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下一个五年,四川藏着哪些大机遇?

来源:尺度商业 2025-11-28 16:25:1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下一个五年,四川藏着哪些大机遇?)

11月27日,四川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在成都召开。《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审议通过。同日晚8点半,省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外权威解读四川“十五五规划建议”。

深蓝财经受邀参会并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四川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全省经济总量跨越两个万亿元级台阶、跃升至全国第五,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这些成绩,为四川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十五五”,四川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想象力的目标: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面跃升、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不仅勾勒出四川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也让外界看到了新的结构性机遇。

在我国,五年规划往往意味着下一轮“财富风口”。“互联网+”写入“十三五”,成就了互联网经济的黄金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绿色发展”被写入“十四五”,宁德时代、比亚迪、字节跳动等企业应势崛起,成为世界级公司。对于投资者与企业来说,读懂“五年规划”,往往意味着提前读懂未来产业走向。

那么,四川的未来五年,将在哪些方向继续突破?又埋藏着哪些值得关注的新机遇?

现代产业体系如何升级?三大方向定调

先看制造业。

过去五年,四川电子信息、食品轻纺、能源化工3个产业先后迈上万亿级台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全球近半数高端柔性屏、10%的动力电池和全国15%的太阳能电池片等均产自四川。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以三个“推动”总结了“十五五”时期四川制造业的发力方向:向“高”攀升、提“智”增效、扩“绿”焕新。

第一,推动制造业向“高”攀升。高端化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稳步提升六大优势产业能级,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跃升。组织开展新一轮大规模新型技术改造,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及无人机、量子科技、6G、生物制造等新赛道产业争先竞速发展

二是增强高水平技术供给,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型显示、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开展“补短锻长建新”专项行动,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常态化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核医疗等关键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0家以上、高水平检验检测平台100家以上、制造业中试平台300家以上。

三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开展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进计量、标准、知识产权等一体化布局,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引导企业建立先进质量管理体系。

四是推动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控制力。提档升级服务型制造,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塑造“四川造”金字招牌。

第二,推动制造业提“智”增效。“人工智能+制造”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答题”,我们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倍增”效应,一手抓“智能产业化”,一手抓“产业智能化”,推进制造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全方位变革创新范式、生产方式。

一是推动生产过程全流程智能化升级,加快数智化“链式改造”,提升数控化水平,更广泛布局工业机器人和数字机器人,支持工业企业加强“行业模型+专用模型+智能体”的渗透应用。

二是强化人工智能高水平供给,攻坚工业大模型训练、智能数据标注等共性技术,研发高性能算力芯片、存算服务器等,厚植人工智能底座。加速智能产品迭代升级,实施新型智能终端培育行动,推进智能手机、可穿戴产品、智能家居等消费终端换代,发展前沿通信设备、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产品。

三是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打造若干行业“产业大脑”,常态化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深度行”活动,培育百家未来工厂、千家先进级智能工厂、千个创新应用典型场景,推广千个新型智能终端产品。

四是强化智能产业体系支撑,打造智能算力体系,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语料库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第三,推动制造业扩“绿”焕新。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我们将大力培育并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

一是建设全周期全流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从产品设计、材料、能源、装备、制造到回收利用全方位绿色化转型,强化绿色制造标准引领,打造1000家以上绿色工厂、15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因地制宜培育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和零碳工厂。

二是实施大规模绿色融合技术改造,综合运用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每年实施1000个以上绿色融合技术改造项目,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高载能行业的能效水平、碳排放强度、清洁生产水平整体达到国内一流。

三是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升级发展,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装备、新型储能等产业,推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建设大规模清洁能源就地转化利用产业基地,力争绿色低碳产业占工业比重30%以上,工业用能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90%以上。

科技创新,有哪些着力点?

科技创新是四川未来五年的关键变量之一,四川将如何落实这一任务?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路松明介绍了四个重点方向:

一是全方位增强创新策源功能。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需要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

我们将着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运行,深化中央在川大院大所联系服务机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重要承载地。

着力统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培育创建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天府实验室提质增效,加快健全具有四川特色的实验室体系。

着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鼓励开展跨学科研究。

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人工智能、新材料、核医疗、生物制造、第六代移动通信、量子科技、航空航天、光电技术等重点领域科研布局,统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出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二是有组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重要途径是科技成果转化。

省委全会明确要求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我们将着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转化新型模式,发挥好新组建的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转化公司作用,贯通技术发现、评估论证、接续攻关、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全链条。

着力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优化“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双向揭榜挂帅”“校(院所)企双进·找矿挖宝”,围绕服务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完善“1+N”中试平台体系,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着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和支持政策,提升重点领域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水平,不断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科技领军企业。

三是体系化打造应用示范场景。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应用,场景应用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规模化商业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我们将着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应用示范,常态化遴选发布场景机会、场景能力、场景应用案例三张清单,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的新兴产业培育路径。

着力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和部署应用,加强人工智能同产业发展、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相结合,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

四是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我们将着力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推动高校优化调整专业学科设置,加强新工科建设,大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生成方式和组织实施方式,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等激励机制,加强科技法治、伦理、诚信、安全建设,营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着力统筹实施重点领域人才专项,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人才集聚培养功能,深化拓展省校省院省企战略合作,不断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端产业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壮大高技能人才和工匠队伍。

交通红利释放后的四川,会变得不一样

四川区域发展也将在“十五五”迎来新格局。

在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表示,“十五五”时期,四川将锚定“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统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五区共兴发展。

一方面,坚持川渝一盘棋,进一步深化与重庆的全方位合作,加快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能级。另一方面,加大省内区域发展统筹力度,按照“极核引领、次级支撑、竞相发展、片区协同”16字的总体思路,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代永波介绍,极核引领就是要提升成都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三中心一基地”核心功能。同时,深入推进成都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打造动能更加强劲的主引擎。

次级支撑就是要建强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承接重大生产力布局,建设区域医疗中心、教育中心和特色创新高地。

竞相发展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各节点城市发展活力,推动川中四市、安宁河流域等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片区协同就是要健全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机制,深化五大片区内部协同与跨片区联动,构建区域发展共同体。

未来五年,随着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重大通道建成,四川将迎来一次“交通红利”的全面释放——交通走廊正在向经济走廊演化,沿线将成为新的产业承载带和人口集聚带。

结语

从产业到创新,从区域到生态,“十五五规划建议”为四川未来五年描绘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关键产业备份”写入规划,川渝地区的发展已被推至新的国家战略高度。

未来五年,或许有更多央企、头部企业把关键产线放到四川,更多大科学装置、大模型中心落地成都,更多制造业和科技人才向西部迁移,更多资金流向新能源、AI、先进制造等赛道。这是一轮新的战略周期,也是四川一个极其关键的“窗口期”。

四川,已经做好了迈入下一个五年的准备!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行业内竞争力的护城河良好,盈利能力较差,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