利用起来,能使该国基本实现大米自给。 

此外,在越南、缅甸、巴基斯坦、老挝等国家也进行了节水抗旱稻的试种示范,普遍增产20%~50%。

“要低头做事,更要抬头看天。”这是罗利军常说的一句话。一步一个脚印的同时,团队也提出“1522”战略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发展节水抗旱稻,新增水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加稻谷500亿公斤,同时减少200亿吨灌溉用水、减少200亿公斤碳排放。”

总策划丨邓红辉 贾肖明

总统筹丨杜弘禹 袁丁  指导丨丁青云 曹军

选题/执行统筹丨喻淑琴 李振

拍摄/剪辑统筹丨曾婷芳 朱景辉 罗晶晶

设计统筹丨林军明  海报丨郑嘉琪 苏晓媛

分发统筹丨谭婷 张楠 李纲宇 

记者丨张梦琦  编辑丨喻淑琴

拍摄丨朱景辉 甘俊 肖航 章启良

剪辑丨章启良 谢诗宇

实习生丨苏玉霞 黄舒镱 苏雅诗 李雪瑶

出品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 21世纪经济报道

制作丨品粤工作室 学习经济工作室 21创意工作室 21财经工作室

联合制作单位丨华南农业大学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