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虬龙飞腾,文明之光:访高邮龙虬庄遗址)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在慈溪上林湖越窑遗址公园观览之后,我取道杭州湾跨海大桥到达嘉兴。杭州湾跨海大桥长35公里,桥面宽阔,很是壮观!我在2023年的时候曾来过嘉兴,这次到嘉兴纯粹是进入上海之前的歇脚,但也趁机到五代之后的嘉兴府治——嘉兴子城转了转。这是经考古发掘后原地保存的遗址,府城门前被人打碎又经复原的石狮子颇有些断臂维纳斯的味道。
在上海,我去看了正在上海博物院老馆展出的埃及展,又由高蒙河兄的博士、上海博物院研究人员赵荦女士的引介,参观了长江口二号沉船的清理现场。长江口二号沉船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海上贸易木帆船,沉没在上海市横沙岛东北部长江北港航道,2022年整体打捞,迁移到黄浦江岸的杨浦区上海船厂旧址进行考古清理。长江口二号沉船在古代造船史、晚清经贸和航运史、浑浊水域水下考古技术探索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我在2024年9月,曾经在瑞典看过了瓦萨古沉船,这次在上海又看到长江二号沉船,前者是战船,后者是商船,二者对比,感慨颇多。
离开上海,便是切实地踏上了归程,不过在归程中,我还要在两个城市停留,这就是江苏省的高邮和淮安。高邮距上海300公里,在这里停留,不仅是中途休息,更重要的是我要去看龙虬庄遗址。这个遗址据说发现了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文字,所以我早就有心去现场看看,这次正好了结这份心愿。
龙虬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
龙虬庄遗址被发现的时间很早。20世纪60年代,当地村民在开挖鱼塘时,曾挖出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70年代初,南京博物院的考古人员张正祥被下放到当地劳动。他在一天的雨后,在水渠内及其两侧发现大量鹿角、兽骨和陶片等。根据陶片的特征,他意识到这里至少在6000年前已有人居住。他把自己的发现汇报给了有关部门,之后有专业人员下来调查并采集标本,确定这是一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1993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龙虬庄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遗址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4年10月开始第二次发掘。2001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 2016~2017年再次发掘,发掘面积1150平方米。多次发掘发现的遗迹主要为新石器时期的墓葬、广场、灰坑、灰沟、柱洞等。出土了一批涵盖龙虬庄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陶器、玉石器、骨器等器物以及丰富的动植物标本。
调查和发掘确认,龙虬庄遗址分布区内的地势南高北低,四周环水,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205米,面积约4.3万平方米,分为生活居住区、墓葬区和生产活动区,3个分区内地层堆积基本一致。龙虬庄遗址的堆积自上至下可分为8层,其中第4至第8层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根据对主要文化内涵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8层至第7层的年代约距今7000至6300年,为第一阶段;第6层至第4层约距今6300至5500年,为第二阶段。另外在遗址的东部边缘还发现了距今约5500至5000年的局部文化层堆积。第5层木炭标本所做的碳14年代测定结果为公元前3701~3383年,与文化内涵的分析结果一致。
龙虬庄遗址的文化内涵
考古发掘中清理了4处居住遗迹、34个灰坑、402座墓葬,居住遗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特征,灰坑、墓葬等遗存及出土器物反映了江淮东部地区的原始文化特点。
龙虬庄居住遗迹有两种,一是干栏式建筑,一是地面建筑。地面建筑发现有墙基、柱洞和铺垫一层蚌壳的居住面。由于江淮东部地势低洼,在居住面上铺蚌壳是一种防潮防水措施。在402座墓葬中发现有7座男女合葬墓。一般认为成年男女合葬现象是父系氏族出现的标志。在距今6300年到5500年的龙虬庄,出现男女二人合葬,具有文明曙光的意义。
龙虬庄遗址的遗物主要有陶器、玉石器、骨器、角器等。陶器分夹蚌陶、泥质陶和夹砂陶,以夹蚌陶为主,器形有鼎、壶、罐、匜、豆盘、纺轮、器盖等,猪形罐、葫芦瓶、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壶、三足钵等最具地方特色。陶器中的水器不仅数量多,而且形态复杂,烧水、温水、喝水的不同用途在陶器上都有所反映,尤其是带双流的釜以及带双流、三流、四流的壶在其他原始文化中罕见。
