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儿女找你要这4样东西,父母一定要拒绝!给了会变成“仇人”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1-25 10:46: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儿女找你要这4样东西,父母一定要拒绝!给了会变成“仇人”)

表姐的女儿上大学后,有次要买最新款的手机,表姐觉得太贵了,没有立马同意,结果就被她女儿挂朋友圈上了,说她“抠门”“守财奴”“不爱她”。

那天表姐委屈地告诉我:“从小到大,她要啥我给啥,衣服要名牌,手机到现在也换了三次了,这次我就迟疑了下,怎么最后成了这样?是不是我做错了?”

想起那句老话:“惯子如杀子。”

养育孩子,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也容易陷入“无条件满足” 的误区。

长期事事满足,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求必应,孩子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一旦某天无法满足,曾经的贴心小棉袄、暖心小男子汉,可能会变成怨怼你的 “仇人”。

所以,这4样东西,孩子再要,父母也不能给,否则后悔莫及。

01

无条件的物质满足

“别的孩子都有,不能亏待了孩子。”

很多家长总想着 “别委屈孩子”,但无条件的物质满足,很可能养出 “只认钱、不认人” 的孩子。

曾在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位妈妈事事以孩子的需求为第一位,哪怕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并不是那么好,只要孩子想要的东西,立马就满足,限量版球鞋、名牌衣服、新款电子产品。

可孩子却越来越骄纵、爱攀比,甚至嫌弃妈妈,说自己为什么生在这样的家庭,别人家的父母都是开公司。

父母可能没想到,他们为孩子付出一切,结果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心理学研究表明:

被无条件满足物质需求的孩子,会形成 “自我中心” 的思维模式 ,失去 “珍惜” 的能力。

他们不会记得父母省吃俭用的辛苦,只会在意 “你有没有满足我的要求”,一旦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怨恨。

有位育儿专家说:

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幸的人,那就无条件地满足他所有的物质欲望。

过度满足物质需求,只会让孩子在低层次需求中打转,无法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迈进。

真正的爱,从不是 “有求必应”。

物质可以给,但不能 “无条件”。

可以根据家庭的经济情况,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拒绝不合理的需求,否则养出的不是孩子,是 “吸血的仇人”。

02

无原则的妥协迁就

无底线的迁就,是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漠视和纵容。

心理学的“破窗效应”表明:

一旦孩子发现哭闹、威胁能得逞,就会变本加厉。

父母一旦有了第一次妥协,就会有无数次。

“算了算了,这次就依他吧”“别跟孩子计较,他长大了就懂了”,这种无原则的妥协,看似是 “息事宁人”,实则是在告诉孩子 “别人的都可以为了你的需求牺牲”。

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蛮横无理,甚至把父母的妥协当成 “软弱可欺”。

《变形计》里就有个男孩,从小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长大后一次因妈妈没买新款手机,他竟当街对妈妈拳打脚踢。

网上还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妈妈为了让女儿 “不生气”,一次次妥协:

女儿不想上学,她就给老师请病假;

女儿嫌弃奶奶做的饭不好吃,她就让奶奶回老家;

最后妈妈病倒了,女儿不仅不照顾,还催着 “你赶紧好起来给我做饭”。

妈妈的妥协,没换来女儿的感恩,只换来她的得寸进尺。

父母的原则,是孩子的 “行为边界”,你守住了底线,孩子才知道 “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不会变得得寸进尺,不懂感恩。

03

过度放手的社交自由

有人说“自由的前提是自律,放手的底线是安全。”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朋友越多越好,孩子跟谁玩不插手,对孩子交朋友上过于放心、放手。

但 “过度放手” 不等于 “放任不管”。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成熟,过度的社交自由,可能让他在 “哥们儿义气”“新鲜感” 的诱惑下走上错路,最后可能还会怪你 “当初没管我”。

青少年问题专家迈克尔·汤普森博士说

“朋友还是敌人,是儿童社交中的爱与痛”。

好的同伴会让孩子更优秀,而坏的同伴压力,却可能吞噬孩子。

曾看到一位妈妈哭诉,她曾看到孩子和社会上的 “朋友” 来往,出于信任孩子的判断力,没有过多提醒,直到有天警察找上门,她才知道儿子跟着那些人参与了打架斗殴。

有时孩子成长路上的 “防火墙”,需要父母来搭建。

《教养的迷思》作者哈里斯说:

虽然同伴很重要,但父母的引导和监督在青少年成长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真正的社交自由,是 “有边界的放手”,引导式的放手。

可以允许孩子选择朋友,但要了解 “他的朋友在做什么”;

可以允许孩子出去玩,但要约定 “回家时间和联系方式”;

可以允许孩子有秘密,但要让他知道 “遇到危险时,父母永远是后盾”。

这种 “引导式放手”,比 “不管不问” 更能保护孩子。

04

过度包容情绪的收容处

邻居家的儿子,从小发脾气摔东西,邻居总说 “他还小,不懂事”;

后来孩子上小学,有次考试没考好,竟对也把责任推到她身上。

心理学中的“情绪 ABC 理论” 指出:

孩子的情绪本身没有错,但表达情绪的方式需要引导。

父母过度包容孩子的 “坏情绪发泄”,不是 “理解他”,是在教他 “可以随意对别人发脾气”;

等他长大,遇到不顺心的事,只会把父母当成 “情绪垃圾桶”,甚至会因为父母 “不再包容他” 而怨恨父母。

情绪管理专家约翰·戈特曼说:

接纳情绪不等于接纳行为。

我们尊重孩子“有情绪”,但不能纵容用乱发脾气的方式伤害和控制他人,也不能放纵孩子在错误的行为上越走越远。

接纳情绪而不纵容行为,要让孩子学会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应对挫折。

只有让孩子学会 “控制情绪、承担责任”,他才会体谅父母辛苦,而不会把父母当成 “出气筒”。

?05

写在最后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真正的爱,是懂得该给的给,不该给的坚决不给。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是为了让他们学会珍惜、懂得尊重、明辨是非、控制情绪。

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感恩父母的付出,亲子关系才会温暖长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和顺妈 有游有谋育儿”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