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晴:服务,“有温度”才有机会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7-02-20 13:30:09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51

创业者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群体,他们都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奇虎360是我们最早接触的项目之一,周鸿祎受不了雅虎公司复杂的管理,便离职并建立了奇虎。牛根生当年为了处理蒙牛的“投毒案”,晚上就睡在鼎晖办公室的地板上。碧桂园的杨国强会躺在地上开会。同样都是躺在地上,第一个是中国企业家的常态,面对竞争,处理事务,无暇回酒店休息。第二个其实是一种习惯,这个状态更加放松,更容易焕发灵感。

“剑走偏锋”的投资

我在2005年加入鼎晖VC,2014年离开。期间我接触了100多个项目,投了大概20个案子。奇虎360是2005年投的项目,接触时间最长,2014年我们创立执一资本,奇虎360也是出资人之一。我在鼎晖投的最后一个项目是闪送,闪送A轮融资完毕后我就离开了,最近执一资本领投了闪送的C轮。

离开鼎晖是出于对市场的判断,我认为市场会发生一些大变化。快速反馈投资者的能力对做投资是很重要的,但当投资机构越来越大,必定走向制度导向。流程变得复杂,从而影响我们对早期项目的反馈效率。那时市场开始出现决策更快的天使机构,这是行业趋势。我们敢于创办一支新的基金的主要原因是世界上有很多变化,VC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些变化,这就要求每个机构有更高效的决策机制,机构中的每一个人都将一些好的创意快速的反应。

离开鼎晖之后,我们在2014年募集了第一期美元基金,主要进行A、B轮项目的投资。2015年我们募集了一期人民币基金,现在差不多投了60%。

2015年市场火热,但9月份之前我们几乎没有投资项目。那段时间市场价格太高,超出了我们的舒适区间。9月份市场价格开始下行,我们开始投资行业里的龙头企业,比如链家、我爱我家。我们认为市场相对贵的时候就要投资最好的公司,公司未来的业绩成长能够盘活目前相对高的估值。2016年市场上普遍投资决策偏谨慎,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投一些早期的项目。我们认为市场只是稍有些低迷,但仍旧值得投资。

我们2014年只投了5个A轮项目,2015年的3个金额较大的中后期项目,都在9月之后做出了投资决策,2016年至今投资了15个相对早期的项目。

居住服务是新风口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硬件、软件、服务,住房领域亦是如此。过去十几年大家不断攒钱买房解决了硬件需求,现在很多家庭做了漂亮、精致的家装,解决了软件需求。而居住服务的问题仍待解决,这其中蕴含着机会。

我们曾在这个领域投资了四家公司,链家、我爱我家、房多多、途家网。我们投资这些公司是因为他们做对了两件事:一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可盈利的经济模型,无论是新房交易还是二手房交易;二是完成了规模化和最大的密度覆盖,比如链家在北京有50%的市场占有率。

但居住领域的公司还有第三件事没有做到,就是打造使用频率高的产品。房价上升太快,年轻人越来越难做出购买新房的决策,租房却越来越方便,甚至可以拎包入住。就像外卖替代了厨房,租房会替代更多年轻人买房的需求。租房领域有很大的投资机会。中国目前还是以个人房东为主,个人房东的不确定因素会导致租房缺乏稳定性。同时租客也会由于各种原因换房,比如工作地点搬迁。租住双方都有不确定性,如何将不确定性降下来是第一个机会。对比而言,日本是金融机构做房东,租住双方的居住意愿稳定,租房也可稳定的生活。而在这方面,国内还在早期尝试。比如自如,他只做到了租房价格稳定,但房源仍然来自个人房东,供给依旧不稳定。

第二个机会是城市内部的结构性变化。以东京为例,整个东京大型都市圈人口在增加,但东京城市中心十公里以内的人口负增长。北京也存在这种机会,未来居住在二环内的人会减少。城市内部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城市功能随之相应变化,从而促进租房需求的产生。

不论是买房或是租房,居住服务行业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行业,更加人性化的行业。房子,联想到的是居住、生活,而非“升值”、“暴利”等冷冰冰的词语。居住的本质是什么?是空间。人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当人发现自己无法掌控时间的时候,就会在空间上不断花钱。

星巴克在中国这么火热并不是因为消费者喜欢咖啡,而是因为消费者的起居室不够大,星巴克恰巧提供了舒适的空间能够满足消费者会客访友的需求。实际上,星巴克做的不是咖啡的生意,而是空间的生意。旅游的火热也体现了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包括去健身房、电影院也是如此。

这种由空间需求产生的生活服务市场体量将会是原来市场规模的3到10倍。

消费金融的趋势和标准化

2016年金融领域是我们的重点投资领域,上半年投资了美利金融。它主要做二手车消费信贷和手机分期付款的金融业务。

我们投美利金融的原因在于,虽然二手车的消费信贷市场还处于早期,但这是大势所趋。另外,美利金融的创始人非常年轻并且有足够高的格局。加之,京东也参与了美利金融的融资,美利金融跟京东形成了线上线下的业务互补。

目前,金融服务领域是资本追逐的热点之一,中国的金融服务正在飞速发展。但是与美国相比,中国金融服务的场景覆盖率很低。美国的金融服务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场景,超市消费分期,医疗消费分期,但这是美国多年金融服务发展的成果。过去几年,中国金融服务的覆盖脚步过快,造成了一些金融乱象。从监管层角度来讲,目前金融服务覆盖的趋势不会变,但是节奏上要放缓,加强监管。

对于早期的金融公司来说,创新很重要,但符合监管更重要。有一些金融公司虽然完成了B轮融资最后却死掉了。这是因为虽然这些公司的经济模型完全成立,但是业务操作不符合监管导致巨额罚款,甚至吊销牌照,从而被驱逐出金融市场。监管严格,公司发展并不合规,这是互联网金融创业面临的问题。2016年8月份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文件,对金融公司业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十分重要。

作为金融公司,首先它必须如实对资金方进行信息披露,其次要有多重的监督制度来保障业务按公司流程进行。

能打动消费者的服务业

做投资和做产品一样,需要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和学习。我们在做投资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观点。第一,人工智能的火热让我们意识到标准化的东西可以由它们解决,尤其是服务行业。人更多应该去解决那些非标准化的、个性化的问题。第二,生活中很多重金额低频次的服务决策能否顺利进行,不在于专业知识的理解高度,而在于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双方能否建立足够的信任。

当人工智能最大限度把人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那么人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与他人的互动,提升服务效果。这两件事相辅相成。做服务,首先要打动消费者,进而让消费者可依赖。目前,国内的服务水平还无法打动消费者,更何况让人依赖。这些方面充满了机会。

2017年我们会重点关注还没有被互联网改造的服务行业,尤其是频次相对低,改造更需要时间的行业,比如居住领域、出行领域以及消费金融领域。

(本报记者李思、实习记者向明汭采访整理)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