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多边数字货币桥的新征途)
历经四年多的探索,多边数字货币桥(JISR)项目开启落地实施征途。
2025年11月19日,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出席中国-阿联酋支付合作项目启动仪式,见证阿联酋多边数字货币桥(JISR)项目正式启动。
所谓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主要是致力于打造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扩展性且符合监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通过覆盖不同司法辖区和货币,探索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实现更快速、成本更低、更安全的跨境支付和结算。
2021年2月,在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2024年6月,沙特中央银行加入这个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
具体而言,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是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建立的多边跨境支付平台。多国央行可以在这个平台发行各自的央行数字货币,并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的兑换。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相关商业银行,基于真实的跨境贸易背景完成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支付结算。
相比传统的企业跨境支付存在流程长、链条多、费率高等挑战,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通过央行数字货币开展跨境支付结算,一方面显著提升资金到账效率,另一方面降低至少50%的交易费率。
某国有大型银行负责数字人民币业务的主管李浩向记者透露,在JISR项目实施初期,企业需符合相关条件,方能基于真实跨境贸易背景参与数字人民币与数字迪拉姆的跨境支付与兑换。随着JISR项目运营日益成熟,未来更多企业有望参与其中。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最小可行化产品(MVP)实践,JISR项目在平台治理架构、法律框架、业务规则等方面制定更详尽的规定,各参与方的区块链节点本地部署及运营机制也相当成熟,将成为中国—阿联酋企业高效完成跨境贸易支付结算的新路径。”他指出。
记者获悉,JISR项目的实施,表明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无损、合规、互通三大原则得到各方认可。
无损原则,是央行数字货币应当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健康发展和金融的稳定,一国的数字货币不应该损害其他央行的货币主权和货币政策独立性。
合规原则,是指央行数字货币应当遵守各国关于外汇管理、资本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做到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匹配。
互通原则,是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充分复用现有基础设施,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实现不同法定数字货币系统之间,以及其与传统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
具体到操作环节,若一家阿联酋企业通过阿联酋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向中国企业支付贸易货款,分成四大步骤:
第一步是数字迪拉姆“上桥”。基于互通原则,阿联酋央行将数字迪拉姆系统与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节点互联,当地商业银行从数字迪拉姆钱包将相应数字迪拉姆金额自动转移到其在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开立的多币种钱包。
第二步是完成跨境支付。阿联酋相关银行在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发起一笔跨境支付,将相应的数字迪拉姆支付到中国央行在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的多币种钱包。基于合规原则,上述支付指令发起后,系统先自动根据双方央行配置的规则进行权限及限额检查,其次要求发送方进行合规(确认贸易背景真实性等)及反洗钱检查,确认发送交易,随后这笔数字迪拉姆通过区块链送达中国央行的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节点。
第三步是外汇兑换同步交收,在收到数字迪拉姆后,中国相关银行在多边数字货币桥平台与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外汇兑换同步交收(PvP),将数字迪拉姆兑换为数字人民币。
第四步是数字人民币“下桥”。中国相关银行向中国央行发起下桥数字人民币请求,等数字人民币“下桥”后,银行迅速向中国企业划转相关贸易货款。
11月3日,中国央行副行长陆磊在“香港金融科技周2025”期间表示,中国是最早启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和应用试点的国家之一,在理论设计、技术架构、应用场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的无损、合规、互通三原则,已经成为法定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原则。
李浩认为,随着中国—阿联酋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JISR项目实施动还将推动两国加快跨境贸易投资本币结算进程,降低对美元作为中间结算货币的依赖度,此举既能减轻贸易企业在两次换汇过程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还能显著降低贸易付款的操作成本。
在他看来,JISR项目的实施,还将给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带来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方案。
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推出三大业务平台——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
其中,数字人民币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探索运用法定数字货币解决传统跨境支付中存在的痛点;数字人民币区块链服务平台为各场景和行业类区块链提供标准化的跨链交易信息转接和链上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数字资产平台提供标准、即用的金融级数字资产服务,支持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将业务拓展至链上。
随着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面世,多家银行正搭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风控、合规、系统支持、业务拓展团队。
近日,李浩所在的银行对数字人民币业务团队加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流程、分布式区块链技术发展趋势、国际跨境贸易投资相关法规政策、跨境资金支付转账反洗钱规定的培训,从中选拔多位人员加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团队,增强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的服务能力。
记者了解到,在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正式面世实施之际,欧美大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推进“代币化”的跨境资金转账服务。
花旗银行金融服务部支付业务主管Debopama Sen向记者表示,花旗银行正通过区块链技术提供代币化的资金跨境转账服务,即企业先将资金转化成花旗银行内部发行的“加密数字货币”,就可以在7*24小时内将加密数字货币以“点对点”方式,迅速转账到其在花旗全球网络开立的各个账户,实现资金即时转账,从而提升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
李浩指出,无论是代币化跨境转账,还是基于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开展跨境贸易投资支付结算,都需要满足各国在跨境资金流动方面的反洗钱等监管要求。通过市场研究,他发现在某些对资金跨境流动监测及审核要求较高的国家地区,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颇受企业欢迎,尤其是其具备跨境贸易本币结算的特点,令相关跨境贸易支付诉求容易获得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的“放行”。
此外,西方国家不少企业青睐加密数字资产投资,对代币化跨境转账的兴趣相对较高;亚洲地区不少国家企业更看重跨境贸易投资支付的合规操作性与监管要求,对多边数字货币桥项目更有“好感”。
陆磊指出,中国央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等多个货币当局共同探索,形成了以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为范本的多边合作模式。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将基于央行合约、平等治理和区块链架构,连接各经济体支付系统和法定数字货币系统,实现多币种的秒级直通式跨境支付。
“与此同时,还要依托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平台,为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合作提供中国方案。”他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