最奇特的是,在遗址不同的文化层内都发现了泥质黑陶。考古学界一般认为黑陶是龙山文化(距今4500年至4000年)的特征性陶器。龙虬庄遗址在距今7000年前的地层中发现泥质黑陶,要比龙山文化早2000多年。
遗址还发现玉坠和玉锥等玉器,锛、镞、刀等石器,骨镐、骨镞、骨锥等骨器。大量精细加工的骨角器极具特色。它们大多用麋鹿骨角制成,不仅有斧、镐、叉、齿、锥、刀、匕首等工具武器,而且有纺织用的纺轮、针,装饰用的笄、坠。骨角器的制作不仅使用了切割、打磨、刻划等工艺,还出现了刳空技术,尤其是发明了可以重复换装尖刃的复合型生产工具——镐,制作技术之精良令人惊叹。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遗物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征稳定、发展序列完整,在其周边还有不少同类遗址,因此学术界将这类遗存以该遗址为代表性遗址,命名为龙虬文化,其分布地域主要是东临南黄海、西止京杭大运河(古邗沟)、南起长江以北、北抵废黄河(淮河)南岸的江淮地区东部。
龙虬庄遗址的意义
龙虬庄遗址最有意义的发现当然是那片刻有文字的陶片。这一陶片是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的残片,文字刻在内壁,共两行,左行4字,以直线条为主;右行四个则为酷似动物侧视图的象形文字,第一个似兽,第二个似鱼或蟹,第三个似蛇,第四个似鸟。部分考古学家认为龙虬庄陶文与甲骨文是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
对于这些符号的含义,学者们有各种释读。饶宗颐先生认为左边第一个字不能辨认,第二个字是“年”,第三个字是“朱”,第四个字是“尤”;另一组作鱼形及动物的图纹,不易辨认。他推测陶文是记载祈求丰收之事。西北大学的周晓陆先生则认为这组符号分甲乙两组,每组四个字。甲组左侧上下二字为干支,读作“戊辰”;干支右侧为记事,意为“戊辰日,某男某女交媾,巫师大声作法鼓励多生”。乙组与甲组相反,右侧上下为干支,读作“辛未”;左侧上面一字结构与甲骨文“孕”字相近,又与甲骨文“娩”字意近,意为“辛未日,某女终于分娩”。周晓陆认为陶文是“人类生命的颂歌、先民繁衍的礼赞”。
龙虬庄遗址还可能是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筷子的地方。遗址出土了491件骨器,其中42件骨器被认定为骨箸。这些骨箸一般是一头尖圆、一头钝平的细长骨器,横截面呈扁形或者不规则椭圆形,出土在人骨的腰部位置,其上压着倒扣的陶钵或者陶碗,往往成双出现。这类骨器显然与碗、钵配套或与碗、钵有关,是吃饭用的,因此发掘者将其确认为骨箸。
龙虬庄遗址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这就是陶器上的把手无一例外地都是利于右手使用。发掘者认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陶器制作起着规范人们动作行为的作用,这在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罕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尚右”礼仪,龙虬庄遗址将“尚右”表达得十分到位。
龙虬庄遗址共出土炭化稻米4000余粒,不仅数量众多,且大多保存完好、颗粒完整,表现出栽培稻的基本特征,属人工优化水稻品种的实物。这一发现将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扩大到了淮河以南,同时表明淮河下游通过驯化与演化,率先完成了由“栽培的稻”向栽培稻的转型,成为最发达的稻作农业文化区。
在以往的研究中,将我国东南沿海分为两个大的文化区,即以泰沂山脉为中心的海岱文化区和以太湖为中心的环太湖文化区。两大文化区之间的江淮东部,过去因考古工作不够充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和文化性质多年来认识不够清晰。以龙虬庄遗址为代表的龙虬文化的认定,确认了江淮东部文化区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区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龙虬庄遗址的遗物反映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龙虬庄绝大多数玉石器来源于宁镇地区,宁镇地区也常见龙虬庄遗址的彩陶钵、高柄杯、带流匜等。从龙虬庄遗址出土的变体人面鱼纹彩陶钵和葫芦瓶等来看,这一地区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对龙虬庄遗址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对于探索淮河下游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古代文明的产生意义重大,对于研究这一地区古生态环境和成陆原因、海岸线变迁等也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王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