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余丰慧:首批规模不宜过大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6-08-25 16:16:4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据媒体近日援引一位国开行高层的话称,首批债转股规模已初步确定为1万亿元,预计在3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这意味被寄予厚望的债转股有望正式启动。

据报道,首批万亿债转股对象聚焦为有潜在价值、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以国企为主。这符合管理层的一贯作风和意志。目前,一直经营较好的国企遭遇到了空前困难,利润下滑、市场低迷、包袱越来越重,其中,银行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巨大。

据说,这次万亿元债转股对象企业在银行账面上多反映为关注类贷款甚至正常类贷款,而非不良贷款。无论如何都是接近于形成不良贷款的贷款种类。

银行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不良贷款率1.67%。如果1万亿元实行债转股,那么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到2744亿元,不良率下降到0.366%,在全世界银行里是不良贷款率最低,表面上是全世界最好的银行。如果债转股的是关注类贷款的话,那么2015年末全国银行业关注类贷款余额2.89万亿元,将下降到1.89万亿元。

不过,这种下降或只是表面上的“数字”看上去很美很光鲜,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绝对不容忽视。这种隐患主要是对商业银行的伤害,即国企转移风险给银行所留下的后遗症。

债转股后银行或有问题资本占用增加的现象出现。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的处置期限内(通常是2年)的风险权重为400%;而商业银行持有的一般企业债券风险权重为100%。而一旦超过处置期,权重将成倍上升,届时资本占用水平将更大,分母扩大使得资本充足率降低,补充资本压力更大。

企业转嫁风险给银行,一旦风险暴露,银行损失更大。当前中国经济处于下行,企业破产可能性增加,债转股后,一旦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债权是优于股权的,由于企业破产时往往是资不抵债,这也意味着银行收回股权基本无望。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还会给企业更多的手段用以逃避银行债务。从这个角度来看,首批债转股规模是否需要做到1万亿那么大,确实值得商榷。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除了增速放缓受到全球关注以外,另一个更大的“隐患”是整个经济存在杠杆率过高的风险。高杠杆率经济一旦与经济增速放缓一并出现,风险就更容易引爆。正因为此,去杠杆或者说降低实体经济杠杆,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已经迫在眉睫。怎么降呢?将银行贷款变为银行对企业的持股股份,即所谓的债转股,目前被炒得火热。似乎成了降低实体经济高杠杆率的法宝或救命稻草。但必须理性客观地看待对银行贷款实行债转股。

将不良贷款进行证券化处置后,债权人变成股东,待企业经济状况好转以后再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形式回收资金。必须认识到,债转股的对象应该是一时困难、救活有望的企业。否则,必将直接导致银行贷款彻底变成坏账甚至出现逃避银行债务的情况。

同时,贷款债务转成企业股份不应该大面积开展,应该是当做个别的现象。因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百姓和企业,按照《商业银行法》要求,银行不能投资于非银行类企业,不能直接持有一般企业的股票。

也就是说,任何企业包括银行在内投资入股资金,必须是自有资金,而不能用借来的钱去投资入股。这主要还是从刚性兑付风险的角度来考量。比如,贷款与股份的最大区别是,贷款是有明确归还期限的,这种期限确定的考虑因素之一就是,百姓和企业存款的期限长短。而股权是权益性投资,是没有归还期限的。

如果企业没有公开上市,没有二级市场转让渠道,这种股权就要一直握在手中,流动性相比之下会非常差。如果是贷款转为股权的话,那么将造成对应的一部分到期存款需要拆东墙补西墙来应对刚性支付。如果大面积开展贷款债务转成股权的话,必将危及到银行支付安全。

因此,依靠贷款债务转成股权方式去杠杆应该是一个权宜之计,而不能当做是治本之策,应该谨慎、小范围地试行,而不宜大面积、大规模地展开。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