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一周两起中资在德收购案叫停海外并购突遇审查“寒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师琰 2016-10-31 08:44:5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金秋十月,本是收获的季节,踌躇满志出海投资的中国企业却在投资目的地遭遇一股突如其来的寒流——一周之内,两桩中资收购案在德国先后被政府叫停,原本已是板上钉钉的交易,忽然间前途未卜。

10月27日晚,德国联邦经济部确认,将进一步深入调查中资企业对德国照明企业欧司朗(OSRAM)旗下灯具业务品牌朗德万斯(LEDVANCE)的收购案。

就在24日,另一家德国芯片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宣布,德国联邦经济部已于21日撤回了今年9月8日授予中国福建宏芯基金(FGC)6.7亿欧元收购该公司的批准令,将对这项交易重启评估。

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副代表周小明公参10月28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指出,这几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提升,西方国家对中国投资的态度也发生微妙变化,从欢迎走向限制。

“当前对中国投资的态度有股新动向,要求中国在投资领域实现开放对等和一定的平衡,我们有必要对此提高警惕。”周小明说。

他认为中资两起对德企收购案相继遇阻是个不太好的信号,随着澳大利亚、德国等相继提出要对外国国企投资进行额外审查并叫停部分并购案,包括德国可能推动欧盟层面对海外投资者执行更严格限制,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外国政策风险正在增加,有必要及时调整策略,比如当前制造业领域投资过于集中在德国,对英、法、意等国的相应投资机会也应增加关注。

中国买家频遭质疑

朗德万斯的买家是以中国LED封装行业龙头木林森为首、包括义乌市国有资产运营中心和IDG资本在内的一个联合财团。

国内媒体早在今年7月下旬就曾广泛报道,木森林已就出资4亿欧元收购欧司朗旗下光源和灯具业务与后者签署正式收购协议。

爱思强收购案遇阻后,便有德国照明行业内人士透露,联邦经济部已拒绝为朗德万斯收购案开绿灯,准备进行深入调查,这意味着买卖双方必须再等待数月才能得知交易是否可以继续。

欧司朗原计划在2017年9月30日财务年度结束之前完成这笔交易,现在看来,计划很可能会落空。

作为拥有近百年基业、与飞利浦照明和GE照明并列世界三大照明巨头的欧司朗,其旗下照明业务朗德万斯2015年营收20亿欧元,为整个公司总营收贡献了四成份额。

剥除照明业务的欧司朗本身,也收到了来自中国的绣球。10月6日,有德国媒体披露,三安光电准备收购欧司朗。

三安光电是排名世界第二的LED芯片供应商,但主要业务仍在国内市场,近年正致力于拓展海外市场。欧司朗的品牌在全球赫赫有名,不单在LED领域拥有全产业链,其LED和OLED等半导体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百年老牌入了生猛新秀的法眼,一场“蛇吞象”精彩大戏眼看就要开幕。据德国媒体此前报道,三安光电拟以每股70欧元的价格,动用70亿至80亿欧元资金全资收购欧司朗。欧司朗的大股东是西门子,后者占股17%。

而截至今年6月30日,三安光电的总资产规模为231.35亿元人民币,去年全年总营收48.58亿元人民币。

德媒因而质疑,这起收购涉及资金之庞大,不是三安光电一家上市公司力所能及,背后想必有中国政府资金支持。

目前德国联邦经济部并未就欧司朗的潜在收购案表态,但业内人士相信,如果三安光电果真出手,肯定会跟木林森一样在监管部门这关遭遇考验。

美情报部门身影闪现

在欧洲,官方出尔反尔、推翻已批准的收购案实属罕见。

爱思强收购批准令被撤回的消息传出后,舆论一片哗然。各方都在分析,是什么导致近日即将访华的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不惜破坏两国间气氛,突然变脸?

加布里尔的国务秘书马希尼科(Matthias Machnig)26日说,叫停是基于 “联邦政府获得了之前未知的、与安全有关的信息”。

加布里尔的发言人当天则在柏林表示,无法透露相关信息的种类及来源,但她肯定外国情报机构提供的信息在德国政府对海外投资并购案的评估中可以发挥作用。

在被问到审查需要多久时,她说,审查过程“该持续多久就会持续多久”,因为目前还没有掌握所需的全部信息。

根据一些德国媒体26日稍早披露的消息,美国情报机关曾直接与德国总理府取得联系,希望阻止爱思强收购案。

美国监管当局也曾以安全顾虑为由,在今年1月阻止中国的金沙江创投收购飞利浦旗下的LED与汽车照明业务Lumileds。

今年9月,德国媒体还曾爆料称,爱思强的重要中国客户三安光电在2015年底取消了一大批设备订单,才导致爱思强陷入财务困境、被迫卖身,1983年才成立的爱思强,专门为半导体芯片制造业生产设备,福建宏芯基金是在今年7月底以每股6欧元、总价6亿7000万欧元求购爱思强的,截至10月21日,福建宏芯基金称已收到大约65%的股份转让意向。

