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寻乡村振兴片区化发展的山东密码)
2025年11月17日至22日,山东开展了“片区带出乡村振兴好家园”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记者随西线采访团走进枣庄、济宁、菏泽、聊城、泰安、济南六地,在田间地头、产业园区与乡村街巷间,探寻片区化发展的山东密码。
六座城市立足各自资源禀赋,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片区化乡村振兴之路:有的从传统种植业破题,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有的依托生态优势,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的发力科技赋能,以智能化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而在差异化探索的背后,这六座城市也显示出了共性:以特色产业为核心推动资源重组与优化,以产业链延伸推动业态升级,以党建为引领破解资源分散难题,以利益联结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指出,片区化建设有效破解了“单村发展”的瓶颈,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推动乡村产业从“单一生产”迈向“多元融合”,实现农民稳定增收与村集体持续壮大。
如今的齐鲁大地上,越来越多的乡村正通过因地制宜的片区化创新实践,探索一条既保留乡村本色、又激发内生活力的振兴新路,为全国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着独具特色的“山东方案”。
特色产业“挑大梁”
冬日寒意渐浓,行驶在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张庄村的乡间道路上,两侧石榴树枝桠间仍挂着不少饱满的果实。
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冲表示,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石榴,石榴种植规模占全区九成以上。为推动产业规范发展,薛城区创新成立镇级共富公司,推出“低费管护、收益归农”的运营模式,村民仅需按每棵树每年3元的标准缴纳管护费,石榴销售收益便全部归村民所有。这一模式每年能带动户均增收2.3万元,同时为村集体增收9万元。
“沙沟镇的石榴种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但早期多为传统粗放式经营,不仅品种杂乱、技术落后,石榴生长也较为依赖自然条件。”枣庄市农业农村局帮扶与区域协作科科长王慧表示,2019年起,沙沟镇依托“冠世园?榴光溢彩”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创新采用“连片种植+庭院经济”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同时着力延伸石榴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业。目前,当地已培育了7家石榴深加工企业,开发出石榴饮品、石榴化妆品等33个系列产品,让小小的石榴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致富果”。
如果说石榴是枣庄乡村的“增收密码”,那么食用菌产业则是济宁市邹城市的“富民支柱”。邹城市素有“世界蘑菇看中国,中国蘑菇看邹城”之称,该市作为全国食药用菌十大主产区之一,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00万平方米,日产鲜菇1000余吨,年产43万余吨,产值突破35亿元,带动近3万人就业。
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郭建新介绍,位于邹城市大束街道葛炉山乡村振兴片区的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友泓生物科技”),是全国最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也是济宁食药用菌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友泓生物科技创新推行“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按成本价为周边村庄供应菌棒,并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兜底销售服务,单棚年增收超6万元。此外,该公司还吸纳1500余名当地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累计帮助130余名贫困户实现年均增收4万余元。
济南市章丘区“明山绣水”片区坐落于百脉泉畔,拥有2000多年的明水香稻种植历史。“这里曾以水稻、蔬菜等传统作物为主,后来通过壮大特色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做强品牌效应,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多元产业的转型。”济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级领导干部狄杰友表示。
例如,依托明水香稻,西营村与山东省农科院联合成立香稻研发中心,流转土地600余亩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良种培育与土壤改良,2024年明水香稻亩产量突破1000斤,较传统种植提升20%;桃花山新村发挥藕池资源优势,引进多家锦鲤养殖企业,建成370余亩养殖基地,年销售额达3500万元,形成江北最大的高端锦鲤繁育基地。
乡村业态“焕新生”
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山东多地通过激活新业态,不仅重塑了乡村产业形态,也重构了乡村经济价值。
巨野工笔牡丹画作为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菏泽市巨野县大义镇乡村振兴片区焕发了新生。该片区已培养农民画师上万人,其中女性占比超过八成。
村民王小凤分享道:“经过画院一年的系统培训,我掌握了勾线、上色等核心技法,简单画作3至5天即可完成,复杂题材需近一个月打磨。如今每月通过绘画和授课能收入6000元左右,不仅超过外出务工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在她的带动下,周边20余名亲友也加入画工队伍,实现“家门口就业”。
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巨野县积极推进“数字+文化”融合战略,规划建设10万平方米乡村振兴产业园区,通过数智中心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拓展市场边界。此外,该地通过盘活村庄闲置资源,发展鸭饼、面皮、绿豆粉皮等庭院经济,激活村庄发展活力。
聊城市东阿县大桥镇铜城街道的“沿黄九品?品品连乡”片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该片区覆盖黄河沿岸9个村庄,以生态保护为基底、产业升级为核心,通过连片整合盘活各类闲置资源,重点培育艾草等特色优势产业,成功引入社会资本2.34亿元,构建起“九村如意相连、九村各育九品”的生态产业画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向共赢。
“以艾山村为例,该村曾长期以传统农业为支柱,野生艾草资源长期闲置未被开发,且土地分散种植模式效益较低。”铜城街道艾山网格党支部书记杨继道介绍,近年来,村里立足黄河生态、阿胶文化与艾草资源禀赋,创新打造“农业+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模式,推出“黄河艾文化旅游专线”。通过对闲置资源的精细化改造,将昔日废旧坑塘改造为独具韵味“艾的月亮湾”景观,修复村史馆、复原南大街古村落风貌,建成50余套特色民宿,并配套打造昆虫科普馆、艾草体验馆等多元业态,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路径,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肥城市仪阳街道桃源胜境衔接区,则聚焦桃产业走出一产向三产延伸的融合之路。肥城桃栽培历史长达1100多年,产业长期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农业生产模式,桃农们专注于桃树的种植、培育与销售,产业发展模式相对单一。为提高附加值,肥城市将桃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融合,通过盘活古村资源、丰富业态供给,建起三产融合的创新发展格局。
肥城市仪阳街道党工委书记冉祥银表示,该片区通过建立“1+4+N”片区党建联席会议机制,整合片区桃花源和古村资源,打造“十里桃花?桃源胜境”。这一举措不仅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桃树种植1万亩,让桃农户均增收2万元,更吸纳600余名周边村民实现就近就业,以产业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