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促医疗器械百花齐放 受益股一览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15-12-11 06:35:0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编者按: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已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近日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划将成为今后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医疗健康领域相关行业及公司或迎来快速发展良机。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行业协会、上市公司、券商研究员得出的综合判断是,医疗器械行业将是健康中国战略的明显受益者。

政策引领国产设备“逆袭”

2015年是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政策大年,扶持政策密集出台。除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外,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2015年,针对国产医疗设备的转型升级,政策方一共下发18部文件。如此巨大的政策扶持力度,足见用心良苦。这也使得医疗器械行业的地位与重要性大幅提升,进口替代成为行业发展主要趋势。这种趋势在2016年仍将延续,国家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扶持力度不会改变。

这些政策包括:《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将拥有产品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列入特殊审评审批范围,予以优先办理。《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2015年版)》,医疗器械领域重点发展对象主要集中在高性能诊疗设备,如影像设备、医用机器人(行情300024,买入)等,高值医用耗材,如全降解血管支架等。

目前医疗器械行业政策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首先是提升医疗器械行业的地位与重要性。无论是卫计委和食药总局两部委颁发的数字诊疗装备重点专项、《中国制造2025》,还是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都明确将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高性能医疗器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期待,被赋予了优先发展的特权。

其次是旗帜鲜明地鼓励进口替代。目前正在推进的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等一系列政策都提到,要优先使用国产医疗设备。另外,审批审评制度改革对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开辟了特殊审批通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鼓励医疗器械研发创新。国家还启动国产优秀医疗设备遴选工作,旨在推动国产医疗设备的发展和应用。

再者是行业监管不断趋严。各监管部门相继发布各项监管政策,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市场的监管,在法规上与世界接轨,在监管上保证了国产医疗器械摆脱粗制滥造、质量低下,对保障医疗器械产品的安全有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利于规模化企业的发展。

这种扶持力度在2016年仍将延续,国家大力扶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政策释放出的巨大国内市场会为国产医疗器械的崛起提供保障支持。一系列鼓励政策中,进口替代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国产医疗器械在基层医院使用较多,三级医院仍以进口器械为主。政府鼓励公立医院对国产器械的采购,公立医院采购国产医疗器械的相关具体落实政策有望在2016年逐步出台。“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构建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新体系,预计大型影像设备、高值医疗耗材等高性能医疗器械将成为未来政策扶持重点。相比高端医疗器械,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由于竞争激烈,近年来增长较缓。

“小而美”IVD或异军突起

国内正在兴起的IVD(体外诊断)产业作为后起的新兴业态,应给予足够重视。

体外诊断产业,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的样品,如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得临床诊断信息的产品。体外诊断具有快速、便捷、高穿透性和高有效性,堪称“医生的眼睛”,目前临床上80%以上的疾病诊断都靠体外诊断完成。

体外诊断行业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中国IVD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近200亿元,同比增长20%,增长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医院市场需求占到体外诊断需求总量的90%以上,未来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将受益于诊疗人次数和人均检查费用的增长,预计规模增速将保持在16%~18%的较高水平。按照这一平均增速测算,到2015年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规模将在316亿元左右。

成长在互联网背景下的中国“散、小、乱”IVD行业,有望借助互联网之风最先腾飞,并诞生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甚至霸主。

体外诊断是我国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扶持,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企业开始涉足体外诊断行业。2015上半年,近20家传统药企通过或即将通过收购合资进入体外诊断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将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国内体外诊断水平。自2005年12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9年间颁布相关支持文件十余个。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内体外诊断市场逐渐由生化诊断向免疫诊断、分子诊断等方向转移。据统计,2010-2014年,生化诊断市场份额由27%降低至19%,免疫化学的市场份额由33%增加至38%,分子诊断由5%增加至15%,床旁诊断(POCT)发展迅速,2014年已接近分子诊断的份额。

