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不要把板子打在ST慧球投资者身上

来源:价值中国网 2017-01-18 09:50: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不要把板子打在ST慧球投资者身上)

A股上市公司违规并不乏见,频频违规的上市公司也很常见,但敢于向监管部门发出“挑战”的上市公司却极其罕见,ST慧球就是这样一家上市公司。尽管日前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其五位董事、两位监事由于“个人原因”辞职,并且对于此前推出奇葩议案等行为“深表歉意”,但显然事情还远没有到完结的地步。

去年7月份瑞莱嘉誉通过二级市场增持慧球科技股份至4.999978%,离5%只差100股,瑞莱嘉誉通知上市公司拟发布相关权益变动报告书,但慧球科技却不配合,即使是在监管部门采取下发问询函等多种监管措施的情形下亦同样如此。此后,因该上市公司存在一系列违规行为,并且拒不配合整改,上交所不仅暂停其信息披露直通车业务资格,并且对其时的慧球科技实施其他特别处理,慧球科技也一举“晋身”为ST慧球。

即使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但ST慧球却不知悔改,并且公然向监管部门发出赤裸裸的挑战。如上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今年1月3日收盘后,ST慧球通过信息披露业务系统,向上交所提交了《第八届董事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决议公告》和《关于召开2017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通知》,拟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共计1001项议案。但经过上交所的审核,ST慧球提交的公告内容严重违反信息披露的规则要求,上交所当日即发出监管工作函,督促上市公司董事勤勉履职,对不符合相关规定的议案进行调整修改。然而,上市公司在收到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函后,并未按照监管要求修改。而更加恶劣的是,1月5日,上述未经披露的公告及监管工作函在网络媒体上全文泄露。

针对ST慧球的奇葩行为,上交所及时将ST慧球股票停牌,继去年立案调查之后,中国证监会也再次对其进行立案调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同一上市公司遭到监管部门的两次立案调查,这在当前的A股市场也是非常罕见的。

毫无疑问,ST慧球对抗监管,挑战市场底线的行为,必须有人为之承担责任。即使目前其相关董事、监事宣布辞职,但对于该上市公司出现的治理乱象,对于1001项奇葩议案从出台到提前泄露,其董事会、监事会等相关人员是难辞其咎的。因此,辞职并不意味着能够“辞掉”应该承担的责任。

监管部门对于ST慧球再次立案调查,鉴于其违法情形严重,作出处罚将不可避免。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此次ST慧球挑战市场底线,背后的责任应该是董事会、监事会成员或上市公司幕后的实际操控人,因此,对于如何进行处罚,至少笔者以为,不能将板子再次打到上市公司投资者身上。

事实上,上市公司高管违规,投资者埋单的事例并不少见,ST慧球即是其一。比如,去年9月份,由于其时的慧球科技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整改报告,且未在限期内完成本应主动落实的整改要求,因而上交所决定自去年9月13日起对慧球科技股票实施ST处理,其股票简称将变为“ST慧球”,并将转入风险警示板继续交易。受些影响,短短10个交易日内,ST慧球股票从16.25元“一气呵成”般跌至11.73元,跌幅近三成。因上市公司特别是相关高管或操控人违规,ST慧球投资者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针对ST慧球的两次立案调查,在调查结果出炉后,笔者以为,与其再次将上市公司作为处罚对象,倒不如把处罚的“矛头”直接对准相关责任人员。特别是,像去年因高管违规导致股价大幅下跌,并且导致投资者出现重大损失的,也应该由相关高管承担投资者的赔偿责任。如果此次复牌后股价再次出现下跌,同样应由违规者买单,而不是将上市公司当成“冤大头”,这才是一个正常市场的应有之义。如此处罚,才真正维护了市场的公平,投资者的利益才真正能得到保护。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