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古人登山:桐城姚鼐如何雪中登泰山)
文博时空 作者 尹博 谈及登高,似乎总是能让人回味起摩诘居士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客居异土,怀乡思人,想到家乡的兄弟哪怕相隔遥远,大概也会在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登高望远,为自己留一枝茱萸吧。
区别于对山的崇拜祭祀和登山封禅,重阳登高确实是最具代表性的可能也是最早的休闲性登山习俗,在汉高祖时即有对重阳登高习俗的记载,而当时人们认为,九月初九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为避免处在天地之气交汇处从而沾染邪气,要登高山、插茱萸、饮菊酒以防病消灾。
当然,登高也未必要在九月初九,以登高为日常的娱乐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也逐渐兴起。《文心雕龙》有言:“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说的就是呈现山水之美的山水诗在晋末宋初的形成,随着古人精神意识的发展,他们能以审美的视角去欣赏山水、于山水中作乐,谢灵运、谢朓即为寄情山水者的榜样。
登高望远,游目骋怀,为纵情山水的最好方式。在众多山川中,泰山在古人心中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临泰山不只是皇帝的专利,隋唐以降无数仕宦与文人雅士也呼朋引伴来此郊游,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碧霞元君的信仰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也来到泰山朝拜进香,大量的商旅同样前来,使得泰山旅游越来越繁荣。
姚鼐和他的导游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四十多岁的姚鼐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新城、雄县、阜城、平原,直往泰安行进。姚鼐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代表之一,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这一年的秋天,他辞去了四库全书馆纂修官这一充满前途的美差,选择辞官不入仕途,在山水田园间归隐人生。也正是在姚鼐这一选择后,他尽情游历山水,成就了他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登泰山记》。
一路上,姚鼐饱经风霜,寒冬腊月的天气并不怎么样,朦朦的雪雾好似遮蔽了天空,而冷气又逼得姚鼐收敛呼吸,不敢用力喘气。有时阵阵刚风夹杂寒意袭来,令人头晕目眩,路两旁的树木好似都冻死了,看不出一丝生机与活力。姚鼐在《新城道中书所见》一诗中描述道:“大雾被野天为遮,海东遏不翔金雅?寒威逼人敛默息,倏忽眼眩生奇花。是时夹道万冻木,半生半死交杈枒。”
恶劣的天气并没有阻挡姚鼐的步伐,相反,他内心感到无比轻松和愉悦,对这一次的出行十分向往。为官多年让他感到厌烦,“意兴直与庸人侔”,他实在殷切希望体会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快意。此次的泰山之行,能让他拜访挚友朱孝纯,又能让他纵享山水之乐,故而路途虽不好走,姚鼐也并没有感到一丝一毫的困顿,面对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象,他反而坚定了辞官周游的决心,“信知江山助雄丽,使我愧向平生搜。”
姚鼐的挚友朱孝纯时任泰安知府,他们有相同的老师,即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姚鼐与朱孝纯因诗结友,成莫逆之交。姚鼐来得很是时候,朱孝纯主持编辑的《泰山图志》就于这一年完成编辑(次年刊行),此《泰山图志》为研究泰山极重要之史料,全书冠图31幅,全面地展示了泰山的景观,被评价为“是足以为后来志山水者之法”。今天的岱庙内还保存着朱孝纯的泰山赞碑及泰岱全图石刻。
朱孝纯完成这样的大工程,时值挚友前来,恰好可以与他分享成书的喜悦。在编纂《泰山图志》过程中,朱孝纯也极大增进了对泰山的了解,因此,由他作为向导带领姚鼐一同登山,真是非常好的选择。
