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香港全球金融中心地位 打造更具竞争力国际大都会

来源:证券时报 2019-05-24 02:46:1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处理全球超过七成的人民币支付交易,也是最活跃的人民币外汇交易中心之一,同时还是全球最活跃及流动性最高的证券市场之一。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角色独特,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是不可替代的“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给予了香港较高的定位,包括强化香港的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大力拓展直接融资渠道,依托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平台,香港发展成为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中心等。

在大湾区发展中,香港如何发挥金融领头羊的作用,构建科创中心,利用“一国两制”制度优势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证券时报记者就此专访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聂德权就香港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香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与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吸引优秀人才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有很多优势,香港的高校在全球、亚洲的排名都很靠前,有大量的国际人才,也背靠中国庞大的市场。在两地人才流动方面,香港政府未来有哪些规划?

聂德权:粤港澳大湾区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约1.6万亿美元,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亦将会是世界人才的集中地。香港特区政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加强大湾区内城市互联互通,包括促进区内人员的便捷流通,扩大香港人才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空间。

另外,香港特区政府亦会通过提升自身发展,吸引海内外优秀的人才到香港工作。

在促进区内人员便捷流通方面,中央有关部门自2017年8月起已陆续出台多项便利港人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涵盖就业、创业等范畴。举例来说,国务院于2018年7月宣布取消台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需办理许可的要求,此外,为促进区内的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香港特区政府亦一直就税务事宜与中央积极磋商。

2019年3月,中央公布了《关于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居住时间判定标准的公告》(2019年第34号) ,根据公告,无住所个人一个纳税年度内在中国境内累计居住天数,按照个人在中国境内累计停留的天数计算,而在中国境内停留的当天不足24小时的,不计入中国境内居住天数。

另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今年3月召开第二次会议后,公布了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即对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工作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境外(含港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自2019年至2023年,由地方政府按内地与境外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并对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在大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希望能积极发挥香港在专业服务和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目前正在研究拟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香港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有更多领域享受国民待遇。《规划纲要》亦支持推动对香港在金融、敎育、法律及争议解决、航运、物流、铁路运输、电讯、中医药、建筑及相关工程等领域实施特别开放措施,并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香港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

内地与香港已经就下一阶段开放服务贸易的工作目标达成共识,包括进一步扩大内地对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并推动服务贸易开放措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率先实施。香港特区政府正与内地共同探讨具体措施和落实安排,希望可以尽快取得实质成果。

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一直通过不同的人才输入计划,吸引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企业家和优才到港工作。《规划纲要》提出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在吸引科技人才方面拥有一定优势,包括世界级的科研能力、4所世界100强大学、健全的司法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国际化的营商环境等。我们更在去年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为输入内地和海外科技人才来港从事研发工作提供快速处理安排。在培育和挽留人才方面,我们去年8月开展了科技专才培育计划,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就业和培训机会。

我们相信,吸引世界各地更多人才汇聚在香港和大湾区各个城市,并且促进区内人员更便捷流通,将有助整个大湾区的协同发展。

香港科创融入国家创新发展体系

证券时报记者: 此次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也重点提到了科技创新,形成科技创新走廊。接下来香港在科技创新方面是否有大的规划?香港未来将如何结合湾区发展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又如何将香港的科技创新融入国家的创新发展体系?

聂德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的创科发展带来难能可贵的机遇。事实上,在创科领域上,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和优势非常突出。香港拥有世界级的大学、雄厚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而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的能力。香港能汇聚内地以至全球的创新资源,与大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一方面将国际创科企业“引进来”大湾区,另一方面帮助内地创科企业“走出去”,将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未来香港特区政府将推进下列工作,积极配合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在香港科学园建设“医疗科技”和 “人工智能及机械人”两个国际科技创新平台;

2、支持香港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并在港使用由内地直接拨付的项目资金;

3、促进内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向香港开放;

4、优化管理科研项目所需的医疗数据和生物样本能跨境在香港使用;

5、推出“内地与香港联合资助计划”,以鼓励两地科研合作;

6、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并与深圳科创园区加强合作,发展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7、支持科技初创企业,促进科技人才培育和交流;

8、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推动“再工业化”发展;

9、推动智慧城市发展和合作等。

我们会继续与科技部及广东省等相关部委紧密合作,推进在大湾区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工作,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证券时报记者:香港金融业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却面临制造业的空心化。一个城市的发展不能没有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是否为香港的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契机?

聂德权:香港具备坚实的科技基础,拥有世界级的大专院校及优秀的研发人才,加上健全的法律制度及严谨的知识产权保障,为工业家在本地应用研发成果、创造高增值产品、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提供强大支持。

香港可借助大湾区内的庞大市场、科研成果转化实力和先进制造能力,与香港创科发展优势互补,为香港创科企业寻找更多合作机遇,汇聚人才,促进技术合作、产业互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发展以新技术及智能生产为基础,但不需用地太多的先进制造业,以刺激研发需求,并为香港的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为加速香港“再工业化”的实体发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大机遇,香港特区政府会在资金和基建设施方面为业界提供更大的支持。我们会成立20亿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港设立智能生产线,同时会向香港科技园公司增拨20亿元,在香港的工业区物色合适的土地,兴建专项制造业所需的生产设施。

推动湾区经济协同发展 发挥三地互补优势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大湾区经济运行仍存在产能过剩、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不匹配等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您认为香港可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使得湾区经济协同性更强?

