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金 - 基金要闻 - 正文

股票型ETF交投活跃 选周期还是选热点?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夏悦超 2021-03-26 03:5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股票型ETF交投活跃 选周期还是选热点?)

市场风格轮动下,行业主题ETF依旧逆势扩容,各类行业主题产品不断涌现。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本月以来市场共成立24只股票型ETF,其中包括20只行业主题ETF,化工、养殖、医药、新能源主题占比较多。与此同时,包括航空航天、教育、低碳经济等主题ETF的申请已经获得监管受理。

从今年以来股票型ETF场内交投情况看,除了沪深300、上证50和中证500等宽基ETF外,证券、芯片、军工、光伏行业主题ETF成交额靠前。但这部分行业中,既有前期公募抱团大跌的板块,也有低估值的板块,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市场博弈的情绪依旧存在。

行业主题ETF交投活跃

截至3月24日,股票型ETF今年以来的平均净值涨幅为-4.75%。具体来看,国防军工主题ETF成为拖累股票型ETF整体业绩的主要品种,多只国防军工主题ETF净值年内跌去20%,5G、新能源、食品饮料主题ETF跌幅紧随其后。

上述跌幅较大的主题ETF中,有些跟踪的是今年持续调整的抱团板块,抱团板块的行业龙头股今年以来持续调整,相关板块指数均遭遇一定程度回撤,受此影响,A股三大主流指数也有不同程度调整,其中创业板指数年内跌幅已超10%,春节后跌幅已超20%。

但即便核心资产调整不断,相关行业主题ETF场内交投依旧保持活跃。数据显示,截至3月24日,有18只股票型ETF年内份额净增长超过10亿份,军工、券商、食品饮料、医药、有色金属等主题ETF虽然遭遇不同程度回撤,但均被资金“越跌越买”。

从成交额统计来看,截至3月24日,除沪深300ETF外,证券ETF是交投最活跃的股票型ETF,包括上证50ETF在内,这三只股票型ETF年内成交额已经超过千亿元,券商ETF、军工ETF、芯片ETF、光伏ETF年内成交额破500亿元。

国盛证券认为,各类投资者的行为将间接反映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及情绪,是市场博弈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周期行业更受欢迎

作为可以在场内交易的基金之一,ETF在近两年得到大力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今年3月,上交所挂牌上市的ETF市值规模突破一万亿元。据数据统计,截至3月23日收盘,全市场ETF基金总数已超过430只,基金规模累计为1.14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951亿元增长43.86%。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行业主题ETF的吸引力越来越高,但对于公募基金公司而言,在考虑新产品时,是选择行业主题ETF还是宽基ETF更好?

某公募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行业主题ETF目前是风口,如果公司实力允许,会考虑完善相关产品线的布局。

另一位公募业内人士认为,指数化投资是大势所趋,但还需等待最佳布局时机。目前来看,行业主题ETF更受关注,由于市场依旧存在阿尔法(超额回报),这需要等到个股的阿尔法机会越来越少,宽基ETF可能就会崛起。

但北京某公募人士曾对记者表示,行业主题的超额收益也许只是一种主题或风格的暴露,除去这层因素,可能不会有显著的阿尔法。

事实上,行业轮动一直是今年市场热议话题,未重仓抱团股的基金在去年末主要加仓了周期股和金融股。

率先披露2020年年报的股票型ETF——山西中证红利ETF在年报中提及,2020年,市场对于以消费、TMT以及医药为主的“核心资产”进行了重定价,基金发行行情火爆,渠道资金持续流入,形成了正循环。山证红利ETF也受益于此,获得了年度符合投资者预期的涨幅。2020年12月对山证红利ETF进行了指数成份股的调整,按照指数的编制规则,从最终调整结果来看,减少了相对涨幅过高的品种和行业,增加了金融以及周期类股票的权重以及配置。

数据显示,今年领跑股票型ETF涨幅榜的主题主要为钢铁、有色、银行、化工等,其次便是红利ETF。

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3月19日,稀土、农业、航天航空、光伏、新能源、教育、石化产业等行业主题ETF的申报已获得受理。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经理朱睿认为,今年以来化工、有色等行业表现出色,但纵观全市场,对于周期行业的投资机会,长期参与者较少,原因在于周期板块的股价表现一如其名,周期往复,大起大落。因此,多数人通过在“风口”来临时配置行业权重股,追求贝塔收益,而在风头减弱时,迅速调仓,以锁定收益或是及时止损。

站在当前时点,朱睿认为,尽管海外疫情数据有所反复,但随着疫苗研发成功及推广,全球宏观经济需求的回暖仍是大概率事件,周期行业整体仍处在盈利修复上行的趋势中。在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疫情三轮冲击下,传统周期与制造业龙头竞争优势愈发明显,随着需求的逐渐好转,有望在本轮上行周期中获得更大的业绩弹性,因此周期行业在2021年有望获得贝塔行情。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