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级新股再现:英伟达第二还是中石油第二)
文|小卢鱼
编辑|杨旭然
本周,摩尔线程这只“国产GPU第一股”正式启动科创板申购,以114.28元/股的发行价拟发行7000万股,募集资金80亿元,成为今年A股最贵IPO。
其询价反响已经极其热烈。数据显示,267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7555个配售对象提交了有效报价,有效拟申购数量总和达704.06亿股,对应战略配售回拨前网下初始发行规模的有效申购倍数为1571.56倍。
翻译一下就是,已经有267家专业的投资公司动用了他们管理的7555个不同的投资产品,集体来抢购摩尔线程的首发新股。
即便是那些本身对摩尔线程并不感冒的投资者,可能也会因为持有的理财产品间接参与到这场“打新”之中。
而对于那些想要吃到这块大肉的普通投资者来说,仅0.03635054%的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注定会让绝大多数人美梦成空。
在上证指数在4000点附近僵持的时候,我们又见到了一个超级IPO的诞生。创纪录的融资规模、光速的上市进程,以及市场对国产高端GPU龙头企业的空前热情,都让这次摩尔线程的上市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但顾虑始终存在,毕竟回顾A股历史上的几次大大小小的牛市和结构性的大行情,超级IPO与见顶二字总是纠缠不清。
本文是来自《巨潮WAVE》内容团队的深度价值文章,欢迎您多平台关注。
01 回暖
“牛市”通常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迅速提升,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为承接大型IPO所需的巨额资金提供了可能。
当然,对于投行等相关方来说,这也是难得的利益兑现窗口期。
就在本轮结构性牛市启动之前一年,中国的IPO市场说是陷入冰点并不为过。
根据Wind金融终端数据,2023年A股市场共有313家企业完成IPO,合计募集资金3565.39亿元人民币。尽管与2022年相比,IPO数量下降26%、融资额下滑39%,但放眼全球,A股的IPO规模仍然相当庞大。
考虑到当时的大盘是持续走低、时不时就要“保卫3000点”的行情,投资者对“A股是融资市不是投资市”、“相信A股定投纳指”等批评越演越烈,并最终引发了监管层面的注意。
受2023年“827新政”后IPO阶段性收紧影响,2024年A股IPO市场出现明显收缩,首发家数降至100家,融资规模骤降至673.53亿元,同比降幅分别达68.0%和81.2%。
同一年,人称“IPO之王”、任期内平均每天有超过1家公司上市的易会满也从证监会主席的位置上离任。到了今年9月,易会满家族的IPO腐败故事已经传遍网络,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回应了当初股民们的泣血啼哭,问题被悄悄正视起来。
但优秀企业的IPO之路不可能因为监管问题而停止,资本市场的更新迭代必须继续向前,才能真正符合公众利益。
随着科技行情的火爆,今年A股IPO市场呈现出温和回升态势。截至11月25日,首发上市企业家数达97家,融资总额超1000亿元,较2024年增长了48.5%
今年港股市场更是实现跨越式增长,1-11月完成89家IPO,募集资金总额飙升至2582.75亿港元,创下近五年来的新高。
科技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两年前还是两年后,A股IPO向高科技行业倾斜的态度都始终一致,而且已经难以改变。
企业和投行的选择也不难理解,市场缺乏流动性、估值偏低的时候上市等于是贱卖股份,一级市场的投资方完全不能答应。
等到了资金充裕、情绪乐观的牛市时期,投资者会更倾向于投资符合宏大叙事、具备颠覆性潜力的公司,IPO就变得更加有利可图了——尤其是超级IPO。
对于那些需要巨额融资、且故事足够吸引人的超级科技公司来说,估值高、关注度和投资意愿都高的牛市,是千载难逢的上市窗口,绝对不容错过。
以摩尔线程为例,“国产AI算力的希望”、“中国版的英伟达”之类的营销,完美契合着如今AI浪潮与国产替代、自主可控这两大当下最强劲的叙事逻辑。
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投资者们已经彻底相信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
“买到就是赚到”。
02 癫狂
超级IPO与牛市从来都是双向影响的关系。牛市会诞生超级IPO,超级IPO又反过来影响牛市的走向。这在A股的历史中已被多次证明。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中国石油。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正是这家巨无霸公司的上市,终结了A股在本世纪的第一次大牛市。
2007年11月5日,万众期待的中石油回归A股,发行定价仅为16.7元,却以48.60元的价格开盘,涨幅达到惊人的190%,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机构的预期。本就已经被中国神华等蓝筹股IPO造富效应眼馋到的散户,已经彻底陷入疯狂。
当时A股平均市盈率已高达67倍,中国石油H股价格仅19.6港元,与A股的溢价超过100%,价差巨大。其上市首日股价便高开低走,至今没有真正回到过此前的价位。
如果有人在20万元于中国石油上市首日的开盘价买入,并持有至今年上半年,那么他的账上大概还剩5.3万元(股票市值3.55万元 + 累计分红1.75万元),毫无解套的希望。