生化诊断试剂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占据2/3左右的市场份额,技术成熟、同质化严重、产品国产化空间缩小导致增速放缓,年复合增长率维持在7%左右。生化诊断领域发展的重心将转移到成本、渠道、营销手段和质量控制的竞争上,在此基础上,自产原料、试剂仪器联动销售和具有渠道优势的生化企业将更具优势。

化学发光是免疫诊断产品的当前主流方向,以灵敏度高、特异性强、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势,逐步替代国内酶联免疫诊断产品。目前我国化学发光产品以进口为主,检测成本较高。医保控费的大环境和化学发光产品的自主研发,将使免疫诊断迎来爆发式增长,占据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的国内企业将最先受益。

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将蓬勃发展

以往提到医疗器械,多数人会联想到医院的X光机、核磁共振仪,或者手术刀和绷带。其实,随着慢性病人群的逐年扩张,未来许多新鲜的家用医疗器械将步入百姓家门。

家用医疗器械在我国尚未普及,在国外发达国家却已司空见惯。全球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79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22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7%,高于同期医疗器械行业整体增速的2.12%和药物市场的3.81%。2010年中国家用医疗市场规模为137.65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为376.42亿元,近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9.8%,高于同期医药工业的7.26%和医疗器械行业的11.70%,处于蓬勃发展时期。

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各项慢性病患者人数不断攀升。同时,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以每年大于15%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消费意识的进步,会刺激家用医疗器械渗透率的提高。从发达地区医疗体系建设的路径来看,家庭医疗、康复、预防已经成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医疗体系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时期,未来家庭预防、医疗和康复将成为主流。中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将受益于医疗体系的建设完善。

血糖监测系统、按摩器械、血压计以及助听器,是家用医疗器械四个主要的细分品类。血糖监测系统受益于1亿糖尿病患者的刚性需求,行业增速达到20%,目前相对渗透率仅为2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90%,理论上升空间大。按摩器械和血压计的行业发展潜力则次之。助听器因为国内验配点缺乏和专业服务意识不足,且短期难以解决,目前发展比较受限。

具体而言,血糖监测系统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102.7亿元,中国龙头企业与国际巨头合作前景可期。基于国内目前消费水平和医保覆盖的水平,预计我国血糖监测系统渗透率在2020年将达到55%,市场规模约为102.7亿元。血糖监测系统中血糖试条生产具有很强的规模化效应,销量与企业毛利率呈正相关关系,规模化水平高的企业优势明显。国产间同价位血糖监测产品差异化不大,各个厂家在OTC端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渠道的布局上。从拜耳出售血糖业务的事件中可以看出,美国医保强大议价能力导致的血糖试条价格下行压力,使得中国企业有望通过与国际巨头合作,在低端领域分享一部分市场份额。

按摩器械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241.7亿元,在国内市场出口转内销的趋势下,品牌建设为企业的成功基因。随着按摩保健需求的增加,按摩器械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2020年有望达到25%,对应市场规模为241.7亿元。在内销需求大于出口的趋势下,国内市场布局力度和品牌力的打造是成功企业的风向标。

血压计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241.7亿元,行业竞争激烈,差异化优势凸显。欧姆龙目前以60%的市占率品牌影响力排名第一,其凭借先进的经营和研发能力,通过产品、服务、人员的差异化布局实现了在华业务的飞跃。差异化是这个充分竞争行业的重要优势。

助听器目前尚未有上市企业涉足,仅有海南海药(行情000566,买入)旗下子公司生产人工耳蜗,医疗器械企业具备介入优势。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预计到2020年我国助听器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跟外资及中外合资企业相比,国产企业在规模上尚不具抗衡能力。患者对助听器产品的选择会听从医生的建议与推荐,企业介入这一领域需要医院渠道优势。

医疗器械投资三个关键点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发现,投资机构对医疗器械行业的投资主要把握三大关键点,分别是终端掌控能力、技术创新水准和售后服务质量。

