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阅读量低下真是因为中国人不爱阅读?

来源:证券时报 2018-04-18 04:53: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人均阅读量低下真是因为中国人不爱阅读?)

【想入非非】

一方面是出版社严重缺乏优秀内容,另一方面稿酬对作家创作的热情激励反倒是越来越小了。

蔡非

4月23日又是每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按照过去的惯例,教育、出版界一定会再次痛心疾首地指责国人学习精神不再,人均阅读量远低于日本韩国以色列。

一个每年都被部分人有意渲染的谣言是“中国人均年阅读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

实际上这是个早已经被批驳过的谣言,因为根本找不到调查中其他国家的数据出处。而且按照2017年最新的统计,把电子阅读计算在内,中国2016年人均阅读量已经达到7.86本。

在这里我并不想研究到底中国的人均阅读量高不高,我只想问一个问题:人们不爱读书,究竟是什么原因?

中国人真是不爱读书,没有阅读需求?

我觉得不是,在大约10年前,互联网还未普及前的一段时间。当时我注意过一个现象:仓库的搬运工在不工作的时候,除了聊天解闷,会注意收集附近有字的纸张,比如发现一张过期报纸,那么这些平均学历低下的搬运工不介意坐下来,津津有味地读上5分钟。

另一个例子是在温州,在工业区附近,专为打工族服务的商业街,除了卖服装饮食外,报刊亭生意也很火爆,最火的杂志是《故事会》。当地还有种只有二三十页的地方杂志,一般叫做《打工妹》或者《农民工》,打开一看,其实也就是抄了几个二手故事,不过胜在便宜,5元一份,农民工青年买回去,到晚上下班后,在宿舍关灯前可以看一会儿。

请问,这是不是阅读需求?肯定是。

如果把书籍看成一项商品,那么这项商品的普及率,首先取决于两个问题:第一是数量上有没有满足人民的需求,第二是质量上有无竞争力。

第一个问题:数量上能否满足?

每年世界上人均出版量最高的国家(或地区)其实是英国,2013年全年共出版新书和再版书籍18.4万册,比照6500万的全国总人口数,这一数据意味着,每百万英国民众出版的新书达到2830册,高出第二名中国台湾和斯洛文尼亚千余册,而美国的这一数据为959本。

而我国2016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99884种,看起来真不少,但一人均就看得出来作为读者选择的巨大差距,每500万中国民众出版的新书只有362本,比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要低3倍左右。也就是说,中国读者本来就缺乏发达国家读书那么多的读书选择,最后人均阅读量比他们低很奇怪吗?

第二个问题是:那些出版的图书质量如何?

一次我心血来潮,找来豆瓣读书评分最高的1000本图书名单,想看看有多少没读过,然后发现一个现象,其实评分最高的图书中,很多是重复出版,如《哈利波特》、《狼图腾》,四大名著实际都出现过很多次。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如果有心,每年读上几十本畅销书,数年下来在日常交往中就足够给人以“博学”的印象了, 因为95%以上的人看的书基本都在这个框架里。

每年出版图书中不仅缺乏新书,而且严重缺乏好书。

13亿人口的中国,出版社只有565家,全部为国家垄断性质,而英国仅仅6500万人口,注册并交税的出版团体就在2000家以上。我国出版社多以机关的附属部门存在,并不真正面对市场,近年来同类别同内容的图书比比皆是,甚至一个出版社出版内容相同的图书也不鲜见,结果造成积压,库存数量不断增加。

出版社严重缺乏内容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书籍出版的稿酬标准却一直不高,根据1999年4月,国家版权局颁布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原创作品的稿酬仍然为每千字30元~100元,在20年后,这一标准仍然未变。一方面是出版社严重缺乏优秀内容,另一方面稿酬对作家创作的热情激励反倒是越来越小了。

设想下我国上世纪70年代的商场里,一般商品数量少质量差,大量积压的状况。和今天出版市场的境况何其相似,那时的人会把责任归结于消费者吗?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