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单村独斗”到“片区共生”:农业大省乡村振兴的组团发展样本)
在拥有5.4万个行政村、3400多万农村人口的山东,一场以“片区化”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变革正悄然改写乡村发展逻辑。
所谓“片区化”,即把距离相近、功能相近、产业相近、有发展潜力的若干村作为基本单元,因村因地制宜,按照群众需求,连片规划、连片建设。
山东是农业大省,肩负着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大使命。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多数村庄规模小、人口少,发展基础、资源禀赋有限,难以集聚外来要素,难以支撑“五个振兴”统筹落地。
近年来,山东多地尝试片区化推进、组团式发展,适应农村发展规律,一体化推进乡村发展,探索出一条破解资源分散、产业弱小、人口外流等难题的系统性路径。据了解,目前,山东省市县已分类启动建设片区2070个,覆盖行政村1.8万余个,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近期,经济观察报记者跟随“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山东实践”行进式主题采访团,实地走访烟台、威海、青岛、潍坊、临沂五地,从“点上突破”向“面上提升”,深入了解片区化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在齐鲁大地上的创新实践。
跨村联建,从“单村独斗”到“片区组团”
片区化建设的核心逻辑,是打破行政壁垒与发展孤岛,立足“地缘相近、产业相融、文化相通”原则,将零散村庄整合为功能互补的协同单元,通过资源统筹、机制创新,让乡村发展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突围”。
烟台莱州市“金山银海 和美金城”乡村振兴片区,以“金山”和“银海”为两级支撑。
据莱州市金城镇党委组织委员、宣传委员宋爽介绍,金山方面,该片区依托矿产资源,围绕黄金产业链条,成立各类配套公司17家,发展村办集体企业集群,带动周边村庄集体增收600余万元,10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银海方面,联合征收土地建设现代渔业园区,与金城镇17.5公里沿海养殖带高效联动,惠及周边17个村庄、212家养殖户、6500户村民,村集体和村民海域、土地流转的收入达7000万元。
“金山银海”乡村振兴片区涵盖10个村庄,由城后王家村、新城村、埠西村三个龙头村牵头,各自带领3—4个村庄组建联合党组织,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以强带弱、一体谋划组织建设、产业布局与民生服务。据了解,2024年,该片区集体总收入超过3200万元,年总产值超过2亿元。
“我们把城后王家村、城后刘家村、城后万家村、城后张家村、城后曲家村这五个行政村的产业统筹到一块,抱团谋发展。”城后王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进义表示,以前各村“单打独斗”,想发展难找门路。现在通过“跨村联建”,10个村拧成一股绳,黄金产业做支撑,基础设施齐配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企携手助发展,据王进义介绍,由城后王家村牵头的“铸造+建材+建筑+仓储”产业集群新增3个扩能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带动300余人就业。
发展红利最终惠及村民。
王进义说道:“在城后王家村,75周岁以上的老人每天都能免费吃午餐。村内设立幼儿园,本村村民可以免费上学,周边村民享受半价优惠。卫生室提供平价服务,养老院也免费向75周岁以上老人开放。”
据了解,目前,“金山银海”乡村振兴片区累计投入50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成“三纵四横”7条主干道路升级改造99000余平方米,建设12处活动场所,新增绿化2.5万平方米,所有村庄实现入户道路硬化;城后王家村重点布局养老、医疗、幼儿园、文体中心等功能区;新城村依托5000平米仿古商业街、金石景观园、新城广场大集等载体,完善商超、健身、夜市等配套服务。
资源整合,催生产业聚变
片区化建设的核心突破,在于打破行政边界造成的资源分割,通过统筹规划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这个涵盖了10个村庄的片区,秉持“原山原水原生态、原汁原味原生活”理念,连片规划,系统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既保留“一村一特色”,又实现抱团发展。
“无策划不规划,无规划不建设”,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党工委书记祝增建表示。
该片区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壮大5000亩樱桃、1000亩茶叶等特色产业,打造24个百亩产业园,5个村庄获评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引进19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果酒、薯干等25条产业带;落地無比方花园、齐长城文化馆等56个项目,形成“春观樱山、夏游花海、秋尝百果、冬享雪趣” 的全季旅游模式。
目前,该片区年均接待游客超60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带动108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集体年收入均超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3万元。2025年,该片区已举办新春游园会、滑雪邀请赛、赏花季、樱桃采摘节等10场主题节庆,推出“樱花护照消费券”等56个文旅活动,累计接待游客6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9300万元。
创新运营机制让资源活力充分释放,杨家山里乡村振兴片区的一个创新性做法在于打造山东省首家乡村振兴一体化运营平台。祝增建表示,一体化运营是构建“1+1+N”联动运营模式,即“一个杨家山里品牌+一个民企主导的运营平台+政企村民共建共享”,将景点、民宿、农家宴等资源集聚成势,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服务。