姚鼐与朱孝纯已认识二十多年,当初朱孝纯离京赴任知府,两人依依不舍互赠诗歌,而如今姚鼐甫一辞官,便迫切地来探望朋友,朱孝纯也乐得与其携手同游。在热情地接待姚鼐后,朱孝纯置办好了登山的工具,准备好好地带挚友领略五岳之首泰山的自然风貌。
古人的登山装备
一般来说,古人登山会参考一些旅游手册和地图,前人的游记、地理书,都可以承担旅游手册和地图的功能,《泰山图志》对游览泰山来说其实就颇为合用。只是《图志》的编纂者朱孝纯都协同姚鼐前行,手册和地图的有无就没什么重要了,但必要的登山装备还是要准备的。古人出行不像今人一般便利,如果没有像样的装备,可谓寸步难行,身份证明、日常的生活用品、药物等东西都是不可或缺的。古人也一般结伴出行,或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出发,或是和仆人、侍卫、书童等一同出发,断不能说走就走,这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人多了也能帮忙携带东西。
登山时,一双合脚的鞋子是舒适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世界上最早的登山鞋——谢公屐在南北朝时期被喜爱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所发明。木屐为古代平常的鞋,但用于登山还是多有不便,谢灵运上山时将木屐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这样就可以便捷行走山路,这样拆卸方便的木屐就被后人称作“谢公屐”。
脚踏登山鞋,手拿登山杖的形象,也常见于表现苏轼的画中,“东坡笠屐”这一题材即为苏轼脚踏木屐而手拄竹杖,这竹杖也就是后来的登山杖。
自宋代以来,“东坡笠屐”就成为画家们津津乐道的绘画题材。李公麟为苏轼好友,在《东坡笠屐图》题跋处他写道:“东坡一日谒黎子云,途中值雨,乃于农家假篛笠木屐戴履而归。妇人小儿相随争笑,邑犬争吠。东坡曰:‘笑所怪也,吠所怪也。”苏轼访黎子云遇雨,在农家借篛笠木屐,大概是穿得很奇怪,因此大家笑话他。苏轼本人在《访黎子云》一诗中还写道:“东行策杖寻黎老,打狗惊鸡似病风。”说拿竹杖向东走找黎子云,惊得鸡狗像得了疯病似的,也因此“东坡笠屐”有时也会表现竹杖。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本就是他的著名词句,苏轼的其他画像中也多有竹杖。
不过,古人的登山装备也是不断发展的,就像我们今天的运动员跑步和跳远有钉鞋,古人也发现在鞋底加装铁钉可以增大摩擦防止脚滑,于是就出现了“钉鞵”(xié)这一器具。钉鞵就是用皮制成的鞋,鞋上打油蜡而底下加装铁钉,和现代的钉鞋也没什么区别了。宋真宗封禅泰山时,士兵们就穿钉鞵用以登山防滑。
姚鼐说是和朱孝纯一起爬山,但知府出行,哪能没有随从仆役,大概在他们换上轻便的衣服,踩上合适的登山鞋,带上登山杖出发后,随从们就会带上要用的生活用品伴随他们行进了。姚鼐与朱孝纯打算在山上过夜,第二天观看日出,故而像古人旅行的常见器具如铺盖、炊具、食盒、帐篷、板凳、蓑衣、夜壶等用品,都还是需要带着的。
这些东西除了肩扛马驮,很多也会被古人放入登山包中。古人也有登山包,只不过不被称作登山包,而是叫做“游山器”,游山器是由竹子编成的小背篓,堪称户外背包的鼻祖。
古人的“登山包”比较难见,但在著名的玄奘法师画像《玄奘负笈图》中有另一类出行背具“笈”,是盛放经卷的木箱。图中的笈的竹架延伸到了法师的头部,可以遮风挡雨,上面还挂了一盏小夜灯,方便赶路。
风雪泰山行
姚鼐和朱孝纯上山的道路遍布霜雪,一路上大雾弥漫,石阶又被冰冻得很滑,不很好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好在他们装备齐全,倒也能够慢慢逐级攀登。从泰山南边的山脚出发,他们共要爬七千多级石阶,才能到达山顶。泰山南面有三谷,也即三条水道,姚鼐一行人选择的路线是先从中谷进去,走到一半,翻到西边的水道,如是再到泰山山顶。三谷的路线无论从哪一谷走,最后都会汇合到中天门,再沿中天门而上到南天门,最后到泰山山顶玉皇顶。
姚鼐与朱孝纯这一路虽艰险,但到底没有发生什么意外,在十二月二十八日的傍晚,他们终于到达了泰山山顶。雪山的晚晴安详而明媚,雪光映照着南面的天空,夕阳下的泰安城与之交相辉映,半山腰的云雾,像一条舞动的飘带,这正是姚鼐写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日照城郭”“雾若带然”。
雪中观日出
