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信托公司20款产品受河北融投事件波及

来源:证券日报 2015-04-17 05:34:0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7款产品担保风险暴露后仍然发行

信托风险与产品本身品质相关,如果产品自身没有问题可以如期兑付,那就不涉及担保公司还款问题

■本报记者 徐天晓 夏 青

河北融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被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托管引发了该集团旗下河北融投担保集团能否履约的担忧。

作为河北最大、中国第二大的担保公司,河北融投担保集团与不止一家信托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而据《证券日报》记者初步统计,目前由河北融投担保,尚在存续期的集合信托产品至少20笔。涉及信托机构至少10家。

近日有消息显示,河北融投表示2015年的债券可以力保刚性兑付。不过包括数额巨大的信托计划在内的多笔金融担保能否按期履约则是金融机构最关心的话题。有信托公司负责人士对记者表示:“不太担心担保公司会不会履约,只是项目都是因为河北融投的牌子才开展的,抵押物也在河北融投的名下,希望河北融投担保能够尽快恢复业务,协助促进企业按期还款。”

不过,记者发现,河北融投相关风险在去年7月份便有所暴露,而不少由其担保的信托计划在风险暴露后才开始发行。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托公司对河北融投的政府信用有信心,另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信托计划涉及借新还旧。

至少10家信托公司受波及

日前,河北最大的国有担保集团河北融投担保集团,因其母公司河北融投控股集团被河北建投集团托管而被推至前台。

据报道,河北融投因丧失了担保能力,银行、信托、证券、基金甚至P2P等近50家金融机构面临项目违约,500亿元债权无人履行担保而面临险境。河北融投控股集团周一发布公告称,河北省国资委决定委托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托管河北融投集团。在被河北建设投资集团托管后,河北融投控股已制定计划,保证所发债券2015年付息。

尽管河北融投控股承诺债券刚性兑付,河北融投担保的数额巨大的信托计划的能否顺利回款则是金融机构最关心的话题。据《证券日报》记者初步统计,由河北融投担保,且尚在存续期的集合信托产品至少20款,涉及信托机构至少10家:其中渤海信托5款,中原信托1款,厦门信托3款,方正信托2款,华鑫信托2款,金谷信托2款,国民信托1款,平安信托1款,陆家嘴信托1款,华融信托1款等。

从目前已公布的规模来看,信托产品的融资规模约为40亿元,而由于多家信托公司并未公布相关数据,实际的融资规模或许更高。

作为注册地在河北的唯一一家信托公司,渤海信托曾在2013年与河北融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尚在存续期的信托计划中,由河北融投进行担保的有5款。不过单个项目融资规模均较小,总计仅约4.5亿元左右。

而从交易对手来看,河北当地造纸龙头企业昌泰纸业无论是从信托融资规模还是数量上来讲都最多,去年以来先后有方正信托、厦门信托、华融信托和金谷信托4家信托公司成立6款信托计划为其进行融资。根据信托公司公布的相关资料,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昌泰纸业总资产为73.39亿元,总负债为42.84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为28.13亿元,资产负债率58.37%,净资产30.55亿元。2014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42.83亿元,财务状况稳定。

风险暴露后项目仍然推进

去年7月份,受海沧资本管理人姜涛的跑路事件影响,业内便曾一度质疑河北融投的担保业务存在风险。从目前存续的信托项目中,可以看到,不乏信托项目是在上述事件爆发后才开始推进。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上述20笔信托项目中,于2014年7月份以后发行的项目有7款,其中,渤海信托的“盛德科技项目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厦门信托的“晨阳工贸1401号流动资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均为今年刚刚成立。

有信托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信托公司发行相关信托产品一方面仍是看重河北融投担保的政府背景,认为不会出问题。另一方面,不排除项目融资是为了借新还旧。

目前存续的20款信托计划中,2015年兑付的仅有4款。格上理财分析师王燕娱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河北融投担保被国企接管后还是要重新开展业务,对信托公司的影响整体不大。

期望担保方敦促企业还款

针对河北融投被托管,信托公司也在项目的事务管理报告中表达了关切。

陆家嘴在其发行的“檀源木业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事务管理报告中表示,“鉴于2015年3月份有关媒体报道的本信托计划担保人河北融投担保集团有限公司的传闻,我公司将进一步向担保人进行征询和核实,有关事项的反馈结果将及时告知投资人。”该项目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存续规模为2.63亿元,将于2015年8月份到期。

厦门信托有关人士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相关项目均按时付息,将进一步跟踪相关情况。

