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经济学与悲观生态学的较量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力 2019-01-12 12:5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否一定是对立关系?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议一直延续了很多年,各方争议的焦点在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短期与长期之间权衡发展的关系。目前,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需要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可持续支撑,只有将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确保未来的发展潜力不被剥夺。

若干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与生态学家保罗·埃利希打了一个赌,用五种金属的价格变动,预知未来世界的发展。双方各买入一千美元的铬、铜、镍、锡、钨,约定十年后除却通货膨胀因素,如金属价格上涨,则证明地球资源稀缺,西蒙认输;如价格下跌,证明地球资源仍然富足,埃利希认输。

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萨宾的《较量》一书,以上述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的一场世纪赌局为切入点,带读者一窥美国政治界与学术圈如何互相影响,书中融合史实与专业知识、趣闻与见解。保罗·埃利希和朱利安·西蒙的针锋相对提供了一个窗口,让人们得以窥见不断扩大的分歧。具体而言,他们赌的是五种金属的价格,但这场赌局的意义更为深远,代表着我们对人类和地球未来的集体下注。这场赌局尖锐地质疑了环保主义者广泛认同的假设,即我们正不可避免地走向一个资源匮乏并可能陷入灾难的世界。

但是,过去四十年的人类发展史并不符合保罗·埃利希的预测。就最基本的标准而言,地球人口持续增长,却没有出现人口崩溃或因人口增长导致食物供应不足,继而引发大面积饥荒的情况。相反,除了个别地区外,全球人均寿命提高,人均收入增长,食物产量紧随人口增长的步伐,能源依旧富足。近年来的食物和能源价格上涨仅仅意味着短期的匮乏,或者长期的市场紧缩,但不至于导致灾难性后果。各国之间的健康和福利水平的差距并没有加剧,反倒有所减弱。世界各国基本都在持续改善人民的福祉,而不是倒退至更加贫穷艰苦的情况。

各类最新的经济和环境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速动力在下滑的同时,环保政策持续高压,环境质量逐步在改善。即使在经济发展面临复杂局面之时,更需保持战略定力,理性应对分析,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书中指出,埃利希和西蒙两人都做出了贡献,尽管他们并不认可彼此的功劳。保罗·埃利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环境科学家们的贡献在于,他们揭示了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地球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埃利希和其他科学家通过研究和倡议,预防了生态灾难真正发生,并且指出了新技术的风险。朱利安·西蒙同样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力和市场的力量使社会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提高人类利用能源的效率和生产力。埃利希等人曾呼吁减缓或暂停经济发展,这可能影响全球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人。

西蒙赢了与埃利希的赌局,让人们理解了有关能源市场的一个重要事实: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两者的关系是动态的。富足并不会简单地变为稀缺。稀缺则会通过价格上涨,刺激更多的创新和投资。寻找新资源、设计低成本方法的过程会催生新技术。新一轮的富足,甚至过度富足或供过于求会出现。了解这个循环过程,对于成功制定公共政策至关重要。对于资源稀缺的过度恐惧容易导致糟糕的经济管理,包括令人窒息的价格控制、恐慌之余对生产或消费的限制,以及国家采取的投资策略只能昙花一现,因为错估了价格涨幅。换言之,过度的悲观主义是要付出代价的。

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毋庸置疑是人类维护生存与发展的前提。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使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时候,人们会减少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转而寻找更高的满足程度。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下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会提高,从而进入更多地投入环境保护阶段。因此,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间的协调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值得长期研究的命题。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若干个值得各界深度思考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的影响将造成多大损失,而人们有多急需采取行动?关于未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的社会是否应该依赖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来迎接并适应全新的挑战?抑或我们是否必须立即减少碳排放,并以激进的方式改变社会?这两种互相较量的观点正好对应着西蒙和埃利希的立场。双方都夸大了对方观点会造成的后果:一方面,不用化石燃料的成本究竟有多高,会造成多大混乱?另一方面,人类有没有可能适应变暖的世界?

当前,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索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为适应人口和经济的增长,以及未来的气候变化,我们正在以令埃利希痛心的方式迅速改变地球。即便能证明朱利安·西蒙的人类能适应变化的地球并继续繁衍生息的观点是正确的,未来的世界会是人类希望生活的世界吗?如果人类继续保持如今消耗资源的速度,将会严重地改变地球。对于资源的探求也会彻底重塑人类社会。这些改变将导致风险,将对不同人群造成不平等的负担,这能否被人们接受?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长时间共同谨慎思考的问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