没有投资中国石油的股民也并不安全。中国石油上市时冻结的3.3万亿之巨的申购资金,和上市当天700亿元的惊人成交额,都成了大盘崩塌的导火索。
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居民银行存款还不到17万亿元,A股两市一天的成交金额也不过1926亿元。中国石油这种超级IPO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完全到了“吸干榨净”的地步。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2008年初中国平安发布的1600亿天量融资计划和浦发银行的400亿增发计划。“聪明绝顶”的金融家们看到市场里游荡的万亿财富,便想在经济下行前备好充足的粮草过冬,却最终让上证指数开启暴跌模式,一泻千里。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超级IPO都会直接终结牛市,如2020年的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从受理到过会仅用19天,募资200亿元,同样是创纪录的超级IPO。
不过中芯国际上市时A股两市成交金额已经达到了15057亿,中芯国际当天480亿的成交金额只占大盘的3%,对指数的影响也基本局限在科创板内部,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远远小于中国石油的那次IPO。
而且从后续表现来看,中芯国际上市后A股并未立即转向熊市,两市成交额连续14个交易日仍然超过万亿。2020年整体来说,也是一个结构性牛市,一个由宏观环境、政策导向和市场资金行为共同造就的结构性牛市。
中芯国际IPO不仅在短期里面带动了半导体板块行情,更对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起到了驱动作用,其战略配售吸引了包括中微公司、上海新阳、韦尔股份等14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投资,形成了紧密的协同发展联盟。
这种拉动效应已经通过订单,体现在了上下游企业后来的发展中。正因如此,本轮牛市中,中芯国际和它的产业同盟们都有不错的涨幅,中芯国际的股价也从破发反弹到比发行价还高20%。
03 回归
单从体量来说,摩尔线程IPO对大盘的影响力远不会有中国石油IPO那么大,甚至比中芯国际IPO那次都要小不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应该有限。
但如果从估值泡沫、市场情绪角度来考虑,其中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摩尔线程目前是按照122倍左右的静态市销率来定价的,这远超了大部分科技公司,甚至超过了寒武纪这个今年“股王”在上市初期的估值水平。
随着摩尔线程上市收官,市场关注点很难不从其技术故事转向盈利能力。根据招股书的披露,摩尔线程预计最早于2027年实现盈利,这意味着两年时间里公司营收要从8亿元左右增长到60亿元,毛利率还要提升至61%。
在经济基本面普遍承压的大背景下,硬科技板块有成长优势。但任何一家科技公司想在营收和利润上实现如此大的跨越,都不会是件容易的事情。
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GDP增速为4.8%,但当季增速较二季度下降了0.4个百分点,降幅为7.7%,反映前期高增长对当期支撑力下降。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征兆,而且目前投资、消费、出口数据也确实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趋势下行。
但中观工业数据短期内并没有显著恶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今年三季度累计同比增速为6.2%,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显著高于整体工业增速,分别快3.4和3.5个百分点,反映工业内部结构升级的趋势相当明显。
工业生产数据之所以仍有韧性,一方面,这或许与出口仍然保持较高增速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销售传导至生产的时滞,以及“反内卷”政策带来的影响有关。
总的来说,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还是生产强、需求弱,牛市刺激消费、科技和消费反哺经济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相比产量、销量变化,价格变化或许才是未来几年企业盈利的主要拉动因素。
宏观经济指标也给出了这方面的积极信号。
观察价格走势,三季度的CPI同比始终处于接近零值的低位波动,而PPI同比虽仍为负,但降幅明显收窄,远超CPI同比的边际改善,这一分化表明,工业品价格的修复节奏快于消费品,工业企业可能会更早实现盈利修复。
永远不要忽视企业盈利在牛市的重要性。虽然牛市前期可能是由政策面和资金面驱动的,甚至可以是一个没有EPS的牛市,但是牛市越往后走,投资者就越挑剔,基本面的重要性就越高,尤其是在我们期待一个慢牛、长牛的情况下。
对于高风险偏好资金来说,摩尔线程上市后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还是会具有吸引力,GPU这个全球关注度最高的新赛道,也仍然存在表现的空间。
但对于更多比较谨慎冷静的资金来说,近距离围观以积累经验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