事实上,很多信托公司开展相关业务是因为河北融投担保的名号。而此次河北融投担保被托管,信托公司并不担心担保公司无法履约的问题,更多的是希望河北融投担保能够尽快重新开展业务,并协助督促融资企业按期还款。有信托公司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项目都是因为河北融投的牌子才开展的,抵押物也在河北融投的名下,如果河北融投受此事件影响,导致企业还款不力,这不是公司层面希望看到的。”

格上理财分析师王燕娱对本报记者表示,信托风险的大小还是与产品本身的品质有关,如果信托产品自身没有问题,可以如期兑付,那就不涉及到担保公司还款的问题。但是对那些信托产品存在风险,且风控措施只有担保一项的就会受到影响。

在售专属网销保险已逾500款 “伪保险”浑水摸鱼

某险企个人代理渠道的费用率约为28%,网销渠道仅约为12%

■本报见习记者 苏向杲

近期,某寿险公司一口气推出5款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让“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再次进入保险消费者的视野。

随着近两年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越来越多保险公司转向开发专门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根据Wind数据及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面上共有超过500款互联网专属保险产品,险企将个险、银保等渠道产品“简单粗暴”地移植到互联网渠道的方式开始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互联网专属保险的纷纷面世,一大批 “伪互联网保险”纷纷亮相。保监会也于4月9日表示,“我会鼓励‘互联网+’与保险结合的创新,但坚决反对打着产品创新的幌子,误导消费者对保险的认识,开发或销售带有赌博或博彩性质的产品。希望广大保险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提高警惕,注意风险。”

网销意外险居多

伴随着互联网保险的高速增长,网销产品的设计也朝着更加互联网化发展。根据Wind资讯统计显示(部分最新产品未纳入统计),目前市面上仅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有480余款,加上近期新推出的互联网保险产品,目前各个险企推出的仅在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产品共超过500款。

具体来看,这500款专属保险产品中,意外险300余款,健康险80余款,两全保险40余款,万能险20余款,分红险10余款,定期寿险7款,及少部分其他险种。从缴费方式来看,其中360多款均为趸交产品。

记者查阅这些保险产品发现,其中绝大多数产品是在2013年、2014年相继面世的。尤其是去年以来,大批网销专属产品被研发出来,并投放于险企官网、微信等渠道。

事实上,2013年之前,多数互联网保险来自个险、银保等渠道,专门用于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还较少。从其发展历程来看,开始,一些保险公司将部分保险责任简单的意外险、健康险“搬到”了互联网平台上;此后,部分线下理财型保险也被“迁移”直销平台上;随着公众对自身健康风险关注越来越高,回归保障本质的定期寿险和健康险也成为保险公司网销的目标产品;随后,专属互联网产品相继出现。

记者发现,上述保险产品中,部分产品“专属”特性较为显著,如某险企推出的“网络直销出游资助卡”标明,“该卡是保险公司与当地的软件公司合作,客户买软件公司的杀毒软件时,该卡赠送给客户,不作外部销售”。另一险企推出的保险卡也明确标明,“该卡是赠品,不作为外部销售”。

险企推出大量网销专属保险的动力源于成本优势。保监会在此前发布的《我国网络保险发展的现状及建议》中表示,保险交易和服务均通过网络进行,可节省代理费用和业务维护费用,降低销售成本。

以某保险公司为例,其网络销售成本主要包括后援支持费用、网络通讯费用、保单寄送费用、单证费用、设备折旧等,总体费用率约为12%(若使用电子化保单,可免去保单寄送费用和单证费用,其费用率可降至10%),而其个人代理渠道的费用率约为28%,是网络销售渠道的2.3倍。

网络保险的虚拟性也能带来交易便利。保险公司即时受理网上投保申请,意外伤害险等险种可自动核保、确认收费、生成和传送电子保单,客户可24小时自助交易,且投保人可不必前往保险公司柜台办理业务。同时,通过网络渠道,各种保险信息都能便捷地传递给消费者,从而发掘潜在客户,促成更多交易。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4月1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知识读本中表示,目前我国保险业存在产品服务创新缺乏个性和针对性的情况,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保险需求。监管鼓励保险公司提供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服务,引导保险公司走创新发展之路,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职业规划和行业特点等设计个性化、定制化、多层次的产品,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发掘客户需求,增加保费收入。

值得赘言的是,随着各险企对互联网产品的重视,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开发岗也比较吃香,部分险企也开出了20万元-40万元的年薪招聘互联网保险事业部经理。