自收购受阻的消息传出后,爱思强股价连日下跌,27日全天跌5.13%,至每股4.51欧元,市值仅剩5.09亿欧元。福建宏芯基金已表示不会撤回收购意愿。

中企出海政策风险增加

眼下的风云突变,也是起于青萍之末。今年8月,美的斥资45亿欧元完成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领军企业库卡(Kuka)近95%股份,在国内引起一片叫好。也正是从这起收购案开始,德国上下要求加强对中资并购的限制和监管、以保护本国关键技术的呼声日益高涨。

德国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在今年5月美的提出收购库卡时,就曾呼吁欧盟内的企业出手参与竞购库卡,令他失望的是,并无区域内企业挺身而出。德国籍欧委会委员厄廷格尔(Günther Oettinger)公开呼吁,要从美的并购库卡事件中汲取教训,制定欧盟对外经济法。

随着中资海外投资更多青睐制造领域,今年德国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首要目的地。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总额中的70%投向了制造业,德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目的地,占到中资海外并购总额的11%。

德国联邦经济部国务秘书马赫尼希(Matthias Machnig)日前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透露,在一些战略重要性行业,联邦经济部将加强对德企的保护。

根据近日披露的德国联邦经济部起草的新投资审核规则,一旦收购方能获得25%以上投票权,政府就有权对这笔收购叫停。这一新规则将主要针对下列四种情况:一是投资由外国政府产业政策所引导、二是收购方享受了国家补贴、三是收购方是外国国资企业、四是投资来源国限制德国企业进入该国市场。

这些酝酿中的新法规,可能促使欧盟各成员国在非欧盟国家投资者收购本国企业时启用更广泛的否决权,令中资企业在欧洲市场收购受到更多限制。

周小明指出,德国已超越英国成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并购的最主要目的地,而且并购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领域,本来德国人在这方面就比英国保守一些,集中并购这么多企业,也激起了对方的警惕性。

他不排除如果德国联邦经济部推动,前述新投资审查规则会在整个欧盟层面被沿用。

在周小明看来,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外政策风险正在增加。即便是市场最自由、最开放的英国,现在似乎也在转向。

英国新政府上台后,除了对核电项目提出审查,还在考虑仿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做法,加大对中国投资者的审查力度,对关键项目进行审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y)计划引入一套新制度审查外国投资,干预敏感交易。随着资产透明法案的实施,中国企业自身透明度问题也将令其在英投资面临更多审查。

澳大利亚此前提出对国有企业身份的海外投资者进行额外审查,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今年8月,澳大利亚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了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和李嘉诚的长江基建买下该国最大配电网络Ausgrid控股股权。最近,这部分股份被出售给两家澳大利亚本土基金,但估值比中国投资者报价低了足足33亿美元。

据伦敦投资银行Grisons Peak上周发布的统计,由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收紧了对外资的审查,自去年7月至今,中国买家已被迫放弃11项大型收购,受阻交易总价值389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6个月宣布的所有交易的14%。

今年中资海外并购总额一季度曾创下956亿美元新高,但二三季度并购总额均未突破500亿美元。

周小明还特别提到,中国投资者在海外寻找并购项目时视野要更宽广,比如现在一提找技术就是去德国,对同样具备优势的英国却认识不全面。

过去一年来,中国对英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足球俱乐部和休闲娱乐等领域,其中房地产投资占到中资并购项目半壁江山,投资总金额近30亿美元,比其它任何领域都多。

“这显示中英合作的真正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中国企业对那些附加值大、对两国经济提升大的合作领域关注不够。房地产投资再多,就是赚点租金,等待将来升值坐收渔利,对国家经济和发展没太大作用,”他说,“这里面也可能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就是以把国内的资金转移出来为目的。”

曾担任过五年驻英商务公参的周小明指出,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除了美国之外,第二就是英国,中国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在英国市场的创新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寻找那些设计制造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通常拥有技术,创新能力很强,但受限于市场小资金少,如果与中国市场结合起来,走共同发展壮大之路,彼此都会大受裨益。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