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名家观点 - 正文

郝旭光:虚假确定性效应是怎样误导决策的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8-06-26 09:58:1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郝旭光:虚假确定性效应是怎样误导决策的)

人们对确定性结果的评价要高于在不确定性水平上相同价值变化的结果。这种在序列选择中,忽略某些阶段,注重另一些阶段,把不确定事件当作确定事件的现象,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称为虚假确定效应,即只是知觉的确定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

人们在决策中,对确定性的事情持何种态度?通过下面这个实验,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A.你一定能赚3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4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被试者表现如何?大部分人都选择A。而根据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选择A是错的,因为选择B的预期效用是40000×80%=32000,大于A的预期效用30000。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与其合作这阿莫斯·特维尔斯基称这一现象为“确定效应”,即大多数人在处于收益状态时,都属于保守和风险厌恶型。决策者在与仅具可能性的结果相比时,往往对确定性结果给以较大权重,而通常对不确定的可能性结果赋值都给以较低权重。确定效应可通过概率权重函数来解释。一般情况下,决策者对小概率的评价值高于其客观值,对中等概率的评价值低于其客观值。

确定性效应的关键因素是决策权重的性质,它说明人们偏爱(不偏爱)确定性结果的程度大于对可能发生结果的偏爱(不偏爱)的程度,对处理确定性结果和不确定性结果的方式不同。大多数人对不确定结果中正的结果(增益)是保守的,对一些的确潜在的正面报酬,常会表现出风险厌恶的倾向,而对确定性结果中负结果(损失)表现出风险寻求的倾向。

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落袋为安倾向,偏爱卖出正在盈利的股票。多数人的表现是“套则拖,盈先走”。在股市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人卖出获利股票的意向,要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显然违背了“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

还可以通过下面几个问题引出和解释虚假确定效应。

问题1:你会选择下面哪个选项?A.肯定赢得30美元。B.有80%的可能性赢得45美元。

特威尔斯基和卡尼曼将上述问题交给不同小组的人群测试。有78%的人选择A,22%的人选择B。

问题2,考虑下面包含两个阶段的游戏。在第一阶段,有75%的可能性一无所获地结束游戏,25%的可能性进入第二阶段。如果进入第二个阶段,要在下面两者之间再做选择:C.肯定赢得30美元。D.80%可能性赢得45美元。

问题3,你会选择下面哪个选项?E.有25%的可能性赢得30美元。F.有20%的可能性赢得45美元。

测试结果,对问题2,85名被试中74%的人选择C,26%的人选择D。对问题3,81名被试中有42%的人选择E,58%的人选择F。

对比以上结果,其实问题2和问题3在客观上是一致的。选项C表明有25%的可能性赢得30美元, D表明有0.25X0.80=20%的可能性赢得45%。

问题2和3仅是描述形式发生变化,但大家的偏好却不同。对问题2,多数人(74%)偏好高概率、小金额选项(C);对问题3,超过半数(58%)偏好低概率、大金额选项(F)。

再看问题1和问题2:在问题2中提到在第一阶段输了,将无法再选择,但如在第一阶段赢了,问题2就被简化为问题1。因此,如在在第一阶段赢了,对问题1和2该作出相同回答。 从客观的角度,问题2等同于3 。若按理性人的假设,那被试对问题2和3 也该做出相似选择。然而,被试者对问题1和2的回答相似,对问题3则作出了不同回答。这体现了一种“确定现象”的影响,即最初确定的结果与仅仅是可能的情况相比,前一种结果发生概率的减少相对来说更重要。问题2和问题3之间的差异就体现了“虚假确定效应”。问题2中赢得30美元的前景比问题3更具吸引力,因为选项C与可感知的确定性(实际上是不确定的)有关,这种潜在的可感知的“确定性”要视能否进入第二阶段的情况而定,这使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等人强调,“任何一种把危害发生的概率从1%降到0的防护措施,要比使同一危害发生的概率从2%降到1%的防护措施,得到更高的估价。” 这种在序列选择中,忽略某些阶段,注重另一些阶段,把不确定事件当作确定事件的现象,被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称为虚假确定效应,即只是知觉的确定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确定性。

斯洛维克等学者运用多种心理测试研究虚假确定效应,证明了其广泛的影响。

情况1:实验者告知211名被试者,A疫苗对某种疾病的预防作用为50%,该疾病能传染20%的人群。换言之,接种这种A疫苗能把被感染概率从20%降至10%。在这种条件下,问被试是否愿意接种A疫苗。

情况2:实验者告知211名被试者,有相互独立且有相同程度危害的两种疾病,且每种疾病预计都会传染10%的人群。接种B疫苗能完全防止一种疾病,而对另一种疾病无效。在这种条件下,问被试是否愿意接种B疫苗。

在两种情况下,疫苗都能将个体总体传染概率从20%降至10%。在第二种情况下,57%的人表示愿意接种该疫苗,而在第一种情况下,仅40%的人表示愿意。这说明第二种疫苗比第一种疫苗更具吸引力。而第二种疫苗的情况恰恰体现了一种虚假确定:看起来好像消除了而不仅是降低了某种风险。虚假确定效应就这样影响了人们的判断,使本质相同的方案在决策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