君联资本一位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终端掌控能力是医疗器械公司生存的基本。目前国外的公司毫无疑问已经占据高端市场,包括大的医院和高端的产品。中国的企业是从低值耗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非常像中国的IT产业过去20-30年的发展历程,一步步的积累资金实力和产业链的技术能力,然后一点点地往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去延伸。这完全符合产业的规律,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能够和国外公司进行抗争,比如说在心脏支架领域,国内企业已经完全取得市场的主导地位。未来在医疗器械的其他领域里依然会有这样的成长机会,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方向。

“终端掌控能力体现在模式、渠道和销售代表上,未来医疗器械的市场推广会越来越强调去中间化。这种价值会越来越回归到服务以及技术,而不是靠中间环节的利益分配来实现。”上述高管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产品的创新水准和服务能力也是投资机构关注的重点,这两个环节不能偏颇,缺一不可。从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规律来看,每个企业都会有一个从小到大的逐步成长的过程。当然,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企业最终都会走到市场的最高端,这里边有很多的壁垒和门槛要去克服。在从小到大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早期企业可能更多体现为技术创新和专业化方面。

“随着规模的扩大,企业逐步达到一个平台级,才可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张。在国外,一些企业已经达到了这么一个平台级的阶段,好多小的公司做技术创新然后再卖给这些大的公司。而国内的情况还不是这样的,在很多细分领域,还有很多通过自身创新做大的机会,因为现有企业规模也不是很大,也就是10来个亿这样的规模,相对于整个产业的容量来看还是很小的。医疗器械产业未来会有新的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这也是我们很看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上述高管表示。

在A股市场上,鱼跃医疗(行情002223,买入)、华润万东(行情600055,买入)、东富龙(行情300171,买入)、和佳股份(行情300273,买入)、理邦仪器(行情300206,买入)等国内医疗器械龙头,将凭借自身的研发创新实力、多元化并购思路以及全球化的营销渠道等优势率先从中受益。

鱼跃医疗:静脉留置针获批上市,公司产品库有序扩容

投资要点

事项:

子公司鱼跃医疗设备的新产品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平安观点:

医用设备产品再添新丁,有望实现快速推广:

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医院广为使用,已具较大市场规模。且随着老龄化的进程,急救等短时间多次给药场景增多,未来市场将进一步增大。公司现有多种医用设备在售,且与医院保持良好关系,留置针上市后,能共享现有渠道以较快速度推向市场。

研发助力多维发展,新品推出节奏稳健:

公司各类新产品有序推出,今年睡眠呼吸机和静脉留置针先后上市,扩大产品库,进一步强化公司多品种综合医用器械提供商的地位。未来新型制氧机、医用级电子血压计等在研产品也将逐步落地。

内生外延多板块布局,增速进入快车道,维持“强烈推荐”评级:

公司正在由“设备制造商”向“平台型品牌运营商和医疗服务提供商”转型。由OTC家用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向专业的医用临床领域进一步延伸,由线下运营企业,向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转型。牵手阿里、辉瑞等巨头,积极外延并购,不断提升产业地位。我们维持2015/2016/2017年EPS预测值0.68/0.90/1.13元,重申“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整合风险。

华润万东:三季报符合预期,收入和净利润高速增长

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均高速增长。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速17.85%,高于半年报12.87%的增速,净利润2532万元,同比增速81.19%,均保持较高增速。鱼跃医疗入主后,民营机制提高了万东的管理效率、经营效率、销售效率,经营成本下降,净利率上升到4.85%,但仍然较低,随着经营持续改善,未来提升空间大。

定向增发项目已于10月16日向证监会递交了非公开发现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的回复。公司6月公告的非公开发行计划,拟以35.26元/股的价格发行2496万股,对7名对象募集总金额不超过8.8亿元,对象包括实际控制人吴光明、云峰新创、盛宇投资、朱雀投资、西藏瑞华、宋文雷以及1.4亿金额的员工持股计划,其中员工持股计划涉及56名主要高管和核心员工。募投资金主要用于高性能DR、MRI、CT影像诊断设备产业化、医学影像云平台、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偿还银行贷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大股东参与定增彰显对公司长期发展信心,员工持股计划完成利益一致,有利于释放经营效率。

