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轨道交通大干快上的时代结束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3 15:01: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轨道交通大干快上的时代结束了)

宋馥李/文

临近年终,各地轨道交通新开线路陆续明确,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也在陆续申报中。

宁波网友11月13日在宁波问政平台咨询地铁第四期规划申报进展,当地发改委回应称,根据国家最新政策要求,目前申报第四期建设规划的条件尚不成熟,待达到条件后再行上报。网友进一步追问缘由,宁波市发改委11月17日表示,轨道交通客流强度有待提升。

这一回复激起千层浪。宁波地铁第四期规划申报受阻折射出一个政策风向标:轨道交通规划审批收紧了。已经持续十多年的轨道交通建设热潮,到了调整的时候。

轨道交通的大扩张,是近些年城市迅速膨胀的写照。过去十多年来,中国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轨道交通扩张,一口气走过了欧美城市上百年的历程。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大陆地区(不含港澳台)共有58个城市开通轨交,运营线路361条,运营里程12160公里,其中地铁线路9306公里。而10年前的2015年年底,还只有26个城市开通轨交,总计116条线路、里程3618公里,其中地铁2658公里。

卡住宁波地铁第四期规划的客流强度不足,实质上是诸多城市已投运线路共同的窘境。

所谓轨道交通客流强度,通俗来说就是已运营线路的繁忙程度。数据显示,宁波当前地铁客运强度为每日每公里0.45万人次,低于国务院规定的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标准。

根据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申报地铁线路的城市需满足GDP30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300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人以上,且拟建线路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达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

交通运输部今年10月公布的数据显示,除运营里程TOP10城市(南京除外)外,只有少数城市的客运强度超过0.7万人次。也就是说,大多数城市已开通的轨道交通线路客流不及预期。线网规模扩张带来客流提升的边际效用在不断降低,但建设成本仍然高企,运营压力进一步加大了。

轨道交通虽然是城市民生工程,但过去,一些城市争先恐后申报项目,更直接的目标是推动沿线土地升值,通过土地出让来运筹城市经营的大账,并捆绑了城市形象、营商环境,甚至是城市竞争的抓手。正是体察到了这样的倾向,国家层面发文规范轨道交通投资,将地方财政收入、客流强度设为硬杠杠,意在规范各大城市争先恐后的申报行为,约束超财力超规模的建设冲动。

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漫长、运营成本高企、客流强度不够……这让绝大多数城市都难以做到自负盈亏。已经投运的线路,要么依赖地产或商业开发,要么靠财政补贴维持。

随着房地产市场下行,城市轨道交通大干快上的时代,必然走到尽头。宁波地铁第四期规划遇阻,给出了一个警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摈弃旧有模式,迎接新挑战。

当依托房地产开发的模式难以为继时,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运营都要更加务实,更加精打细算。轨道交通线路的申报和建设,首先要财政可负担,其次要谨慎估量初期和远期客流量。已经投运的线路,同样也要提升运营水平,将追求财务可持续性作为重要目标,最大限度地谋求收支平衡。只有如此,城市轨道交通才算回归其民生工程的本来面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