杨晓霞是该片区山水贤居农家宴的经营者。2021年,杨晓霞回乡创业,投入15万元改造自家老宅,凭借该区的火热发展,经营的第一年,杨晓霞便收回成本,并于第二年加倍投入其中。“多亏了片区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我们既能直接收购当地菜农的新鲜食材,还能和周边民宿联动打造特色旅游套餐。”她说。
杨晓霞的经历是该片区发展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统筹规划后,该片区153处闲置农房变身精品民宿、乡村咖啡馆,18亩闲置土地盘活为红色驿站,自2024年9月启用以来已承接32个培训班1784名学员。
作为片区的建设运营主体,青岛融源杨家山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片区村庄成立合作社,联合打造“杨家山里院子”旅居品牌民宿、“梧桐花开”品牌餐饮、“黄泥巷”网红打卡地等文旅产业项目。该公司董事长宋苗苗表示,目前这些项目已为周边提供120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200余名返乡青年就业创业。
创新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如果说资源整合是片区化建设的“硬支撑”,那么机制创新就是激活发展活力的“软密码”。山东各地通过跨村联建、党建引领、村企合作等多元机制,让片区从“物理整合”走向“化学融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临沂市费县上冶镇便是一个鲜活的案例。费县上冶镇党委书记续利民表示,全镇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取消了8个工作区设置,成立4个片区党委,配备精干力量32人,做到人员、阵地、车辆、经费、职责“五有”,片区党委书记由镇副科级领导干部专职担任,构建了“党建引领、要素激活、产业支撑、体制保障”的片区建设新机制。
据了解,该镇按照“1+4”的片区布局——全镇1个大片区整体推进,根据村庄布局、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因素规划紫荆水韵、点石成金、西葫福禄、产城融合4个小片区差异化发展,分别建设和美乡村示范区、产村融合引领区、特色农业种植区、城乡融合试验区。
“点石成金”乡村振兴片区是其中的一个小片区,覆盖18个行政村、3.5万人。费县上冶镇水湖村党支部书记陈肖辉表示,通过探索“协会指导、支部引领、工坊共创”的模式,盘活村内的闲置学校、废弃厂房等资源进行商业化运作,规划建设了集研发、仓储、展销、物流等于一体的水湖金蛋创意产业园,带动325家共富工坊融合发展,1000余人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
在片区内,曾因一档综艺节目砸出圈的“金蛋”,在这里形成了产业链。目前,该片区生产的“金蛋”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实现了年产3亿枚、年产值达8亿元的蝶变。
“金蛋产业虽小,却蕴藏着致富的大能量。我们片区串联起原材料、金蛋、金花装饰、封口贴、木锤、包装纸箱制作等细分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覆盖。”续利民表示。
“有了政府搭建的平台,电商直播间、物流快递平台都入驻到我们村,销售运输更加方便了,同时我们通过成立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了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产品从过去的单一金蛋品种,发展到现在的教学教具、香薰挂件等多样化产品,我们还以‘金蛋+艺术’‘金蛋+文化’为发展模式,实现了二三产业融合,产值从原来的年销售额100万元左右,增长到现在的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费县上冶镇石膏工艺品协会会长、费县庆源工艺品总经理徐庆友说。
续利民表示,下一步,上冶镇将进一步深化拓展片区建设思路,推动片区由“小片”向“大片”集聚,发展重点由规划建设向管理服务转变,在规范提升、系统配套、运营维护和就业保障、社会服务上下功夫,努力将片区建设成为“点亮乡村”的“靓丽名片”。
乡村“新增长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寿光市古城街道,一颗小番茄正在撬动大市场。
“七彩番茄·魅力古城”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位于寿光市古城街道。据古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祥滨介绍,该片区围绕“番茄育繁推一体化示范区”核心,以“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番茄全产业链聚集地”为定位打造了三大聚集区。
其中,府前街育种育苗聚集区建成68家标准化种苗繁育基地,年育苗量突破9亿株,牢牢掌握产业“芯片”;幸福路品种展示推广聚集区建成全国最大番茄品种展示基地;南辛路优质番茄产销聚集区拥有260余家专业合作社,2.3万亩种植面积年产35万吨番茄。
寿光前疃村的转型是该片区发展的生动缩影。1997年,前疃村开始修建大棚。近年来,前疃村党支部整合原有的7家蔬菜市场,牵头领办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一体模式,实现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质量检测、品牌打造、包装销售“六统一”管理。
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殷凤海说道:“我们年销售番茄达到500万斤,年交易额超1.5亿元。村民年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万元,到现在超过20万元。”
产业升级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90后张佐民原是某企业的车间主任,夫妻俩年收入不足10万元。2016年,他回村建设了两个新式大棚,不久后妻子也回乡帮衬。现在,一个大棚的毛收入就超过了45万元。
“年轻人有闯劲但缺技术,村党支部安排种植能手结对帮带,还会对接银行提供信贷支持。”殷凤海说。
殷凤海提及,目前当地的小番茄,已通过冷链物流直达北上广深的盒马鲜生、大润发等商超。还在雄安新区、江苏盐城等地建立大棚,让“寿光模式”走向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