给予推荐评级。预计15-17年EPS为0.17、0.35、0.51元,随着鱼跃医疗入主后的积极改造,公司经营效率有望持续提升,短期看公司整合后的经营效率提升,中期看不阿里合作的万里云,长期看DR、MRI销量提升、各项产品市场品牌的重建,但短期估值仍然较高,建议持续关注。

风险提示:公司内部整合经营效率改善低于预期、不阿里合作的万里云进度缓慢、第三方影像中心扩张速度不及预期等

东富龙三季报点评:布局精准医疗和工业4.0,估值重构空间大

事件:

公司公布三季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1 .10亿元,同比增长20.72%,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75亿元,同比增长25.15%;三季度营业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11 .88%,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0.76亿元,同比增长24.86%。

点评:

布局制药工程4.0,向打造智慧工厂升级。公司以冻干系统为核心,积极拓展系统集成和工程总包业务,并致力于为药厂提供工厂智能化及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在自动化方面已能实现集成数据的在线采集、远程报警和监控,以及为药厂无菌室进行环境监控和空调系统数据的集成和监控。2015年7月,公司正式交付国药集团安徽国瑞药业“冻干系统交钥匙工程”项目,成功迈出了“冻干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向“智慧工厂升级”的第一步。全资子公司增资收购上海致淳信息,致淳信息是专业从事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和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软件供应服务商,团队由具有美国十五年医药信息软件平台研发经验的资深科学家和中国公司行业专家共同组建。致淳信息在医药生产用MES系统开发和服务软件提供领域具备优势,将使得公司进一步开发完善医药信息系统,打造制药工业4.O智慧工厂进程中迈开了一大步。

精准医疗中心建设推进中,参股上海伯豪生物,究善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公司拟设立五大医疗中心,分别位于广州、重庆、上海、北京、武汉等地区核心城市,作为第三方检测中心和细胞GMP工厂,与地区知名三甲医院合作进行免疫细胞治疗服务。其中,重庆精准医疗服务中心有望今年年内落成。子公司增资上海伯豪生物,成为伯豪生物第一大股东,切入至基因测序服务行业。上海伯豪生物拥有微阵列芯片服务、新一代测序服务、生物标志验证、生物样品分析、生物信息分析五大技术平台,其中新一代测序服务数据日产出能力达100G。伯豪生物原为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旗下研发外包服务公司,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则由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复旦大学等十一家在上海的国内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知名大学、研究所、医院和企业共同组建,股东资源尤其丰富。“背靠大树好乘凉”,质地优良的上海伯豪生物将为公司精准医疗业务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现金流充足,持续外延并购预期强。公司外延并购方面动作不断,除拓展精准医疗和制药工业4.0领域之后,先后投资典范医疗、建中医疗、上海瑞派、诺诚电气等,开拓医疗器械和食品工程等新领 域。根据公司战略规划、考虑到产业拓展诉求和公司目前在手现金 充裕达1 7亿元,公司外延并购预期强烈。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公司在发展制药装备业务的同时,不断拓展布局新产业,挖掘新新增长点,并通过外延并购成功切入到精准医疗和工业4.0领域。公司估值重构空间大。预计公司2015-2017年EPS分别为0.86、1.01和1.17元,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和佳股份:聚焦三大医疗产业,打造两大医疗资源平台

前三季度业绩低于预期: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012.03万元,相比上年同期34,251.09万元下降50.3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555.4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9.89%。受三季度业绩拖累,前9个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967.83万元,相比上年同期75,812.81万元下降15.62%;前9个月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066.9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8.07%。