由于山上寒冷,加之登山疲惫,姚鼐一行人之前准备的诸多用具就派上了用场。只是虽然准备充分,但山中条件也是简陋,匆匆布置后,他们便休息下了,待得第二天的五更,姚鼐与朱孝纯一起到了日观峰上的日观亭欣赏日出。
大风扬起积雪,日观亭东面云雾弥漫,几十个积雪的山巅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天边的云彩形成了一条直线,呈现出迷蒙的颜色。太阳渐升起了,红得像朱砂似的。山峰和云彩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被照到,时而红,时而白,颜色纷繁错杂。群山像在朝山顶鞠躬,而太阳更高了,日光照亮了整座山。“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我们今天一起登临泰山顶端了,难道还会和世间的平常人一样吗?这是姚鼐观赏此情此景后在诗文中的感叹。
日出极壮美,却也极短暂,观赏日出后,姚鼐与朱孝纯又去了日观亭西面的东岳大帝庙和碧霞元君祠游逛了一番。如果是在三、四月前来,这附近怕是几乎无处落脚,因为登山香客多,甚至有人会跌落山崖或被踩踏致死。姚鼐登山是在十二月二十八日,第二天因为是小月所以正好是除夕,虽还有香客天不亮就爬山进香,但到底人不很多了。香客们先朝拜东岳大帝,一路焚香祈祷直达碧霞祠,在碧霞祠外的西神门,随着掌号人的号响向箩筐投钱。所谓“西神门上张声号,泰山奶奶早知道”,投钱后香客们才会安心进祠上贡祈祷。
碧霞元君祠东侧有乾隆皇帝的驻跸行宫,再就没什么值得游逛的了。比起庙宇、行宫,更吸引姚鼐他们的是下山路上的石刻,历代文人在泰山遗留有诸多墨宝,静待有识之士欣赏。只是可惜的是,唐高宗以前的很多古老碑刻都模糊漫灭了,而一些偏僻的、不正对道路的石刻,因为时间有限,也就来不及去看了。
姚鼐对泰山的最后印象是日观峰附近数里齐膝的雪、山上青黑色的又平又方的石头和路边生长在石头缝里的平顶的松树。下山后,姚鼐在泰安又客居了几日,就返还京城,举家南归回了家乡,而他与挚友朱孝纯的再次相聚,也已经是两年后的事了。
姚鼐与朱孝纯的这次泰山同游,可谓古人游览山岳的典范,呼朋引伴,相约登高,游记山水,互赠诗词,文人墨客的登高远足,大抵如是。至于不会舞文弄墨者,也并不会因不能作诗文记录而无法游逛山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之乐,为每一个愿意欣赏美的人开放。
参考文献:
[1] 车锡伦,萧宝万.姚鼐《登泰山记》所述泰山南麓三谷订正[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78-80.
[2] (清)姚鼐著. 惜抱轩全集[M]. 北京:中国书店, 1991.
[3] 刘桂传.关于姚鼐登泰山的路线[J].现代语文,2003,(12):28.
[4] 丰湘.明清时期泰山旅游活动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6.
[5] 袁莹.姚鼐游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6] 王尚.泰山中路人文景观的历史演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
[7] 袁宏.登山文化源流探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5):27-30.
[8] 姚路嘉.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历史考察[D].山东体育学院,2017.
[9] 姚路嘉,袁宏,马腾.中国古代登山活动的历史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01):60-63.
[10] (清)朱孝纯辑录;郑澎点校. 泰山图志[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9.
[11] 周郢.明代泰山“山轿示禁碑”考释[J].民俗研究,2020,(02):153-157+160.
[12] 姚路嘉,曹莉.古代齐鲁登山活动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价值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20,56(04):77-81.
图片 | 尹博
排版 | 刘慧伶
设计 | 王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