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际财讯 - 正文

全球宽松齐转向:英国或加息日本“隐形缩减” 中国降杠杆

来源:fx168 2017-06-23 09:10:5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全球宽松齐转向:英国或加息日本“隐形缩减” 中国降杠杆)

6月,美联储的行动似乎大大超出了市场预期,加息、缩表计划齐上阵。然而,这种宽松的明显转向并不仅仅发生在美联储,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都已经有了苗头。

周三,英国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丹表示,支持下半年减少部分措施,令市场加息预期再起,导致英镑快速走高,富时100指数跌幅也一度扩大到0.7%。

此外,日本央行也似乎在“悄悄”缩减资产负债表。今年前五个月,日本央行国债持有量增加了仅30万亿日元,据美银美林估算,日本央行持有日本国债的同比增幅已下降到约70万亿日元,低于80万亿日元的目标。如果按照当前的购买速度,该增幅将继续下滑。

同时,中国央行作为另一个全球主要央行,稳步去杠杆的趋势已经成为了共识。

近期,世界清算银行(BIS)研究主管申铉松(Hyun Song Shin)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美联储是最早开始紧缩的,欧洲和日本还没有,但这两个经济体的增速不断上升,欧洲和日本的失业率都已经下降至接近充分就业的水平,尤其是日本,这些地区的货币收紧应该已经箭在弦上。”

美联储“追随者”或现

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区间升至1-1.25%,美联储计划年内开始缩表,缩表的最终上限为美国国债300亿美元,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为200亿美元,总计500亿美元,缩表的起步上限为每个月1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储主席耶伦认为,尽管留意到数个核心通胀率数据疲软,但美联储仍然认为美国通胀率具备上升的条件;在16名美联储决策者中,八人预计2017年还将加息一次,四人预计会进一步加息两次;尽管美联储尚未决定具体收缩时间,但耶伦表示可能会相对迅速地实施资产负债表计划,以避免滞后于形势和太过迅猛地加息。

其实,与美国同步,其他经济体也在不断复苏。之所以霍尔丹发出了如此罕见的鹰派信号,与英国不断上升的通胀数据息息相关。5月英国以CPI衡量的通货膨胀由4月份的2.7%升至2.9%,为2013年6月份以来最高,且高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值。分析师此前预期值为2.7%。

英国统计局称,通胀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英国游客前往海外度假等的成本提高。其实,这与英镑在英国脱欧后的剧烈贬值不无关系。

然而,令英国央行左右为难的是,政治风险仍然在不断抬头,这又可能在未来影响到经济,因此此时是否加息就变得令人难以抉择。

尤其是,去年6月宣布脱欧后,英国经济主要得益于英镑的大跌,发展出人意料地好,在七国集团(G7)中增速最快,但今年年初经济增长已跌入低谷。随着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失去了绝对主导地位,这可能削弱未来英国与欧盟进行脱欧谈判的优势。未来,如果对内投资和来自欧盟的技术移民减少,政府收入和经济发展都可能放缓。

此外,日本也的确在“悄悄”缩表。摩根大通统计,日本央行5月只买了7.89万亿日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国债。若不计到期债券,这是2014年10月以来的最小购债规模。摩根大通测算,如果按照5月的购债速度,今年日本央行的总购债规模将为55万亿日元。这将远低于80万亿日元的购债计划。

市场分析认为,除了由于私营部门可购买债券量减少限制了日本央行购买规模外,日本央行减少购债的主要原因很有可能和其货币政策重点转向“收益率曲线控制”有关。该行力图保持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零,当收益率接近目标时,意味着日本央行可以购买的债券更少了。眼下,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0.06%。

中国去杠杆进行时

这一轮全球货币周期惊人地同步,中国也仍然在去杠杆进程之中。

各大机构都认为,5月的金融数据显示,“去杠杆”已经持续显现成效。5月的金融数据有三个特点,一是M2增速跌破10%,与社融之间的缺口扩大;二是社融完全由贷款贡献,其他融资方式被“去杠杆”政策挤出,转向表内信贷融资;三是企业融资和企业存款之间存在缺口,尽管企业贷款仍然较高,但是由于其他融资方式为负,新增贷款实际上大多数被用来实现债务滚动,而不是进行投资。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监管趋严的趋势不会改变。申铉松也对记者表示,如今美元指数仍在97的低位徘徊,海外经济金融环境较为平稳,这也将是中国进一步推进去杠杆和其他改革议程的黄金窗口期,短期的阵痛是为了长期的稳定发展。

不过,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姜建清近期也建议,“从监管部门来说,去监管的同时要做到平衡,战略上非常坚定地去杠杆,但战术和操作上一定要以比较稳健的方式来达到战略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对于监管部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