“伪保险”纷纷亮相

去年以来,借着互联网保险巨大的想象空间,互联网保险的经营主体不断扩容,互联网保险产品也更加多样化。

从保险机构来看,2014年,互联网保险业务规模继续大幅增长,当年保费收入858.9亿元,同比增长195%。截止到2014年,全行业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达到85家,2014年全年新增26家。其中,69家公司通过自建在线商城(官网)开展经营,68家公司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其中52家公司采用官网和第三方合作“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

从非保险机构来看,包括银之杰、京天利、证通电子、苏宁云商等14家上市公司均介入互联网保险业务。此外,大批中小互联网公司也通过开发APP介入,如“喂小保”、“旅游保险”等。

各类机构的介入,及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大量面世,也让部分“伪保险” 趁机潜入、浑水摸鱼。保监会官网信息显示,自今年2月份以来,保监会连发四条风险提示,对互联网伪保险产品涉及的风险进行了解释和通报。

4月1日,保监会表示,近期发现某互联网投资社交平台可预约与股价波动相关的“跌停险”产品,该网站称其目前正与国内某保险公司进行合作,不久将正式推出此产品。保监会指出,“保险创新要在法律框架内进行。保险的核心功能是保障功能。而‘跌停险’类似对赌游戏,有博彩嫌疑,利用‘跌停险’对股价波动进行保障有可能进一步放大金融风险”。

而在3月30日,保监会就通报了贴条险相关风险,保监会表示,“贴条险”只是打着保险旗号的“李鬼”,与保险并不沾边,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请广大消费者务必擦亮双眼,避免不必要风险和损失。

此前,也有保险公司针对雾霾侵扰而推出的“雾霾险”、夏日当空推出的“37℃高温险”、摇车号难推出的“摇号险”,甚至“世界杯遗憾险”。这些保险产品多数打着互联网保险创新的旗号,通过网销平台销售,因其具有博彩性质被保监会禁止销售。

人保集团出资10亿元设再保险公司 市场规模有望扩围2000亿元

■本报见习记者 刘敬元

4月16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人保集团发布了关于设立再保险公司的自愿性公告。

根据公告内容,人保集团计划设立的再保险公司是一家永久存续的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10亿股,每股面值1元人民币,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

人保集团已于4月16日与其子公司人保财险订立协议,双方共同出资设立再保险公司;其中,人保集团出资5.1亿元认购再保险公司51%的股份,人保财险将出资4.9亿元认购再保险公司49%的股份。

这家再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人身保险再保险业务及财险再保险业务(含中国境内的再保险业务、中国境内的转分保业务、国际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以及经保监会和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人保集团同时表示,再保险公司的设立须待保监会等监管部门批准。

之所以设立再保险公司,人保集团称,再保险是保险产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期,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中资金融保险集团出资设立专业再保险法人机构,再保险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设立专业再保险子公司,对于该集团深入推进改革重组、抢抓发展机遇、丰富板块布局、培育新的业务与盈利增长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此前,在2014年的业绩发布会北京会场,人保集团副总裁盛和泰曾透露,设立再保险公司是2015年该集团重点研究的领域。他称,人保集团每年有大量分保业务,人保有必要在壮大中资再保市场上有所作为。

平安证券日前发布的再保险专题研报显示,国内再保险市场由于起步较晚,主体较少,目前中资公司只有中再集团一家,还有7家海外再保险公司在国内开设分公司,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这份研报预计,2020年我国国内再保险市场规模将达到3300亿元;而2013年数据显示,国内再保险保费收入为1238亿元。

也就是说,7年时间大约有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待分食。

上证50中证500期指首秀玩心跳

中小盘股迎来做空工具

基金经理普遍认为,小盘股在港股通中的差价下可能长期面临一种拉低效应;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基金经理“骑快牛”抓大弃小

■本报记者 赵学毅

4月16日,沪深两市低开下挫后,盘中强势翻红并双双大涨,沪指报4194.82涨2.71%,再创逾7年新高。沪深300指数上涨3.04%,创业板指也上涨1.74%。《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当天近80只涨停个股中,既有大蓝筹中国南车、中国北车、贵州茅台,又有创业板股赢时胜、东方通、苏试试验。其实,今年以来,A股牛市行情持续演绎,大盘股小盘股轮番领涨特征十分明显。

