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落地深圳南山)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11月24日,中国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正式落地深圳南山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获悉,该制造工厂位于南山智城,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集研发、制造、测试于一体,用于实现光量子计算机的工程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相当于造出一条“流水线”。
“这座工厂具备年产数十台专用光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填补了全球在该领域规模化制造的空白。”玻色量子创始人兼CEO文凯表示。
麦肯锡《量子技术监测》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全球量子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970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最具潜力并将占据最大份额,收入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40亿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720亿美元。
政策面上,“量子科技”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与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6G等并列为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
当前,北京、上海、合肥、深圳等地纷纷加力,量子科技在金融、生物制药、能源等领域商业化落地持续提速。
(全国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
光量子计算,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光的量子特性来进行计算的技术,是一种主流的量子计算技术。
相较其他技术路线,光量子计算不需要超低温,且具有量子比特数规模大、室温稳定运行、相干时间长等多方面优势,在短期内可实现工程化,是商用量子计算机的新兴形态。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芬兰量子计算公司IQM、欧洲量子计算服务提供商Quandela、美国量子计算公司IonQ、法国量子计算公司Pasqal相继建成5家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我国仅有少数量子计算企业聚焦产业链核心器件产线建设,尚无规模化整机制造产线部署。
本次落地深圳南山区的全国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填补了这一空白。该制造工厂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集研发、制造、测试于一体,主要划分为两大功能板块:万级洁净生产区和综合配套支持区。
据玻色量子CTO魏海介绍,洁净生产区如同光量子计算机的“无尘手术室”。为维护量子态的稳定,玻色量子构建了人员净化系统、空气洁净系统、微气候精准调控、特殊地面设计、行为规范管理五重保障体系。
据悉,光量子计算机共7大制程,223道工序,1000余个工步。因此,该制造工厂设立了南北两个核心设备生产区:南区专注光学模块的纳米级精密对位与固定,北区负责量子比特初始化与读取系统的集成,二者协同构成完整的量子计算机核心制造闭环。
工厂内还构建了强大的综合支持体系,包括对镜片、芯片、光纤等核心备件实行恒温恒湿管理的仓储物流区,以及可提供毫秒级切换的不间断电力,杜绝电网波动对量子态干扰的UPS电源间(不间断电源间)。
“这座工厂的意义不仅在于‘造出一台量子计算机’,更在于建立了一套可复制、可扩展的量子硬件制造标准。”魏海谈到,制造工厂的落地是我国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关键一步,为未来构建自主可控的量子产业链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传统摩尔定律的终结,AI、大数据对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量子计算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从前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事物,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
《量子计算发展态势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近年来,量子计算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5年8月全球量子计算企业已超400家,其中超300家是2014年之后成立的。其中,美国以107家量子计算企业领先,中国有42家,中美两国企业数量及活跃度全球领先。
另据麦肯锡预测,到2035年全球量子技术市场规模将达970亿美元,其中量子计算最具潜力并将占据最大份额。
哪些领域可率先落地?玻色量子副总裁巨江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机记者,金融行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对算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是极具潜力的落地场景之一。量子计算提供全新计算模式,可并行处理海量数据、快速求解复杂模型,应用于投资组合优化、风险管理、欺诈检测等业务场景可实现更高精度与效率。当前,玻色量子已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等达成合作。
再如,药物研发的核心环节是识别和开发有助于治愈疾病的分子,而量子计算可比传统计算更有效地预测和模拟分子的结构和行为,缩短药物筛选时间,极大节省药物发现阶段的成本。
量子计算的行业应用愈发广泛,全国各地也将场景开放提上日程,以期先手布局、抢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例如,上海市9月发布了量子计算十大应用场景,覆盖电力、金融、物流、新能源与生物医药等领域,同步成立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安徽省推动实施量子信息“千家场景”行动,目标到今年底落地近300个应用场景,2027年落地1000个应用场景。
深圳市出台的“20+8”产业集群政策,也将“量子信息”列为八大未来产业之一,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以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落地为契机,南山区方面表示,未来将以场景开放和应用创新为驱动,以融合赋能为目标共建“量子计算+”产业创新生态,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金融等重点行业打造“量子计算+”应用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