“3+2”战略布局坚定:公司从微波治疗仪起步,自成立以来,一直精耕于国内医疗设备市场,近几年开始进行外延布局,已形成“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平台、融资租赁平台”(3+2)业务布局。

血液净化喜获大订单:2015年8月,珠海弘陞与中京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销售合同》,合作对方中京大健康欲引进珠海弘陞1500套HF-400血液净化装置,价值人民币3.75亿元,在全国多家医院建立血液净化中心,开展血液净化解毒治疗。

康复产业首次布局:公司于2015年4月与郑州人民医院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就投资建立营利性康复医院的合作事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郑医管理公司占康复医院的20%股权。通过该项合作,康复医院可以承接转诊来的病人,解决病源问题,同时也有公立医院品牌背书。其次综合医院也可以通过及时转诊病人提高医院的周转率,降低成本。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预计2015-2016年公司收入8.60亿、11.43亿,实现净利润2.00亿,2.66亿,EPS0.24、0.33,对应2015-2016年PE为95.0倍、70.7倍。虽然公司由于第三季度的医院整体建设项目确认收入延后造成业绩波动,我们依然看好公司在康复医疗、血液净化以及医疗信息化方面的布局,首次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1)医院整体建设订单延后及进展缓慢风险;(2)康复医院建设放缓及接受度低的风险;(3)汇医在线推广困难风险;(4)应收账款收取风险;(5)血液净化领域竞争风险。

理邦仪器:营业收入增长平稳,单季同比改善明显

业绩总结:2015Q1-Q3实现营收3.9亿元(+6%);归母净利润1537万元(+36%);2015Q3实现营收1.3亿元(+12%),归母净利润927万元(+299%)。

营业收入增长平稳,单季净利润同比改善明显。公司单季度营收增速看,公司收入增长情况从二季度开始出现明显改善,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分产品线看,传统医疗器械增长平稳,原低端彩超同比增速小幅下滑,体外诊断同比增速在30%以上。从单季度净利润增速看,公司三季度业绩同比靓丽,单季度净利润930万,同比增长近300%。主要原因系公司新产品梯队渐成,逐步进入销售阶段,研发费用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公司前三季度研发支出金额为1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0万元,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5.89%。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汇兑收益,进而拉动经营业绩实现增长。

高精POCT和彩超均面世赋予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三季度POCT产品(磁敏免疫分析仪和配套试剂盒及质控液)和中高端彩超(AX8和LX8)取得了CFDA和CE认证,四季度开始正式销售。其中POCT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体外诊断子行业,公司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掌握了高精POCT的核心微流控技术,上市了生化和免疫诊断两大平台,均为国内独家、国际领先产品,国内合计市场空间超50亿元,市场前景巨大。另外彩超市场巨大,国内市场空间或超240亿元,公司拥有后发优势,彩超将与POCT一起成为公司重要增长极。

智慧医疗,打造健康产业分工合作的共赢生态。公司智慧健康业务,以技术过硬的诊断仪器和深耕多年的数据处理能力为中心,结合开放式的软件平台和商业合作模式,向相应领域提供多样化的临床解决方案与健康管理方案,通过广泛的销售渠道来推向临床与市场,达到与合作伙伴之间分工合作的共赢。智慧健康使公司从传统制造延切入到健康管理蓝海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盈利预测及评级:在不考虑东莞博识投资性收益的情况下,我们预计公司2015-2017年EPS分别为0.15元、0.26元和0.41元,对应PE分别为349倍、143倍和77倍。虽然公司估值较贵,但考虑公司有难以逾越的核心竞争力,正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成长性显著,虽然公司业绩目前仍处于低谷,但我们看好公司中长期的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POCT和彩超推广或低于预期;国际汇率或持续大幅波动;智慧医疗业务进展或低于预期;外延发展进度或低于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鱼跃医疗
机器人
东富龙
理邦仪器
和佳股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南海药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证券之星原创
内容精选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