聂德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深化粤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发挥三地互补的优势。就香港的优势而言,我们既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亦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同时在专业服务上享有明显优势。

作为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城市,香港可以将国际联系经验延伸至大湾区,协助引进外资,也可以与大湾区内地企业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促进区内的经济发展。事实上,香港特区政府在推进大湾区建设的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正是要充分用好香港的国际联系和国际网络,向海外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吸引资金和人才落户大湾区。就此,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与广东省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前赴法国和日本联合推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鼓励当地企业把握大湾区的机遇。

《规划纲要》亦提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包括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等等。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不但可以借大湾区建设促进大湾区内生产要素(特别是人才及资金)高效流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同时亦可把握大湾区的庞大人口和经济规模,推动香港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包括跨境人民币业务、保险、资产及财富管理等行业。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及航运中心,在建设大湾区上将担当重要角色。

就航空发展而言,《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发

展策略,在大湾区内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包括巩固和提升香港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并强化航空管理培训中心功能;进一步扩大大湾区境内外的航空网络,积极推动开展多式联运代码共享;加强空域及空管的协调协作;稳步发展跨境直升机服务;以及发展高增值货运、航空金融及飞机租赁等等。就航运物流方面,《规划纲要》提及要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支持香港发展船舶管理及租赁、船舶融资等高端航运服务业;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服务的优势,携手开拓国际市场;以及推动商贸物流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等等。香港特区政府会积极配合相关的发展策略,并与不同业界携手合作,推动大湾区航空及航运的发展。

香港的服务业优秀完善,金融、基建、运输,以至法律、会计、信息科技、环保等一应俱全,无论是国际化程度、服务深度或专业水平都在亚洲数一数二。《规划纲要》支持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框架下研究推出进一步开放措施,使香港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享受国民待遇。香港特区政府会继续在《安排》框架下促进本港专业服务进入内地市场,并积极研究和争取以“先行先试”方式实施更多开放措施,使香港的专业服务可以在大湾区发挥所长。

证券时报记者: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金融开放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那么香港和内地在金融合作方面未来有何规划?

聂德权:香港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优势在于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市场、监管制度与主要海外市场接轨、施行法治、专业人才鼎盛、基建配套设施完善,以及信息与资金自由流动。

在这些优势下,香港已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成功发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相继开通,一方面加强香港与内地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亦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内地资本市场。

大湾区内的金融服务措施建议大致可分为四方面:

在个人层面,我们已在落实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便利化措施方面取得初步成果:自去年起,香港个别电子货币包运营商已实现试点跨境使用,香港居民可以在内地指定商户使用手机进行支付,而营运商亦陆续推广该服务至更多的内地商户;自2019年3月起,香港银行获批推出试点计划,让香港永久性居民可以在有关银行的香港分行,以见证开户方式办理内地开户手续,毋须亲身前往内地。我们会继续与内地有关部门探讨进一步简化开户手续,扩大上述试点范围,以及推出更多跨境财富管理措施。

在金融机构层面,我们会探讨拓展大湾区内跨境人民币业务、扩大保险业务的规模和范围,同时为港资金融机构争取更多在大湾区内其他城市开展业务的机会。

在企业层面,香港会与广东省政府合作推动粤企在拓展业务时使用香港的金融服务,包括融资(上市募资、发债等)、绿色金融、风险管理等。

在金融基建层面,我们会善用已建立的互联互通机制,研究进一步扩大金融产品种类,以进一步发挥机制对两地市场的效益,亦会继续优化、探索及开发更多跨境金融服务。

大湾区发展交通先行

证券时报记者:基础设施“硬联通”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内部要素高效联通的基础,各方都高度关注,当前大湾区内部“硬联通”存在短板,比如通关方面还是不够方便,因此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聂德权:在交通基建方面,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已于2018年9月投入服务,贯通广州、深圳、香港三个高速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龙头城市。除了使大湾区的快速客运网络更臻完善,推动区内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之外,更通过京广客运专线和杭福深客运专线,将香港连接至首都经济圈和长三角区域,有助增强区域之间的协同效应,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此外,港珠澳大桥亦已于2018年10月开通,车辆取道大桥可缩减往来香港与珠三角西部的行车时间,将珠三角西部纳入香港3小时车程可达的范围,减省陆路客运和货运的成本和时间,亦可加强粤港澳三地的经济、贸易、金融、物流、旅游业等合作。

随着大湾区内大型基础建设相继落成,包括即将开通连接香港和深圳的莲塘/香园围口岸,由香港到大湾区其他城市将会更为便捷。这些基建不单缩短出行时间,拉近两地的距离,更逐步形成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的理想布局,为大湾区建设提供极为有利的良好基础。

我们亦希望通过各项政策和措施,利用各项交通基建方便市民往来。例如,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在不同省市多个港人购、取票流量较大的火车站,设置了可识读回乡证的自动售、取票设备,包括广东省境内高铁车站,以及京广客运专线和杭福深客运专线所有高铁车站,省却以往要在柜台排队购票和取票的时间。目前,广深港高铁香港段连接西九龙站和44个内地站点,包括6个短途站点及38个长途站点,未来我们会争取连接更多内地站点,例如同属大湾区内的佛山及肇庆等。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今年3月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后,宣布推出八项政策措施,当中包括分阶段、有序实施港澳非营运小汽车经港珠澳大桥口岸出入内地的便利政策。此外,香港特区政府亦一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使用港珠澳大桥的跨境车辆配额数目,除了目前1万个经大桥往来香港和广东的跨境小汽车配额外,持常规配额行走落马洲(皇岗)、文锦渡、沙头角的约1.4万辆粤港跨境私家车,已可免手续试用大桥往返珠海口岸,而余下行走深圳湾口岸的约1.9万辆粤港跨境私家车亦已于4月开始可以试用大桥。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已于今年4月15日开始,增加额外4500个粤港跨境私家车香港配额,以期进一步发挥大桥的经济、交通和社会效益,积极配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