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一代个人投资者到第一位基金经理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日月如梭。从1998年到2018年,中国公募基金已经走过了20个春秋。其间,有一大批从业者伴随着公募基金的发展而成长,徐智麟便是其中之一。

1998年3月,国泰基金公司成立之后的首只产品基金金泰亮相,时任基金经理的徐智麟由此成了中国公募基金经理第一人。

3月一个春意盎然的下午,在上海浦东塘桥的一家咖啡馆里,这位在投资市场驰骋近30年的中国公募基金首位基金经理接受了记者的专访。回忆起20年前加入公募的情景,徐智麟淡定平和:“是时代成就了自己的公募生涯,也是时代让自己成为公募的第一位基金经理,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徐智麟打开话匣,将他的公募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成为基金经理是偶然也是必然

在上海滩第一批炒股的人群中,有不少人是听着徐智麟的电台股评、看着徐智麟写的投资书走过来的。

徐智麟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大潮汹涌而起,证券市场也刚刚起步。为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他辞去了大学教师的工作,一头扎进证券市场。

做过大学老师的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学院派,相信专业知识,严格按照书本上指点的操作股票。那时候的市场还不时兴做基本面研究,主要根据技术分析操作,专业人员很少。注重数量分析又有着深厚理论功底的徐智麟,迅速在上海滩赢得了名气。

有了名气之后,徐智麟受邀在上海电视台农村频道做《股市投资》讲座。“我在电视台里整整讲了半年。那时候股民接受信息渠道少,因此看我节目的观众很多。我在路上走,回头率很高的。”说起往事,徐智麟沾沾自喜。

当时有家资讯公司叫上海财通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由上海财经大学和香港通宝投资咨询公司合资创办。有一天,该公司总经理在书报亭买了本杂志,看到了徐智麟写的股市技术分析文章,于是慕名而至,邀请徐智麟加盟。

那时候人们对证券投资热情很高,但是与投资相关的书籍很少。在上海财通国际投资咨询公司的组织下,徐智麟参与主编了一套股市投资丛书,包括《炒股心理学》、《财务分析》、《技术分析》和《期货投资》等。“这在当时绝对是超前的,放到现在依然适用。”说到这些书籍,徐智麟依然显得很兴奋。

谈及怎么会加入公募,徐智麟回忆道:“1993年的一天,上海财通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举办海峡两岸证券投资研讨会。我在台上讲解技术分析,引起了当时在场的国泰证券领导的关注,会后便邀请我加盟国泰证券。”几年后,国泰证券牵头成立国泰基金,徐智麟被派往国泰基金工作。

徐智麟坦言:“能成为基金经理非常幸运,是偶然也是必然。因为那时候尊重知识,倡导内行领导外行。我的伯乐是时任国泰证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金建栋,他用人标准就是看是否专业,是否有真才实学。”

徐智麟笑道:“如果是现在,像我这样非财经科班背景的,如果去基金公司应聘,肯定会被拒之门外。”

从追热点到基本面研究

1998年3月27日中午,国泰基金拿到了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验资报告,基金金泰正式成立。“下午1点钟一开盘,我就发出了买入指令。买的股票都是此前反复研究过的,主要有虹桥机场、上海汽车等一批上海本地股。”徐智麟回忆道,“20亿元的资金,建仓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当时市场环境不好,股市持续下跌,但缺乏避险工具,而仓位又有最低限制,因此赚钱非常难。”徐智麟说,因为是新兴市场,还处在成长过程中,就像3岁的孩子,走路肯定会摔跤的。

那时候投资者热衷消息股,各种庄股横行。而基金主要依靠技术分析操作,因此所买股票的股价是不活跃的。那时候基金财报公布后,投资者一旦发现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东里有基金,基本上就不会再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基金还是以基本面为导向,坚持自己的投资风格。

“没有一次完全把握突发行情,但也从未被任何一次意外行情所伤害。没有踩过地雷股,更没有任何违规行为。”徐智麟如是总结他管理时的金泰基金运作情况。

做投资二三十年,徐智麟见惯了市场风风雨雨。在他看来,证券市场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高低之分。看财报的不一定就是阳春白雪,搞投机的也不一定就是下里巴人。关键是要有专长,就怕没有专长纯粹跟风炒作。

“短期看,股市是投票器,长期看则是称重器。股价短期由人性决定,反映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但是长期则跟公司经营情况密切相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价值投资。”说起这么多年的投资心得,徐智麟总结道。

在国泰基金工作10年后,徐智麟也走上了“公转私”之路。但他坚持价值投资的思路未曾改变,开始尝试像巴菲特一样长期持有具有较深“护城河”的企业,尝试主动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跟企业一起成长。因缘巧合,他最后选择了广誉远,并从2013年6月起担任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在投资中,徐智麟非常关注流动性。他说:“证券市场最大的风险是流动性,除此之外的风险都是投资者自己选择的。”

对于买入的标的,徐智麟表示,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首先,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其次,要有坚实的财务报表。如果没有坚实的财务报表,很难带来经济效益和商业效应,这两点缺一不可。第三,追求股息率,降低收益预期,这可以避免在投资中掉入“坑”里。最后,没有深入了解的公司不投。

公募基金进入黄金发展期

从1998年至今,短短20年时间,公募基金从零起步,资产管理规模已迅速增长到12万亿元以上,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中坚力量。

当时刚刚起步七八年的A股市场投机炒作氛围浓厚,而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是业内共识。作为公募基金最早的参与者,徐智麟说,从当前公募基金发展的情况看,当初公募成立的愿景已经基本实现。公募基金具有信息透明、组合投资、专业管理、独立托管等特点,是合格规范的机构投资者的代表,给市场注入了一股清流。

徐智麟回忆说:“公募基金成立伊始,投资者把基金当作新股来炒作,买基金跟现在买新股一样。基金金泰1998年4月7日上市后火爆异常,发行价只有1.01元的基金金泰,开盘就飙升到1.45元。”

20年来,公募基金同市场一起成长。在徐智麟看来,公募基金已成为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产品线也越来越丰富,是普惠金融的一支重要力量。

公募基金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在徐智麟看来,这与当初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从基金公司的组织架构看,历经20年,包括投资、研究、风控等核心部门始终没有改变。

徐智麟透露,在最初筹备基金公司时,监管部门专门邀请了香港专家,在东莞进行了封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投资、销售、法规、运作等各个方面。徐智麟说:“公募基金成立之初没有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一步到位,高起点规划。”

得益于完备的制度设计,中国公募基金一路走来比较顺利。2003年、2004年,由于股票市场持续疲软,有的证券公司因炒股亏钱而倒闭,但是基金公司因为有完善的制度设计而受到的影响不大。徐智麟说:“相对于人,制度设计是最重要的。”

徐智麟表示,未来机构投资者的占比会越来越大,这也是公募基金成立时的愿景之一。机构对市场机制、投资和投机的区别等方面的理解,要比中小投资者要深刻得多。去年很多机构有50%的收益,而很多个人投资者却是亏损,市场开始加速去散户化。

展望公募基金的发展前景,徐智麟认为,随着监管加强和投资者日趋成熟,市场将更加规范,公募基金也将搭上新时代的列车,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