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7-03-25 12:20:3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供给侧改革并不像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淘汰落后产能、淘汰僵尸企业、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对称那样简单,而是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深层次制度矛盾而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在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和软价值理论的提出者滕泰主编的《供给侧改革,下一步怎么办》一书中,杜跃进、刘世锦、王忠民、王小鲁、张军、田国强、方晋、张阳、孟万河、刘亚霄、李锦等专家学者分别针对目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状况及难点、供给侧矛盾最突出的要素,以及民生领域改革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其中,既涉及地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进经验,又针对土地资源、金融、教育、医疗、交通等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发展方向,提出具体、创新的改革意见和思路。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滕泰认为,供给侧改革“破题”,要辩证地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当前和长远、力度和节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其中,核心要素是要更加重视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无论是去产能、调结构,还是增投资、上项目;无论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都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政府要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科学作为,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供给与需求的自动平衡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自我创新、自我升级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新常态下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供给体制的深化改革,是重要或者关键性领域的改革,是那些如果不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失败的改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探底阶段、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国际比较优势从劳动向资本和技术转变的重要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众专家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有创新思维。要有更强的市场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既要大力发展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贴近百姓生活的生活性服务业,又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企业开展跨境投资合作,提升配置资源的能力。

“任何制度都是对实际生活中已经存在的需求的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明,当前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供给面。而这主要是因为对供给的干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还未根本消除,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还根深蒂固。如金融上的利率管制问题,一些行业存在的行政垄断问题,特别是服务业长期限制民营资本进入,住房建设中长期实行“容积率控制”,土地供给的政府单一垄断等。这些领域的管制,既严重阻碍了有效供给的增加,进而影响需求的增长(垄断价格将抑制需求增长)。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靠政府主导国企主体无法解决经济困境。相反,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才使得人民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极大地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思想解放,打破思想的禁锢,坚定市场化改革的信心,树立鼓舞人心的改革和发展目标,并能坚实落地。在本书中,田国强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注重两个逻辑:发展的逻辑和治理的逻辑,否则会造成各种问题和危机,其关键是政府的定位必须恰当。由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更是改革的对象,这就决定了下一步改革的艰难性。在我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正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用好成功改革的方法论,灵活运用“明道、树势(顺势)、优术、抓时(择时)”四位一体的方法论。当然,针对经济增长持续大幅下滑的困境,也需要一些短期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结构性减税、加强对国企的约束、放开对民企的壁垒等,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但是,当前改革的空间异常狭窄,来自于利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双重夹击,使之充满着对立和冲突。基本是上面踩油门,中间挂空挡,下面踩刹车,从制度落实到政策,从政策落实到行动,从改革决议到具体文件,很多方面处于空转的状态,甚至由于目标、方向的混乱而相互“打架”。问题出在哪儿?在本书中,专家学者就“供给侧改革,下一步怎么办”进行了深度研讨。他们认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抑或是要素升级,其核心都是创新。创新解决的是经济发展动力问题,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所在。也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就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实践。

“如果没有创新力量的推动,人类仍在用同样的材料建造房屋,用同样的牲畜驮运自己的行李,用同样的帆和桨推动船,用同样的纺织品制作衣服,用同样的蜡烛和火炬照明。”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编纂的《全球通史》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描述了创新给世界带来的震撼变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如果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是在做“减法”,那么补短板就是在做“加法”,而“补短板”主要是要靠“创新驱动”。在本书中,众多学者型官员直击供给侧改革的下一步,不但全面地阐释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与行动,还清晰地描绘出未来中国的创新发展之蓝图。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