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绿能BC技术引领行业迈向“价值发电”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隆基绿能BC技术引领行业迈向“价值发电”)

11月27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太阳级硅及光伏发电研讨会(21st CSPV)在安徽淮南拉开帷幕。作为光伏领域的标杆性会议,CSPV始终与产业共成长,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动力。本届大会上,隆基绿能展示了其突破性的HPBC 2.0技术,与到场专家凝聚共识,共同推动行业迈入从“效率竞争”转向“价值发电”的新纪元。

光伏行业凝聚共识,从"效率竞争"到"价值发电"

从“效率竞争”迈向“价值发电”。这已成为当前光伏产业最鲜明的共识。在本届CSPV现场,与会嘉宾围绕“如何以技术创新驱动全球能源体系转型”展开热烈讨论。随着光伏从补充能源逐步走向电力系统的核心,行业对技术的要求也跃升到更高维度:不再仅仅关注组件效率的数值突破,而是更加重视系统整体的高可靠性、全场景适应性与平台化发展潜力。隆基绿能此次参与同台论剑的BC技术,正是对这一趋势的有力回应与实践证明。

长期以来,光伏行业的竞争焦点高度集中在电池与组件的转换效率上,企业纷纷投入巨资冲击实验室效率纪录。随着技术路径逐渐收敛、市场应用日益成熟,追求效率外,也需全面提升光伏系统的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的焦点,正悄然从“效率优先”转向“价值为王”,更加关注光伏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实际发电表现、运行可靠性以及在多样化场景中的经济性。

“隆基HPBC 2.0技术的产业化突破,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隆基绿能集中式产品管理中心负责人陈军在演讲中强调,“我们不仅仅追逐效率,同时以BC平台型技术为基础,系统性地回应了光伏成为主力能源过程中的三大核心命题:如何发电更多、如何在复杂环境下稳定发电、如何在全周期内可靠发电。”

相较于TOPCon与HJT等技术路线,BC技术在结构上具备天然的效率优势:正面无栅线实现100%受光,背面精细化PN区设计与全域高质量钝化接触,使其在光管理、载流子收集与钝化效果上实现协同优化。隆基通过整合泰睿硅片、激光图形化、层级绒面及多层钝化膜等核心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与外观一致性。

“BC技术作为平台型技术,可与多种技术路线叠加,BC电池效率已突破27.0%,接近单结晶硅电池理论效率的92%,未来效率可达更高。”隆基绿能中央研究院研究一院负责人童洪波在技术分享环节指出,“BC技术是目前最接近单结晶硅电池理论效率极限的技术路线,较TOPCon和HJT优势显著。”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隆基在关键工艺与材料上的持续突破:泰睿硅片带来全平台0.09%的效率提升与更优机械强度;先进激光图形化技术实现PN区精准隔离;全方位钝化结构与BC-0BB正面无主栅技术则进一步降低电学损失,提升输出性能。

高效率意味着在相同的面积下,HPBC 2.0组件能够产生更多的电能,从而有效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提升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例如,在一个大型光伏电站项目中,采用HPBC 2.0组件相比传统组件,可以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上多安装一定比例的组件,从而显著增加发电量,为投资者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光伏应用场景多样化,BC高可靠性护航全生命周期

光伏电站作为一项长达25至30年的长期资产,其全生命周期的发电稳定性与可靠性是衡量“价值发电”的核心基石。为保障HPBC 2.0组件在各类严苛环境下的持久性能,隆基构建了覆盖全场景的加严可靠性测试体系,包括复合老化测试、盐雾、氨腐蚀等一系列关键实验,并建立起贯穿产品设计、材料选型、制造工艺与户外实证的全周期可靠性标准。

尤为关键的是,隆基通过BC与TOPCon技术的对比研究,揭示了HPBC 2.0在结构层面的内在稳健性优势。其功率温度系数优于主流TOPCon产品,从物理机制上确保了在高温环境下更低的功率衰减,可为电站带来更多的发电增益。此外,HPBC 2.0采用全背面焊接配合特殊的电路设计,能够在单片电池被遮挡时形成多路径电流疏导,仅影响局部发电单元,而不会导致整串功率大幅下降。

户外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其可靠性表现。在落叶、积雪、杂物等遮挡场景下,HPBC 2.0组件的发电损失显著低于常规组件,热斑温度可控制在约90℃,远低于常规组件的约160℃,从而在提升系统发电效率的同时,极大增强了电站的防火安全性与运行可靠性。

在弱光性能方面,隆基通过硅片电阻率优化、防热斑设计、激光清洗工艺升级与背面图形结构改进,系统性地增强了HPBC 2.0在低辐照条件下的光电转换能力。综合优化使组件在200 W/m2弱光环境下效率相对提升达1.9%。北方地区冬季实证数据表明,即便在双面率略低于对照TOPCon组件的情况下,HPBC 2.0的单千瓦发电量仍实现优于TOPCon的发电增益,有效拓展了每日有效发电时长。

基于上述多重技术保障,HPBC 2.0组件可实现首年衰减不超过1%,并保持线性年衰减率仅0.35%的稳定输出。在30年的运行周期中,该产品有望持续保持更高水平的功率输出,为客户带来约1%的额外价值增益,真正实现全生命周期内发电收益的最大化。

BC平台化技术赢在当下,剑指未来

BC技术的卓越之处,不仅在于它代表了当前晶硅电池技术的顶峰,更在于其作为开放、平台型的技术架构,为光伏的下一阶段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叠层技术被广泛视为突破单结硅电池效率极限的必然路径。目前主流技术路线包括两端、三端和四端等不同结构。其中,BC电池凭借其正面无栅线的独特优势,不仅具备高转换效率,还能在层压过程中有效避免对软晶格钙钛矿顶电池的损伤,保障叠层结构的完整性与性能稳定性。

同时,BC技术所积累的关键工艺,如高质量钝化接触、极致光管理、先进金属化等,均可无缝迁移至两端叠层电池的底电池设计中,助力实现电压匹配,推动平米级组件效率突破27%以上。

除了在叠层方向的天然适配性,HPBC 2.0也展现出强大的平台扩展能力。其背接触结构与正面无电极设计,为后续技术集成提供了高度灵活性。未来,隆基可基于该平台进一步融合智能电网接口与储能系统,增强光伏发电的可控性与电网适配能力,提升能源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与消纳水平。

在第二十一届CSPV大会上,隆基绿能展示的HPBC 2.0技术,不仅体现了其在性能上的全面领先,更标志着光伏产业正式从“效率竞争”迈入“价值发电”的新阶段。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具备高效率、高可靠性、全场景适应性与平台化拓展能力的HPBC 2.0,将在未来光伏市场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正如“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所言:“BC会是长期的赢家,在未来叠层时代,BC电池凭借结构优势,依然会在叠层电池领域大放异彩,经久不衰。”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