“目前市场整体乐观情绪浓厚,蓝筹成长机会均丰富,4月份股指震荡上行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出现调整的概率较大,建议投资者谨慎追高。”益民基金基金经理韩宁对记者表示,“针对当前变化的市场,要想抓住牛市行情还需灵活配置,在未来的投资主线上将坚持两条线同时布局, 如果创业板涨幅过高,就多配置些低估值的蓝筹股;如果创业板出现回调,就精选创业板中低估值的成长股。”

韩宁还表示,消费板块盈利趋势逆转,在今年“互联网+”带动下,消费主题有望迎来一次全面爆发。预计未来,“互联网+”概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将进一步扩充,消费产业的内涵也将不断升级,成为引导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的重要推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发行的益民品质升级混合基金就主要投资于拉动居民生活品质升级的相关主题,尤其是消费和健康产业。不过,韩宁表示,虽然看好大消费类的股票,但在投资范围上并不会过度集中。

不过,多数基金经理还是在抓大弃小,即加仓大盘蓝筹股,而适度减持创业板股。

博时基金则认为,银行股在A、H股溢价上相对比较小,大盘蓝筹股估值和业绩成长性仍处于合理水平;而小盘股在港股通中的差价下可能长期面临一种拉低效应。“我们认为,国内的小市值上市公司多数呈现出高估值情况,而香港小市值公司中一部分表现为估值严重偏低,一部分是估值基本合理的。

针对近日市场风格的转换,新华基金认为,创业板在一个季度的连续上涨之后,已经积累一定风险,短期面临回调压力;而主板中涨幅较小的行业或股票有补涨机会,尤其是低估值的银行、保险股。

值得注意的是,4月16日,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上证50和中证500指数分别代表了大盘蓝筹企业和中小市值上市公司,这也意味着中小板迎来做空工具。”北京一大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的推出将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更好的对冲效果,量化对冲或将迎来发展大年。”

记者注意到,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首日,立即表现出了迥异的风格,上证50期指暴涨7.36%,中证500期指表现低迷,较上市基准价下跌1.41%。仅就这两个数据而言,预示主力资金看好大蓝筹股,看空中小盘股。

证券信托成部分信托公司绝对主打

厦门云南发行规模超百亿元

■本报记者 夏 青

股市自去年走牛以来,截至4月16日,大盘直逼4200点,创7年来的新高。信托公司更是当仁不让地想要抓住股市行情的机遇,加紧引导资金入市和产品创新研发。

用益信托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16日,今年以来,厦门信托已经发行326款证券投资信托,规模总计162.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能统计到的厦门信托今年以来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共计331款,规模总计162.5亿元(除证券投资信托之外的没有统计到发行规模数据)。同时,截至4月16日,信托公司证券投资信托发行共计922款,规模总计504.35亿元。从已公布的信息来看,厦门信托的证券投资信托规模占了整个行业发行规模的超过30%。

厦门信托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客户有需求,后续还会继续发行同类产品。

云南信托也是同样的情形。用益信托数据统计显示,截至4月16日,云南信托共发行证券投资信托121款,规模总计104.80亿元。除此之外,还没有统计到云南信托发行的其他类型的集合信托产品。

就发行情况来看,今年以来,这两家信托公司的发行规模牢牢占据行业前两名。

格上理财研究报告称,受股市的影响,信托计划中的阳光私募、结构化信托产品以及伞形结构化信托产品都得到充分释放, 而股市产生的联动效应,更是带动股权投资类业务及并购业务的发展,这一类投资类信托的收益率也在不断提升,既是资本市场走出低迷局势而转向长期趋好的表现,也是高净值客户个性化资产配置需求日益强烈的要求,更是信托业以传统固定收益特征的非标准融资信托业务已难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理财需求的反映。因而信托业需要不断求新、求变,并以高收益率回报投资者信心。

虽然目前股市情况一片大好,但业内人士对今年证券投资类信托快速增长表示担忧,认为其中可能蕴含着较大风险。

从《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情况看,信托公司在结构化产品中,针对优先级客户有相应的安排。为保证优先级客户本金及收益的安全,对信托产品设置了警戒线及平仓线,一旦触及平仓线,会强行平仓,保证优先级客户的本金及收益。

结构化信托,是指信托公司根据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对信托受益权进行分层配置,分优先级和劣后级,使具有不同风险承担能力和意愿的投资者通过投资不同层级的受益权来获取不同的收益,并承担相应风险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

不过,信托研究员表示,信托公司对证券投资类信托定位偏差,信托公司将证券投资类信托作为类投行业务,其基本盈利思路是向私募基金管理人收费,违背了信托的本义。今后,应该向事务管理类信托转型。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ST易购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